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总题量:10509选择本页全部试题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 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节选自《大学》)

    对上面文字论述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诚意,即人们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B.语段论证严谨,主要采用举例和对比、比喻论证的方法。
    C.语段语言平实浅近,明白晓畅,干净利落,给人以朴素自然的美感。
    D.“诚于中,形于外”就是告诉人们做人做事要“表里如一”。

    《大学》论述“微言大义”,尤其是“慎独”说,对后世影响深远,结合文本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林的受难
    巴金
    在桂林我住在漓江的东岸。这是那位年长朋友的寄寓。我受到他的好心的款待。他使我住在这里不像一个客人。于是我渐渐地爱起这个小小的“家”来。我爱木板的小房间,我爱镂花的糊纸窗户,我爱生满青苔的天井,我爱后面那个可以做马厩的院子。我常常打开后门走出去,跨进菜园,只看见一片绿色,七星岩屏障似地立在前面。
    我初到桂林时,这个城市还是十分完整的。傍晚我常常在那几条整齐的马路上散步。过一些日子,我听见了警报,后来我听见了紧急警报。又过一些日子我听见了炸弹爆炸的声音。以后我看见大火。我亲眼看见桂林市区的房屋有一半变成了废墟。几条整齐马路的两旁大都剩下断壁颓垣。人在那些墙壁上绘着反对轰炸的图画,写着抵抗侵略的标语。
    我带着一颗憎恨的心目击了桂林的每一次受难。我看见炸弹怎样毁坏房屋,我看见烧夷弹怎样发火,我看见风怎样助长火势使两三股浓烟合在一起。在月牙山上我看见半个天空的黑烟,火光笼罩了整个桂林城。黑烟中闪动着红光,红的风,红的巨舌。十二月二十九日的大火从下午一直燃烧到深夜。连城门都落下来木柴似地在烧烧。城墙边不可计数的布匹烧透了,红亮亮地映在我的眼里像一束一束的草纸。
    每次解除警报以后,我便跨过浮桥从水东门进城去看灾区。策一次在中山公园内拾到几块小的弹片;第二次去得晚了,是被炸后的第二天,我只看见一片焦土。自然还有几堵摇摇欲坠的断墙勉强立在瓦砾堆中。然而它们说不出被残害的经过来。在某一处我看见几辆烧毁了的汽车:红色的车皮大部分变成了黑黄色,而且凹下去,失掉了本来的形态。这些可怜的残废者在受够了侮辱以后,也不会发出一声诉冤的哀号。
    第三次大轰炸发生在下午一点多钟。这是出人意外的事。以前发警报的时间总是在上午。警报发出,凄厉的汽笛声震惊了全市,市民狼狈逃难的情形,可想而知。我们仍旧等着听见紧急警报才出门。我们走进菜园,看见人们挑着行李、抱着包袱、背负小孩向七星岩那面张惶地跑去。我们刚走出菜园,打算从木桥到七星岩去。突然听见人们惊恐地叫起来,“飞机!”飞机!”一些人抛下担子往矮树丛中乱跑,一些人屏住呼吸伏在地上。我觉得奇怪。我仔细一听,果然有机声。但这不是轰炸机的声音。我仰头去看,一架飞机从后面飞来,掠过我们的头上,往七星岩那面飞走了。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骚动平息了。飞机声又响了。这次来的是轰炸机,而且不是我们的。人们散开来,躲在各处的树下。他们来不及走到山洞了。十八架飞机在空小盘旋一转,于是掷下一批炸弹,匆匆忙忙地飞走了。这次敌机来得快,也去得快。文昌门内起了大火。炸死了一些人,其中有一位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青年音乐家。
    第四次的大轰炸应该是最厉害的一次了。在那天,我看见了一个城市的大火。火头七八处,从下午燃烧到深夜,也许还到第二天早晨。警报解除后,我有两个朋友,为了抢救自己的衣物,被包围在浓焰中,几乎迷了路烧死在火堆里。这一天风特别大,风把火头吹过马路。桂西路崇德书店的火便是从对面来的。那三个年轻的职员已经把书搬到了马路中间。但是风偏偏把火先吹到这批书上。最初做了燃料的还是搬出来的书。不过另一部分书搬到了较远的地方,便没有受到损害。
    以后还有第五次、第六次的轰炸。……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从这个城市你们会想到其他许多中国的城市。它们全在受难。不过它们咬紧牙关在受难,它们是不会屈服的。在那些城市的面貌上我看不见一点阴影。在那些地方我过的并不是悲观绝望的日子。甚至在它们的受难中我还看见中国城市的欢笑,中国的城市是炸不怕的。我将来再告诉你们桂林的欢笑。
    1939年1月中旬在桂林
    (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题目高度概括了所写的主要内容,意蕴丰富,既可指在日寇侵略下桂林遭受到的疯狂轰炸,也可指包括作者在内的桂林民众受到的深重灾难。
    B.“这些可怜的残废者在受够了侮辱以后,也不会发出一声诉冤的哀号”通过使用拟人手法,强烈而形象地表现了敌机的轰炸所带来的创痛之深。
    C.市民听到汽笛声就狼狈逃难的情形与“我们”等着听到紧急警报才出门形成对比,从中可看出市民遇到灾难时惊慌忙乱,无从应对,“我们”则心态成熟、临危不惧。
    D.文中写了四次大轰炸,每次写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并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动作、细节等描写,生动形象、具体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

    这篇散文的题目是“桂林的受难”,文章为什么要从自己寄住在桂林的相关情况写起?请简要分析。

    冰心曾评价巴金:“他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请结合文章概括并分析文中寄寓着作者哪些情感。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天下皆知美之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
    (《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毅,其无,有车之用。延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酱户煸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选自《逍遥游》) (乙)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选自《山木》)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晦朔,指农历一个月。也指农历每月末一日及初一日,苏轼《再游径山》:“白云何事自来往,明月常圆无晦朔。就是此意。
    B.蓬蒿,蓬草和蒿草。也指草野,荒野偏僻之处,如,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C.竖子,指童仆。也指小子,对人亲昵的称呼,《鸿门宴》:“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即是此意。
    D.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号轩辕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庄子用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与众人等设喻阐释了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均可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B.山木和雁的命运,给人的启示就是:人生于世,凶险太多,有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判断出怎么做才能避免危险。
    C.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D.人类与万物又有所不同,比如说贤能就可能受到谋算,无能又会受到欺侮,所以说不可“得而必”。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②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小题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卫灵公》)【注】①史鱼,蘧伯玉:都是卫国的大夫。史鱼以耿直敢言、公正无私著称,是刚直不阿的典型。蘧伯玉也以正直著称,但他内直而外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能屈能伸,通权达变。
    (1)根据第1则材料,子路“出仕”的目的是 ______ ,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 ______ 的精神。
    (2)请根据第2则材料,评价孔子的出仕观。

    材料1中,子路的义利观与课文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强调的是否一致?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


    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
    (《说苑•反质》)

    子贡认为文与质的关系是 ______ ,墨子认为文与质的关系是 ______ 。

    你赞同哪种文质观?请简述理由。古诗文默写。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特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外之臣,门庭庶子,中之众、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念,曰: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天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 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选自《墨子•尚贤上》,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亲者,指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人;远者,指关系疏远,不在君主身边的人。
    B.国,指诸侯国;郊,指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远鄙,指远方边邑;四鄙之萌人,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
    C.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D.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

    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样以后,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
    B.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
    C.墨子指出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D.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②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第三段中,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贤人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而传命。’当令之时互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注】①镃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B.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C.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D.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先子:先,已故的。指已逝世的长辈。文中指曾西的父亲曾参。
    B.周公:名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辅助成王平定叛乱,被封于鲁国。
    C.四境:指四方国境。苏洵的《六国论》中有“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D.邮:指古代传递文书、供应食宿及车马的驿站。文中“置邮”即设置驿站。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孟子没有正面回答自己是否能在齐国重建管仲、晏子那样的功业,因为孟子认为管、晏二人不值得自己学习。
    B.孟子说,曾西不敢和子路相比,不屑于与管仲、晏子相比,说明在孟子心目中,子路较之管、晏治国能力更强,水平更高。
    C.孟子认为,周文王在非常薄弱的基础上,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以方圆百里的基业兴起,是非常不易的。
    D.孟子认为现在齐国拥有统一天下的优越条件:很久没出现周文王那样的贤君,百姓饱受暴政压榨,而齐国疆土广大,人口众多,推行起仁政必定事半功倍。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译文: ______
    ②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译文: ______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滕定公。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然友之邹问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 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有删改)【注】①滕定公:滕国国君。世子:指滕文公。然友:滕文公的老师。③宗国:鲁国的始封祖和滕国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国尊称鲁国为宗国。④歠(chuò):饮,喝。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B.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C.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D.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薨:古代专称诸侯死亡,后来也泛称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B.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这里指滕定公去世。
    C.冢宰:官名,在君王居丧期间主持丧事的官员。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用“有司”来泛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太子让老师然友去向孟子请教办丧事的事情,然友回国报告后,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但父老官吏们对此不满。
    B.太子担心处理不好实行三年丧礼的事情,于是再次派然友到邹国请教孟子。孟子认为这件事处理得好不好完全取决于太子。
    C.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官吏族人都认为太子知礼。下葬时,太子面容悲伤,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D.从滕国太子丧父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丧礼的观点,但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领导人尽孝的问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译文: ______
    ②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译文: ______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