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洩,乃杀达塞口。事发,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典选,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父福畤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造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节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有删改)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杀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受到牵连,被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下列各项推断不能解释王勃一生短暂却屡遭不幸的原因的一项是 ______
    A.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的判断。
    B.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
    C.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滕王阁序》时,都显得过于炫耀自己的才华,容易遭人妒忌。
    D.王勃才能不足以居“四杰”之首,又恃才傲物,这使议论者特别是杨炯十分不服。于是,杨便制造舆论,认为王的排名在己之前是种耻辱。这也导致了王后来的处境不顺。

    翻译下列句子。
    ①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译文: ______
    ②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译文: ______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完颜陈和尚,丰州人,系出萧王诸孙。贞祐中,陈和尚年二十余,为北兵所掠,大帅甚爱之,置帐下。时陈和尚母留丰州,斜烈事之甚谨。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陈和尚天资高明,雅好文史,人以秀才目之。正大二年,斜烈落帅职,例为总领,屯方城。陈和尚随以往,凡兄军中事皆预知之。斜烈时在病,军中李太和者,与方城镇防军葛宜翁相殴,诉于陈和尚,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宜翁素凶悍,耻以理屈受杖,竟郁郁以死,留语其妻,必报陈和尚。妻讼陈和尚以私忿侵官,故杀其夫,诉于。以故陈和尚系狱。 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奏上,久不能决。未几,斜烈卒。上闻,始驰赦陈和尚,曰:“有司奏汝以私忿杀人。今以汝兄故,曲法赦汝,天下必有议我者。汝奋发立功名,始以我为不妄赦矣。”陈和尚且泣且拜,不能出一言为谢。乃以领紫微军都统,逾年转忠孝军提控。五年,北兵入大昌原,平章合达问谁可为前锋者,陈和尚出应命。 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是日,以四百骑破八千众,名动天下。六年,有卫州之胜。八年,有倒回谷之胜。九年正月,三峰山之败,走钧州。城破,大兵入,即纵军巷战。陈和尚趋避隐处,杀掠稍定乃出,自言曰:“我金国大将,欲见白事。”兵士以数骑夹之,诣行帐前。时欲其降,斫足胫折不为屈,豁口吻至耳,噀血而呼,至死不绝,时年四十一。是年六月,诏赠镇南军节度使,纪其忠烈。
    (摘编自《金史•忠义传》)
    【注】①北兵:蒙古兵。②宣宗:金朝第八位皇帝,1213年至1224年在位。1234年金朝灭亡。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B.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C.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D.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从兄,指父亲的亲兄弟即自己的伯父、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也称“从父兄”,现在一般称“堂兄”。
    B.台省,汉朝的尚书台、三国魏的中书省,都是代表皇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后因以“台省”指政府的中央机构。
    C.白衣,犹“布衣”“乌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后世以此借指平民,亦用来指代无功名或无官职的读书人。
    D.勒石,刻石记功,亦指立碑。此典故出自《后汉书》“勒石燕然”,当时东汉窦宪破北匈奴后,封燕然山,刻石记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陈和尚出身高贵,天资聪颖。他是金朝贵族,身为武将而有才名,雅好读书,颇受时人称赞。
    B.陈和尚善于应变,处事灵活。他被蒙古兵俘虏后,虽受赏识,但以探望母亲为借口回到丰州。
    C.陈和尚守法不阿,性情刚烈。他因误判葛宜翁案而锒铛入狱,但内心坦然,坚信自己清白无辜。
    D.陈和尚能征善战,忠心报国。他屡破蒙军,“力挽大厦之将倾”,功绩显赫,终于壮烈殉国。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
    ②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曹操在许,谋迎天子。众以为:“山东未定,韩暹、杨奉,负功恣睢,未可卒制。”荀彧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操乃遣扬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
    议郎董昭,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操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诚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 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操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
    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之功也。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操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心相凭结,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 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操曰:“善!”即遣使诣奉。庚申,车驾出辕而东,遂迁都许。己巳,幸曹操营,以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B.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C.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D.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在古文中即指丧服,也比喻俭朴。在这里是“俭朴”的意思。
    B.“万乘”,一万辆兵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此常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C.“四海”,指全国各地。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D.“五霸”,即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献帝将返回旧京,曹操认为,借此时机奉迎天子以顺从民心是最合乎时势的行动,用大公无私的态度使天下心悦诚服是最正确的策略。
    B.议郎董昭认为杨奉的兵马最强,但缺少外援,就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杨奉接到信后极为高兴,诸将也联名上表推荐曹操担任镇东将军。
    C.曹操请董昭与自己并坐在一起,向他问计,董昭提出只有做不同寻常的事情,才能建立不同寻常的功业,希望曹操做出利多弊少的选择。
    D.曹操听从了董昭的建议,派使者给杨奉送去重礼,献帝迁都于许县,献帝抵达曹操军营后,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他为武平侯。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②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注)武节,泛指武艺兵法。


    指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
    ①自 年老失时 ______ ② 是以泣也 ______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中的“遇”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遇事不慌
    B.随遇而安
    C.知遇之恩
    D.不期而遇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②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简答:导致“周人”可悲结局的自身原因是什么?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崔琰字季圭,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 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唯世子燔翳捐褶①,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惟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②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列传》)注:①翳,华盖。褶:骑服。②五官将,指五官中郎将,曹丕时任此职。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B.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C.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D.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B.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一车随行,因而得名。
    C.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因此以“干戈”作兵器的通称,后引申为战争。
    D.露板,亦作“露版”,这里指不缄封的奏章。文中意在说明崔琰的公正无私。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崔琰能文能武,才华出众。年少时喜爱击剑,热衷武事。长大后,他发奋读书,研读《论语》、韩诗,后随名师学习,战乱发生后才被迫中止。
    B.崔琰刚直敢言,体恤民生。曹操占据冀州后,先考察户籍,计算军队数量。崔琰指责他不关心民生疾苦,辜负了百姓的期望,曹操向他道歉。
    C.崔琰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他告诫曹丕不要沉溺于个人享乐,而应遵循正道,端正言行,思考治国的道理,毁弃游乐的东西,不要让大家失望。
    D.崔琰做事公正,不徇私情。虽然曹操内心已经认定曹植为太子,可崔琰依然坚持礼制要求,公开建议曹操让曹丕继承正统,为此甚至不惜一死。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②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继昌,字世长。初,父崇矩与太祖同府厚善,每太祖诞辰,必遣继昌奉币为寿。尝畀弱弓轻矢,教以射法。建隆三年,荫补西头供奉官。太祖欲公主,崇矩谦让不敢当,亟为继昌聘妇,太祖颇不悦。
    五年,继昌迁如京副使。后入为东头供奉官,监大名府商税,岁课增羡。 会诏择廷臣有劳者,府以名闻。
    至道二年,蜀贼平,余党颇啸聚,拜峡路二十五州军捉贼招安都巡检使。贼酋喻雷烧者,久为民患,以金带遗继昌,继昌伪纳之,贼懈不设备,因掩杀之。
    咸平三年,王均乱蜀,与雷有终、上官正等同受诏进讨,寨于城西门。贼忽开城伪遁,有终等各以所部径入,继昌亟止之不听,因独还砦。贼果闭关发伏,有终等仅以身免。继昌按堵如故,所部诸校闻城中战声,泣请引去。继昌曰:“当俟命。”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砦斩首千级均脱走
    继昌入城,严戒部下,无扰民者。获妇女童幼置空寺中,俟事平遣还其家。继昌急领兵追贼至资州,闻均枭首乃还。
    大中祥符元年,进秩东上阁门使。俄以目疾求归京师。少愈,令枢密院传旨,将真拜刺史。继昌以疾表求。未几,改右骁卫大将军。其子遵勖,尚万寿长公主。天禧初,主诞日,邀继昌过其家,迎拜为寿。帝知之,密以器币、珍果等赐之。二年冬,卒,年七十二。
    继昌为治尚宽,任峡路时,与上官正联职。正残忍好杀,尝有县胥护刍粮,地远后期,正令斩之,继昌徐为解贷焉。郑伸者,早死,其母贫饿,尝诣继昌乞丐。继昌召见,与白金百两,时人称之。
    (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六》,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
    B.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
    C.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
    D.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选尚指被选中与公主婚配。据《宋史》载,驸马尚主后,在家族中会提高一个辈分,与父亲同辈。
    B.开宝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之后每位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C.主帅是统率军队的最高将领,其麾下辅佐的副将称“裨将”。“三个臭皮匠”是对“稗将”的谐音讹传。
    D.休致本义是将职位还给朝廷,官员可因年老或身体原因主动请辞,休致后仍然可能被朝廷重新启用。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李继昌忠于职守,不临阵脱逃。在平定王均叛乱时,他不因主帅身陷困境而率部逃脱,仍然等候帅令调遣。
    B.李继昌足智多谋,打消贼人戒备。叛贼首领喻雷烧用金带行贿,继昌假意收下,使贼人放松警惕,后为民除患。
    C.李继昌为政有方,宽严兼济。他严苛执法,使大名府税收增加;他宽厚待下,使护刍粮误期的县胥免遭一死。
    D.李继昌深得圣心,颇为皇帝倚重。他以目疾求归,稍有好转就被委以重任;得知他赴公主寿宴,皇帝特意恩赏。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诏择廷臣有劳者,府以名闻。
    ②继昌入城,严戒部下,无扰民者。获妇女童幼置空寺中,俟事平遣还其家。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 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 。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 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 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 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 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的一项是 ______

    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______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D.孟子认为张仪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②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帝曰:“惜乎,子不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徙为上郡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匈奴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屯。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 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太史公曰: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晋书。郭默》)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
    B.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
    C.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
    D.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

    下列对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李广善于骑射,英勇善战。从军之始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骑射本领,被任命为汉朝廷的中郎将。
    B.李广治军严明,足智多谋。他从担任上郡太守镇守边境,匈奴都被畏惧李广,不敢踏入边境一步。
    C.李广体恤士卒,同甘共苦。当遇到缺粮断水的时候,他绝不会比士兵先喝一口水,先吃一口饭。
    D.李广廉洁正直,深受爱戴。得到赏赐就会分给部下,身居高位多年,家中却没有多余的财物。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②《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①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其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刑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节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玄龄明达史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任格物。与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太宗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贞观元年,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邗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齐国公,并为第一等,食邑实封一千三百户。皇从父淮安王神通上言:“义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龄等刀笔之人,功居第一,臣窃不服。”太宗曰:“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则知赏罚不可轻行也。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国至亲,诚无爱惜,但以不可缘私滥与勋臣同赏矣。”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再从、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至是,太宗谓群臣曰:“自两汉已降,惟封子及兄弟,其疏远者,非有大功,如汉之贾、泽,并不得受封。若一切封王,多给力役,乃至劳苦万姓,以养己之亲属。”于是宗室先封郡王其间无功者,皆降为县公。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三》【注】①隐太子:是李世民之兄李建成。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竭心力 罄:尽
    B.之幕府 致:招,安置
    C.用玄龄之策 卒:士卒
    D.赏当其 劳:功劳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___
    A.玄龄杖策谒军门君幸赵王
    B.各尽死力及其出,则或咎欲出者
    C.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功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D.于是宗室先封郡王其间无功               廉颇,赵之良将也
    (3)下列句中分编四组,全都能够直接体现房玄龄精诚奉国的一组是______
    ①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②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③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
    ④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⑤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⑥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______
    A.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B.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C.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D.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据《旧唐书•房玄龄传》记载,隐太子将要发动兵变时,唐高祖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秘密进内阁商量大事,使秦王李世民得以顺利成为皇太子。
    B.《资治通鉴•唐纪》一段中,唐太宗重用房、杜二人,善用房玄龄的谋略与杜如晦的决断,让他们密切合作,组成合力来辅佐自己,史称“房谋杜断”。
    C.《贞观政要•卷三》一段中,面对堂叔李神通对封房、杜二人国公的质疑,庸太宗以汉代萧何作比,论公行赏,得到诸位功臣的认可。
    D.以上一、二段文字,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房玄龄珍惜人才,不计出身用人宽泛,取人所长,不求全责备。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其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②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
    ③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起宗,字元卿,其先上党人,后徙广平洺水县。起宗生长兵间,学书无从得纸,父削柳为,写以授之;成诵,削去更书。年十七,会立蒙古学,学辄成,辟武卫译史。御史中丞塔察儿爱其才,迁中台译史。仁宗即位,转中书译史,累迁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上言:“官属,辅导德义,财赋非所治也。”朝廷是之。迁南台御史。
    建康多水, 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起宗微行得实,人以为神明。文宗初立,命威顺王征八番。是时,蜀省囊加台拒命未平,起宗极言武昌重镇,当备上流之师,亲王不可远去,力止之。及王入见,帝谓曰:“八番 之行,非秦元卿,几为失计。”朝议以起宗治蜀,忘其名,曰秦元卿,帝引笔改曰起宗,其眷注如此。拜中台御史,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明日,立太子,有赦,起宗又奏:“不罪和尚,无以正国法。”和尚服辜。帝曰:“为御史,当如是矣。”又劾闽宪卜咱耳窃父妾以 逃,其父愤死,渎乱天常,流之岭南。自是尽言无讳,皆见听用。迁都使,帝召谕之曰:“漕输事多废阙,赖御史治之尔。”出为抚州路总管,至官,有司供张甚盛,问其费所从出,小吏不敢隐,曰:“借办于民。”遂亟使归之,几席仅给而已。自是官府僚佐有宴集,成礼即止。因谕众曰:“ 我素农家,安俭约,务安静,庶使吾民化之。”居一岁,以老去官。明年,以兵部尚书致仕,居一岁,卒,谥昭肃。
    (节选自《元史•秦起宗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
    B.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
    C.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
    D.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简,古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称为“策”。
    B.东宫,太子所居之宫,借指太子,后也可指皇太后,如清朝有东、西宫皇太后之分。
    C.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后世称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幕府中的僚属称幕僚。
    D.漕运,古代中央政府将各地所征收的粮食等经水路运往首都或指定地点的运输行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秦起宗勤于学习,富有学识才华。他生长兵间,缺纸少书,依靠父亲削柳为简进行学习;十七岁时,创立蒙古学并取得成功,被委以重任,连连升迁。
    B.秦起宗虑事周密,善于审时度势。元文宗即位,准备征讨八番,秦起宗认为蜀省尚未平定,会对武昌形成威胁,极力劝阻威顺王远行征讨,避免了祸患。
    C.秦起宗忠于职守,劾奏直言无讳。任中台御史,坚持弹劾和尚不法行为,使其被定罪;又弹劾卜咱耳不伦之事,使其被流放岭南,皇上嘉其行,纳其言。
    D.秦起宗体恤百姓,为政廉俭务实。到任抚州路总管时,要求下属官员降低接待宴席的规格,并将费用归还百姓,从此革除了当地官员铺张宴集的风气。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起宗微行得实,人以为神明。
    ②我素农家,安俭约,务安静,庶使吾民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