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花瓷
      ①所谓青花瓷,是指一种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色相间效果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色调明快典雅,釉面光洁莹润,弥久犹新。在青花瓷的绘制过程中,将中国画的笔墨效果与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中国青花瓷艺术的一大特色。
      ②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景德镇官窑,还是各地民窑,都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传世佳作。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一直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典范,为后世所追仿。特别是永乐、宣德和成化、嘉靖及万历年间官窑烧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装饰丰富而著称于世。在造型方面,永乐时期虽然依然沿袭元代生产较大的罐、盘、碗等器,但也出现了很多小巧精致的器物与新品种:如天球瓶、抱月瓶、八角烛台、长颈方口折瓶等。纹饰以植物纹、动物纹为主。
      ③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制作多采用进口青花料“苏麻离青”,颜色深沉,层次丰富,釉面白中泛青。成化年间,青花瓷使用了一种新的青料,叫“平等青”,也叫“坡塘青”,这种青料产于江西瑞州。“平等青发色稳定,色泽淡雅、柔和,给人一种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感觉。成化青花瓷,色泽淡雅,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造型轻灵秀美,这也可能就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时空至今仍保持无穷艺术魅力的原因之所在。图案花纹常见的有云龙、飞凤、团龙、团花、婴戏等。小巧玲珑是这一时期青花瓷器型的特点,多以盘、碗为主。在装饰上,青花加彩是成化年间的突出成就,有“斗彩”和“填彩”两种。
      ④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官窑新品选出,民窑精品也争奇斗妍。此时的青花瓷花色纯正稳定,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真可谓炉火纯青。从嘉靖到万历,用于烧制青花瓷的色料是一种叫作“回青”的色料。所谓“回青”,也称“回回青”,与“苏青”一样来自阿拉伯地区。有专家考证,“苏青”与“回青”其实是同一种钴料的不同称呼,所不同的是“苏青”来自海上贸易,而“回青”来自与西域和中亚的陆路贸易。此时青花瓷造型,更加趋向多样化,除了各类餐具、陈设器及花盆、鱼缸外,还有各种宗教供器。在装饰上,过去极为少见的吉祥文字,如寿、福等被装饰在器物表面,道教题材也开始盛行。而万历年间的青花料则产自浙江,也由此名为“浙料”。虽没有嘉靖青花那样浓艳,但蓝中微微泛灰的发色,颇有自然沉静之感。器型以大器为主,如龙缸、屏风等;装饰上除延续龙凤纹以外,各种动、植物及人物图案也较为盛行。
    (1)本文对明代“青花瓷”的有关说明,不正确的是(  )
    A.明代的青花瓷,一直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典范,为后世所追仿,在永乐、宣德、成化、嘉靖和万历年间官窑烧制的青花瓷特别著名。
    B.成化年间,青花瓷使用的“平等青”青料产于江西瑞州,发色稳定,色泽淡雅、柔和,给人一种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感觉。
    C.明代所有青花瓷器都具有小巧玲珑的特点,多以盘、碗为主。在装饰上,突出的成就是青花加彩,有“斗彩”和“填彩”两种。
    D.明代的青花瓷的图案丰富多彩。有云龙、飞凤、团龙、团花、婴戏等,也有吉祥文字,还有各种动、植物及人物图案等。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制作青花瓷,需要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色相间的效果。
    B.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青花瓷造型,更加趋向多样化,除了各类餐具、陈设器及花盆、鱼缸外,还有各种宗教供器。
    C.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出产的青花瓷花色纯正稳定,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D.色泽淡雅,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造型轻灵秀美,正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时空至今仍保持无穷艺术魅力的原因之所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
    A.由于青花瓷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所以从它产生之初,人们就主要把它当作艺术品来欣赏。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在收藏它。
    B.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官窑的作品,还是民窑的作品,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精品迭出。
    C.明代制作青花瓷在很多情况下使用进口色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用进口色料烧制的青花瓷有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D.青花瓷制作工艺精良,造型、图案丰富多彩,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老婆子养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从此鸡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贪。伊索错了!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安慰自己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就是吃到了,他还要说:“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驴子跟狼的故事: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子踢伤逃去,因此叹气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医生呢!”这当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道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这几个例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美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到:“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1)对前两段故事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伊索认为老婆子很贪心,所以母鸡不下蛋了。
    B.第一个故事里,作者认为伊索的说法错了,被喂胖的母鸡不肯下蛋,因为胖子小心眼。
    C.狐狸和葡萄的故事,作者认为狐狸如果吃到了葡萄也说葡萄酸,是因为葡萄确实不甜。
    D.作者认为狐狸吃到了葡萄也说葡萄酸的另一方面是,狐狸很聪明,这样说可以防止别人来吃葡萄。
    (2)如何理解驴子跟狼的故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驴子很聪明,骗狼说自己脚上有刺,让狼靠近自己的脚好去踢它。
    B.狼被驴子骗了,自己叹气说自己不该想着去做医生。
    C.伊索认为狼是天生的屠夫,狼被驴子骗了,狼其实也很善良。
    D.作者认为狼是屠夫没错,但现实中的医生有时也是屠夫,并没履行医生治病的天职。
    (3)作者认为《伊索寓言》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理由,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作者认为小孩子看了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这则寓言反会羡慕了狐狸。
    B.作者认为如果小孩子羡慕了狐狸,说明小孩子的居心就欠好。
    C.作者认为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得看成年人造成了怎样的世界和社会。
    D.作者主张进步地看待这个问题,要与社会的变化同步。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1)下面对第一段话的中心意思的概括,正确的是(  )
    A.论述马克思注重科学理论的新发现及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革命影响。
    B.介绍马克思从事历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从而提示马克思的革命家本色。
    C.概述马克思密切注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以及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
    D.赞颂马克思对各种科学新发现都有浓厚的兴趣,体现了他科学家和革命家二者兼而有之的特色。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首先”在句中的含义是(  )
    A.马克思先参加革命实践活动,然后才进行科学研究。
    B.马克思成为革命家,然后才成为科学家。
    C.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活动方面的贡献比在科学研究方面贡献大。
    D.马克思是一个科学家,但主要还是革命家。
    (3)下列材料不能证明“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的是(  )
    A.最早的编辑报纸的工作
    B.在欧洲各组织中的工作
    C.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D.马克思可以为自己的斗争成果自豪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的科学家分别发现,在大洋深处有一些深海声道可以让声波传得很远。在深海声道中,声音可以传播到数千公里之外而没有减弱的迹象。后来的科学家还为此做过一次实验,他们在澳洲南部海中投下深水炸弹,爆炸产生的声波顺着深海声道绕过了好望角,又折向赤道,横穿大西洋,经过3小时43分钟后,竟然被北美洲百慕大群岛的测听站收听到了。计算起来,这颗炸弹爆炸后的声波一共“走”了19200公里,在海洋中环绕地球达半圈!
      经过理论分析,科学家发现,这是因为大自然在大洋深处造成了对声波传播非常有利的深海声道。海水下的声速基本上由温度和海水压力控制:温度愈低,声速也愈慢;而海水压力愈大,则声速愈快。大洋中的水温从总的来说是太阳照射造成的,因此温度总是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但到一定深度后温度就不再改变,形成深海等温层。而海水压力却只与深度有关,深度愈大,海水压力就愈大。因此,如果从海面向下观察,就会发现,声速先是随深度增加、温度降低而变慢,当下降到一个最低值时,海水温度不再改变,这时,声速就会随海水压力增大而变快。
      这样,声波传播的速度在整个海洋中变成了上下两层,在上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越慢;在下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则越快。在这两层交界的地方,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声道轴,由于声波在传播中总是向声速慢的界面弯曲,因此声道轴上方和下方的声音都会折回声道轴。在上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越慢;在下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则越快。这样,声能被限制在声道上下一定的深度范围内传播,不接触海面和海底,这就像在声道轴上下各放一块反射声音特别好的大平板一样,声音总是在这两块平板之间来回反射,能量不受损失,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这就是“深海声道”。
      深海声道经常受到复杂海况的影响,海洋深度的变化、海底山脉的阻挡都是障碍。一般说来,如果海的深度变浅,对声道会有明显的影响,但如果不浅到声道的下界,影响就不大,如果越过了下界,声道中的部分声波能量就会受损。海底愈浅,声能受损就愈严重。如果海底穿过整个声道,那么声道效应就没有了,声道就消失了。
    (1)下列对“深海声道”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深海声道是可以让声音以由快变慢再由慢变快的速度清晰地传播到大洋很深处一定范围内,并总是向声速慢的一面弯曲的特殊界面。
    B.深海声道是位处深海一定深度范围内,环绕地球达半圈并且能使声音在其中传播到数千公里之外而没有减弱迹象的特殊声道。
    C.深海声道是以深海等温层为界面形成因而能保证声波迅速不受损失地传播到深海一定范围内的特殊的声道轴。
    D.深海声道是使声能不接触海面和海底而不受损失地在大洋深处的一定深度范围内传播,从而让声音可以传得很远的特殊声道。
    (2)根据文意,不属于深海声道“奇异”特点的是(  )
    A.深海声道可以使声音传播到很远而没有减弱的迹象。
    B.在深海声道中声速基本上不再受温度和海水压力的控制。
    C.在深海声道中传播的声音总是能折回声道轴并来回反射。
    D.声能在深海声道中总是被限定在声道上下一定的深度范围内传播。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
    A.深海声道形成于大洋深处,这就意味着海洋越深处,声道轴上下方的范围就越大,就越容易形成深海声道,声道效应也就会越明显。
    B.深海声道对声波传播非常有利,因此,谁控制了全球深海声道,谁就能从某种程度上控制深海制海权,谁就能提升自身的军事实力。
    C.总体说来,纬度越高,海底声道越浅。其原因主要是:声道深浅与太阳的辐射密切联系,而太阳的辐射则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
    D.声波竟然可以顺着深海声道环绕地球达半圈,所以我们可以建成环球深海声道,用方向可控的声波来发展通讯事业。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凌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②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③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1)下列对第①段中加点的“这一问题”和“持续性”的理解,不正确是(  )
    A.“这一问题”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B.“持续性”可以是时间的持续,或者空间转移的持续。
    C.“这一问题”指艺术创作中只有变化而无重复的问题。
    D.“持续性”可以同时表现为时间和空间转移上的持续。
    (2)作者以《鳟鱼》为例,说明的观点是(  )
    A.音乐中的主题持续贯串全曲,极其朴素明朗。
    B.一首持续的乐曲总有重复的乐句、乐段,作者通过这些重复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C.音乐的变奏“万变不离其宗”——主题。
    D.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
    (3)下列不能体现“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艺术规律的是(  )
    A.宋朝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B.商业区悬挂众多的某个知名品牌的广告宣传画。
    C.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D.芭蕾舞剧《天鹅湖》。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错误管理理论
      (1)错误管理理论认为,在现实场景中的决定,无论是感知、判断、推理还是行为,不犯错误最好,这毫无疑义,但现实场景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因而人的理解跟世界的真实状态之间经常不一致,面对复杂情况,错误难以避免。
      (2)有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叫杯弓蛇影:有人请朋友到家中喝酒,结果这朋友喝酒时,看到酒杯里有一条蛇,疑心自己喝了蛇,回家后忧心而病。这人告知原委,蛇原来是墙上弓的倒影,朋友的病也不治而愈。第二个故事叫鸿门宴:项羽听人说刘邦有称帝野心,于是请他赴鸿门宴。刘邦赴宴,趁机为自己辩解。项羽轻信。最终垓下被围,乌江自刎。这两个故事中都有错误:朋友把弓当成了蛇,这是一类错误;项羽认为素有大志的刘邦没野心,这也是一类错误。这两个错误导致的结果不一样,一个是虚惊一场,一个是身死国灭。
      (3)错误管理理论认为,错误有两类,一类是把某个没有的东西当成有,叫错误肯定;一类是把某个有的东西当成没有,叫错误否定。这两类错误通常给人带来的代价不同:把没病的人当成有病的人,不存在贻误病情的问题;把有病的人当成没病的人,就会错失治疗良机。把草绳看成蛇往往是一场虚惊,把蛇看成草绳却会要了人的命。在人类长达数百万年的进化史上,能活下来的人通常具有一种倾向:即在不确定决策场景下,他们容易犯代价较小的那类错误。原因很简单,喜欢犯另一类错误的人都死翘翘了,他们在自然选择的残酷竞争下被淘汰了。
      (4)诸多研究案例支持了错误管理理论,同样的音量变化,当音量增大时人会高估变化幅度。这是因为,音量增大常意味着某一物体趋近自己,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对于这种冲向自己的物体,人高估它的速度就能为自己争取更多反应时间,谁知道它是不是一头剑齿虎呢?类似的,同样一段垂直距离,从上往下看时人会高估其高度。这种倾向会让人在危险的山崖上移动时更小心翼翼,以免失足。
      (5)人们更容易把没病的人看成有病的人,而非相反。比如,一个脸上斑斑点点的人坐在公园长椅上,你要没别的选择也只能跟他坐一起时,不自觉就会离他很远,因为你自动就会把这人脸上的斑点,当成是他有病的迹象,哪怕这种判断是错的,毕竟,这种倾向的代价通常很小。但如果他们把有病的人当成没病的人,你可能被传染,在缺医少药的石器时代,还可能会死。类似的,人们更容易把陌生人看成坏人,陌生人不一定是坏人,但问题是通常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准确判断对方的好坏。人们可能把好人当成坏人,也可能把坏人当成好人,这两种错误的代价不一样:前者是一场误会,后者则会遭受伤害。
      (6)我们并不认为错误是好东西,更不提倡犯错误,这里提出错误管理理论,是想对不确定场景下的错误现象进行剖析,让读者对错误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
    (1)下列对“错误肯定”和“错误否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杯弓蛇影中的错误属于错误肯定。
    B.鸿门宴中的错误属于错误否定。
    C.把草绳看出蛇属于错误肯定。
    D.把没病的人当成有病的人属于错误否定。
    (2)对下列现象的分析,不符合“错误管理理论”的是(  )
    A.音量增大意味着物体正在趋近自己,所以同样的音量变化,当音量增大时人会高估变化幅度。
    B.距离增大意味着掉下去时损伤更大,所以同样一段垂直距离,从上往下看时,人会高估其高度。
    C.与病人接触,意味着传染疾病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人们会与有疾病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D.与陌生人接触,意味着接触坏人的机会更大,所以人们会更容易把陌生人当作坏人。
    (3)下列对“错误管理理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错误管理理论”之所以很有研究的必要,是因为人犯错误难以避免。
    B.“错误管理理论”可以解释数百万年的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某些现象。
    C.“错误管理理论”不认为错误是好东西,但可以让我们认识到错误是有研究价值的。
    D.“错误管理理论”对不确定场景下的错误现象进行剖析研究,可以让人们少犯错误。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②长城当然也很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的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③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④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⑤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⑥它,就是都江堰。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站远了看”中的“远”是指空间的距离。
    B.“味道”是指那种自然古朴的浑厚感觉。
    C.“废弛”是指长城的城墙都已坍塌。
    D.“灌溉”的含义是孕育。
    (2)第五段中,作者比较了都江堰和长城不同的文明特点,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  )
    A.长城和都江堰的修建时间不同。
    B.长城和都江堰的修建规模不同。
    C.长城和都江堰在发挥社会作用方面不同。
    D.长城和都江堰在是否充满活力方面不同。
    (3)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高度赞美了都江堰的千古伟绩。
    B.作者着眼于造福人民大众的角度来评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
    C.作者赞美都江堰,主要是因为它历史悠久,长城是它的后辈。
    D.文章融进了作者的文化认识和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崇敬的感情。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在人体内,存在着多种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美慕?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代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的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1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到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长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1)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心情愉快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异常。
    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C.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控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人们有时候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其原因是体内的激素梅拉多宁的分泌超过了正常的水平。
    B.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和中性菌会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动,当有益菌和中性菌的数量大量减少时,这种管制就会消弱。
    C.如果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氢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生成就会大量减少。
    D.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异常。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
    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
    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我们体内的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
    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可以通过杀灭这些杂菌来预防或治疗情绪异常。
    D.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的使用也应该是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们沉溺于纷繁的数字之中,真实却悄悄离去—纷繁的数字能够还原出一个有声有色的日子吗?
      ②多数人仅仅对一些小数目有感觉。菜市场上,人们时常因为几角钱争得面红耳赤。至于两台电视机之间5000元与5800元的差价,人们的感觉就迟钝了许多。只要店主适时地劝一句,人们就会欣然地多掏800元。到了购买一套公寓的时候,人们不再重视33万与35万的差别——尽管买卖的双方可能因为一扇窗户的朝向反复磋商。人们的感官负担不了大的数字。
      ③我的心目中,统计机构是一个奇特的部门。如同变魔术似的,统计人员顷刻之间将一个庞大的社会化为几个抽象的数字。广袤的大地,宽阔的水域,田野,森林,工厂,企业,多少人熬夜加班,多少人汗流浃背,多少台机器高速运转,多少商品源源不断地搬上货架……然而,这一切无非是缩在报表框格之中的几行数字。对于那些长期拨弄数字的人来说,世界仿佛丧失了应有的分量。国民生产总值减少一个百分点,这意味了什么?轻飘飘的数字不会给人造成切肤之痛。多数人觉得,150亿元与120亿元之间的差别仅仅是数字的差别。只有将1亿元还原为200万辆奔驰小轿车时,我们才会大吃一惊—呵,那么多的奔驰轿车一下子消失在空气之中!
      ④数字是客观的,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数字没有亲疏善恶之别。如果可感的生活完整地置换为一套数字代码,我们就会跨入一个冷漠的世界。上午穿过1号山峰,途经4号山谷,沿2号溪漂下,中午抵达5号餐厅用餐——如果一本旅游手册如此介绍名山大川,谁还有兴趣上路?市政府是1339号,警察局是2476号,医院是2827号,歌舞厅是7174号,超级市场是9818号,火葬场是8037号……这些数字的排列不再给人们制造激动、庄严、快乐、悲哀——甚至恐怖。监狱里的囚犯不再有自己的名字。他们在狱卒口中只是一个编号——一个没有人疼、没有人爱、没有人牵肠挂肚的数字。
    (1)对于第①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纷繁的数字让真实的、有声有色的生活成了人们的累赘。
    B.纷繁的数字使现代人不能正确面对真实的、有声有色的生活。
    C.纷繁的数字使现代人失去了真实的、有声有色的生活。
    D.纷繁的数字让真实的、有声有色的生活变得黑暗阴冷,恐怖吓人。
    (2)关于文段的理解,不符合原意的是(  )
    A.一些巨大的损失不会因为数字引起关注,产生切肤之痛。
    B.一些具体的生活真实因数字而被淡化或遗忘。
    C.数字扼杀真理与正义,剥夺了少数人的权利。
    D.数字使可感的生活变成了一个冷漠的世界。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数字的描述既风趣生动,又让人理性地对数字进行反思。
    B.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既叙写了与数字有关的事例,又鲜明地表达了对数字的看法,还抒发了对数字的愤恨之情。
    C.文段具有清晰的条理,作者在提出对数字的观点后,从人们对数字认识上的偏差和生活一旦化为数字后产生的精神失落两个方面来说明。
    D.善于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现丰富多样的事物及其特征。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搪上面,弥望的是(  )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  )的舞女的裙。(  )的叶子中间,零星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________________。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依此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亭亭  田田  层层
    B.田田  亭亭  层层
    C.层层  亭亭  田田
    D.田田  层层  亭亭
    (2)本段讲的主要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荷塘上的迷人景色
    B.荷塘上的月色
    C.月光下的荷塘美景
    D.荷塘月色
    (3)选出填入文中横线上正确的一句(  )
    A.碧天里的星星,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B.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刚出浴的美人,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一粒粒的明珠。
    D.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使用的修辞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喻
    B.通感
    C.拟人
    D.夸张
    (5)下列景物中不属于本段描写的是(  )
    A.荷花
    B.荷叶
    C.荷香
    D.闪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