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太后,召为右司谏。岁大蝗旱,江、淮滋甚。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召还,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由是罢知饶州。明年,夷简亦罢。元昊反,改陕西都转运使。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延州诸寨多失守,仲淹自请行。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明年正月,诏诸路入讨,仲淹曰:“鄘、延密迩灵、夏,西羌必由之地也。 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来之。”帝皆用其议,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仲淹内刚外和,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事之。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灵乌灵乌。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思报之意,厥声或异。警于未形,恐于未炽。
           虽死而告,为凶之防。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
                                                                                         (节选自范仲淹《灵乌赋》)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B.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C.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夫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D.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进士,即被推荐参加进士科考试,中选后按成绩等第进行录取则称为“举进士第”。
    B.崩。指去世,古代社会不同的人去世叫法不同,帝王去世叫“崩”,平民去世叫“卒”。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宋代的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主要协助宰相处理日常政务。
    D.生祠,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庙,文中老百姓借立生祠来表达对造福当地的范仲淹的感激。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乐善好施,生活节俭。他曾经用自己的俸禄资助天下云游之士,并在里巷中设立义庄赡养族人;显贵后依然保持俭朴的作风,妻儿的衣食仅能自足。
    B.范仲淹施行德政,为民拥戴。江淮蝗旱大灾发生后,他开仓赈济灾民,禁止百姓祭祀;所到之处对百姓留有恩德,受到邠、庆百姓和归属羌人的称颂感念。
    C.范仲淹统兵机变,因势而谋。延州各寨大多陷落时,他聚兵分部操练,根据贼寇的多少轮流抵御;他没有执行入境讨伐的诏命,而是据边境形势灵活应对。
    D.范仲淹恪守原则,心定意坚。他认为谏官不能决定执政大臣的任命,坚决拒绝朝廷参知政事的委任;自比灵乌,表明报答恩遇之心不会因他人议论而改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②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来之。


    ​​​​​​​

    文中哪件事最能体现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态度?请简要说明。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
    鲁昭公卒,定公立。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皆予之以归。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后也成为中国姓氏之一。
    B.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如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C.唐虞,是古代唐尧与虞舜的并称。相传唐虞执政时天下太平,古人以为太平盛世,于是很多史籍常用唐虞代指太平盛世。
    D.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文中指前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孔子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奔走游说,即使遭到打击、排斥,甚至受到围困,仍执着追求。
    B.孔子有着很强的治国能力。鲁定公十四年,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的职务,参与国政三个月,民风大变,社会清明,各地宾客有归家之感。
    C.孔子知识渊博,勤奋刻苦。他整理和编纂了《诗》《礼》《乐》《春秋》等古代儒家文化典籍,对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D.孔子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上去,应当删去的内容一定要删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②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的三次回答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理念?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楚平王有名曰建,使伍奢为,费无忌为少傅。无忌不忠于太子建,日夜言太子短于王。平王囚伍奢,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伍胥遂亡,楚并杀奢与尚也。伍胥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子轸立,是为昭王。吴王僚因楚丧,使二公子将兵往袭楚。吴国内空,而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取六与灊。六年,楚昭王使公子囊瓦将兵伐吴,吴使伍员迎击,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与楚夹汉水而陈。吴乘胜而前,五战,逐至郢。,楚昭王出奔。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仇,其以甚乎! 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其后五年,吴王兴师北伐齐。 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益疏予胥之谋。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乃告其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刎死。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第六》)注:①阖庐:亦作“阖闾”。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
    B.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
    C.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
    D.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太子,又称为东宫,是皇位继承人,我国古代都是嫡长子即皇后所生长子继承皇位。
    B.太傅在文中是辅导太子的官,据载始设于西周,也是朝廷辅佐大臣,明清时多为虚职。
    C.己卯为天干地支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十二地支顺序相配以纪年、日,六十为一周期。
    D.舍人是贵族身边的亲信或门客等寄食之人的通称。如蔺相如就是赵宦者令缪贤的舍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伍子胥洞察人心,看破公子内志。伍子胥逃到吴国后,看出公子光想杀掉吴王僚自立为王,就把刺客专诸推荐给他,之后专诸果然刺杀了吴王,公子光成为吴王夫差
    B.伍子胥扶保吴王,最终败楚复仇。伍子胥的父兄皆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最终辅助吴王打败了楚国,楚昭王逃走,伍子胥把楚平王的尸首拖出,鞭尸三百,报了大仇。
    C.伍子胥明晰时势,认为越国必为患。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之后,接受了勾践请降,伍子胥通过勾践忍辱负重、拉拢百姓的举动,判断出越国今后定会成为吴国的大患。
    D.伍子胥直言进谏,招来杀身大祸。伍子胥劝谏吴王不要和越国讲和,又在吴国进攻齐国时劝说先灭越国,但多疑的吴王却听信了太宰嚭的谗言,最终赐死伍子胥。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②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杞,字南夫,寿春人。祖荫入官。绍兴十二年,登进士第。知宣州泾县。从臣钱端礼荐其才,召对,擢太府寺主簿,进丞。汤思退建和议,命杞为金通问使,孝宗面谕:“今遣使,一正名,二退师,三减岁币,四不发归附人。”杞条上十七事拟,上随事画可。 陛辞,奏曰:“臣出疆,其敢不勉。万一无厌,愿速加兵。”上善之。行次盱眙,金所遣大将仆散忠义、纥石烈志宁等方拥兵闯淮,遣泗州赵房长问所以来意,求观国书,杞曰:“书御封也,见主当廷授。”房长驰白仆散忠义,疑国书不如式,又求割商、秦地及归正人,且欲岁币二十万。杞以闻,上命尽依初式,再易国书,岁币亦如其数。忠义以未如所欲,遂与志宁分兵犯山阳。战不利,骁将魏胜死之。上怒金反覆,诏以礼物犒督府师,杞奏:“金若从约,而金缯不具,岂不瘠国体乎?”乃以礼物行。至燕,见金主褒,具言:“天子神圣,才杰奋起,人人有敌忾意,北朝用兵能保必胜乎?和则两国享其福,战则将士蒙其利,昔人论之甚悉。”金君臣环听拱竦。馆伴张恭愈以国书称“大宋”,胁去“大”字,杞拒之,卒正敌国体,损岁币五万,不发归正人北还。上慰藉甚渥。进参知政事、右仆射兼枢密使。时方借职田助边降人萧鹧巴赐淮南田意不惬以职田请杞言圭租食功养廉借之尚可夺之不可上是其言。 杞以使金不辱命,繇庶官一岁至相位。上锐意恢复,杞左右其论。冬雷,用汉制灾异策免,守左谏议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谏官王希吕论杞贪墨,夺职。后以端明殿学士,告老,复资政殿大学士。淳熙十一年十一月薨,赠特进。
    (节选自《宋史•魏杞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时方借职田助边/降人萧鹧巴赐淮南田/意不惬/以职田请/杞言/圭租食功养廉/借之尚可/夺之不可/上是其言/
    B.时方借职田助边降人/萧鹧巴赐淮南田/意不惬/以职田请/杞言/圭租食功养廉/借之尚可/夺之不可/上是其言/
    C.时方借职田助边/降人萧鹧巴赐淮南田/意不惬/以职田请/杞言/圭租食功/养廉借之尚可/夺之不可/上是其言/
    D.时方借职田助边降人/萧鹧巴赐淮南田/意不惬/以职田请/杞言/圭租食功/养廉借之尚可/夺之不可/上是其言/

    下列对立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问对,是作者自设问题,自解答,以明其志的文体。如屈原的《天问》、东方朔的《答客难》。
    B.权,暂代官职。在我国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暑”“假”“摄”“领”“行”等。
    C.郊祀,我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活动,因在都城之郊,故称郊祀。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D.奉祠,指宋五品以上的官员不能任职或因年老退体后,任以宫官使等职,不到职可领俸。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魏杞进士出身,经历宦海浮沉。他凭祖上恩荫得官,后圆满完成使金任务,不断升迁,因郊祀遇冬雷,按汉代灾异策被免职。
    B.魏杞坚持和议,议论切中要害。他以国体为重,在进见金主完颜褒的时候,从战和得失的角度慷慨陈义,金国君臣围观静听。
    C.魏杞不辱使命,坚持民族气节。他拒绝金国的无理要求,维护国家尊严,最终南宋损失岁币五万,不交还归正人回北方。
    D.魏杞建言献策,深受皇上赏识。他劝阻孝宗用礼物犒赏士兵,做好议和准备,针对职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皇上认同他的观点。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辞,奏曰:“臣出疆,其敢不勉。万一无厌,愿速加兵。”上善之。
    ②杞以使金不辱命,繇庶官一岁至相位。上锐意恢复,杞左右其论。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尹洙字师鲁,河南人。少与兄源俱以儒学知名。举进士,调正平县主簿。改知伊阳县,有能名。用大臣荐,,为馆阁校勘。会范仲淹贬,榜朝堂,戒百官为朋党。洙上奏曰:“仲淹忠亮有素,臣与之义兼师友,则是仲淹之党也。今仲淹以朋党被罪,臣不可苟免。”
           宰相怒,落校勘。赵元昊反,大将葛怀敏辟为经略判官。洙虽用怀敏辟,尤为韩琦所深知。顷之,刘平、石元孙战败,朝廷以夏竦为经略、安抚使,范仲淹、韩琦副之,复以洙为判官。
           洙数上疏论兵,及讲求开宝以前用兵故实,特出睿断,以重边计又请减并栅垒,召募土兵,省骑军,增步卒。时诏问攻守之计,竦具二策,令琦与洙奏之。帝取攻策,以洙为集贤校理。洙遂趋延州谋出兵,而仲淹持不可。还至庆州,会任福败于好水川,因发庆州部将刘政锐卒数千赴救,未至,贼引去。夏竦奏洙擅发兵,降通判濠州。当时言者谓福之败,由参军耿傅督战太急。后得傅书乃戒福使持重毋轻进洙以傅文吏无军责而死于行阵又为时所诬遂作《悯忠》《辨诬》二篇未几,上奏曰:“方今非独四夷之为患,朝政日弊而陛下不寤,人心日危而陛下不知。故臣愿先正于内,以正于外。惟深察秦、隋恶闻忠言所以亡,远法汉王不讳危乱所以存。日新盛德,与民更始,则天下幸甚。”仁宗嘉纳之。改太常丞、知泾州。
           感疾,沿至南阳访医,卒,年四十七。洙内刚外和,博学有识度,尤深于《《春秋》。自唐末历五代,文格卑弱。至宋初,柳开始为古文,洙与穆修复振起之。其为文简而有法,有集二十七卷。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五)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得傅书/乃戒福使持重/毋轻进/洙以傅文吏无军责/而死于行阵/又为时所诬/遂作《悯忠》《辨诬》二篇/
    B.后得傅书/乃戒福使持重/毋轻进/洙以傅文吏/无军责而死于行阵/又为时所诬/遂作《悯忠》《辨诬》二篇/
    C.后得傅书乃戒福/使持重/毋轻进/洙以傅文吏无军责/而死于行阵/又为时所诬/遂作《悯忠》《辨诬》二篇/
    D.后得傅书乃戒福/使持重/毋轻进/洙以傅文吏/无军责而死于行阵/又为时所诬/遂作《悯忠》《辨诬》二篇/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试,古代选拔官吏的特殊方式,是指皇帝召见面试,即科举考试中的殿试。
    B.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到了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
    C.阙,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后多指帝王居地;诣阙,到天子的宫阙。
    D.牒,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沿牒,官员随选补之文牒而调迁。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尹洙以儒学知名,学优而仕。他少时就与哥哥尹源因儒学而闻名,后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调任正平县主簿,后来改任伊阳知县,才干出名。
    B.尹洙以边防为重,深谋远虑。赵元昊反叛后,尹洙请求减少栅垒,从当地召募兵员,减少骑兵,增加步卒,并给皇帝献上攻守的计策,受到重用。
    C.尹洙以时势为重,及时调兵。当任福在好水川战败时,他没有征得上级夏竦同意,就调任庆州部将刘政锐率兵前往支援,因此而被降为濠州通判。
    D.尹洙内刚而外和,文简有法。他性格刚正,但为人和缓,博学而有见识;针对格调柔弱的文风,他与穆修振兴古文,文章简练而有法,文集颇丰。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洙数上疏论兵,及讲求开宝以前用兵故实,特出睿断,以重边计。
    ②惟深察秦、隋恶闻忠言所以亡,远法汉王不讳危乱所以存。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高适者,蓨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至德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吏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子璋,斩之。代宗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待,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候,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谐任,皆封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节选自《旧唐书•高适传》)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至德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
    B.至德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
    C.至德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
    D.至德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
    ​​​​​​​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渤海,即渤海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郡,在今天河北沧州一带。
    B.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史”为“太史”的意思。
    C.节度,即节度使,唐朝初年设立地方军政机构,总管地方的长官称节度使。
    D.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封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适出身贫寒,喜欢吟诵诗篇。他幼时家中贫困,客居异乡,以乞讨为生,五十岁时才关注诗歌,每吟诵一篇,作品都被爱好诗歌的人传诵。
    B.高适忧深思远,奉劝皇帝避祸。他进见玄宗,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形势,并劝皇帝趁机西迁入蜀,玄宗接受其意见,得以避开安禄山的兵灾。
    C.高适进言直谏,以致仕途浮沉。他因为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得到肃宗的提拔;也因敢直言遭到李辅国的憎恨,被贬为太子少詹事。
    D.高适心系百姓,敢为蜀民请命。梓、益二州,百姓疲敝,高适提出蜀地位置偏远,不可以用它来遏制敌人的势力,而使蜀地的百姓受到困扰。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
    ②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徐孝克,生于官宦,少为《》生,有口辩,能谈玄理。既长,遍通《五经》,博览史籍,亦善属文。梁太清初,起家为太学博士。性至孝,遭,殆不胜丧,事所生母陈氏,尽就养之道。梁末,侯景寇乱,京邑大饥,饿死者十八九。孝克养母,储粥不能给,妻东莞臧氏,领军将军臧盾之女也,甚有容色,孝克乃谓之曰:“ 今饥荒如此,供养交阙,欲嫁卿与富人,望彼此俱济,于卿意如何?”臧氏弗之许也。时有孔景行者,为侯景将,富于财,孝克密因媒者陈意,景行多从左右,逼而迎之,臧涕泣而去,所得谷帛,悉以供养。孝克又剃发为沙门,改名法整,兼乞食以充给焉。臧氏亦深念旧恩,数私自馈饷,故不乏绝。后景行战死臧伺孝克于途中累日乃见谓孝克曰往日之事非为相负今既得脱当归供养孝克默然无答于是归俗,更为夫妻。后东游,居于钱塘之佳义里,与诸僧讨论释典,遂通《三论》。每日二时讲,旦讲佛经,晚讲《礼》《传》,道俗受业者数百人。天嘉中,除剡令,非其好也,寻复去职。太建四年,征为秘书丞,不就,乃蔬食长斋,持菩萨戒,昼夜讲诵《法华经》,高宗甚嘉其操行。六年,除国子,迁通直散骑常侍,兼国子祭酒。孝克每侍宴,无所食啖,至席散,当其前膳羞损减,高宗密记以问中书舍人管斌,斌不能对。自是斌以意伺之,见孝克取珍果内绅带中,斌当时莫识其意,后更寻访,方知还以遗母。 斌以实启,高宗嗟叹良久,乃敕所司,自今宴享,孝克前馔,并遣将还,以饷其母,时论美之。至德中,皇太子入学,百司陪列,孝克发《孝经》题,后主诏皇太子北面致敬。祯明元年,入为都官尚书。孝克性清素而好施惠,故不免饥寒,后主敕以石头津税给之,孝克悉用设斋写经,随得随尽。二年,为散骑常侍,侍东宫。陈亡,随例入关。开皇十年,长安疾疫,隋文帝闻其名行,召令于尚书都堂讲《金刚般若经》。寻授国子博士。后侍东宫讲《礼》《传》。十九年,以疾卒,时年七十三。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景行战死/臧伺孝克于途中/累日乃见/谓孝克曰/往日之事/非为相负/今既得脱/当归供养/孝克默然无答/
    B.后景行战死/臧伺孝克/于途中累日/乃见谓孝克曰/往日之事非/为相负/今既得脱/当归供养/孝克默然无答/
    C.后景行战死/臧伺孝克/于途中累日/乃见谓孝克曰/往日之事/非为相负/今既得脱/当归供养孝克/默然无答/
    D.后景行战死/臧伺孝克于途中/累日乃见/谓孝克曰/往日之事非/为相负/今既得脱/当归供养/孝克默然无答/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周易,即易经,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作,后经孔子编定,为儒家“五经”之一。
    B.父忧,是父丧的婉转说法。封建制度规定,父母辞世,官员须辞职回家守孝。
    C.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后为专通一经或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D.释奠,学校礼制,设酒食奠祭先圣先师,每年春天举行;也用于新生入学,同行束脩礼。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孝克为人孝顺。父丧哀痛得几乎无法举丧;为奉养母亲忍痛嫁妻;悄悄将宫中食物带给母亲吃。
    B.徐孝克学问渊博。他精通儒家和佛教经典,博览史籍,喜谈玄理,在京城讲学受到僧俗弟子追捧。
    C.徐孝克颇有声望。他清正廉洁,历仕梁、陈、隋三朝,受到高宗、陈后主、隋文帝的称赞与褒奖。
    D.徐孝克生性淡泊。他出生官宦之家却不迷恋官位;曾剃发为僧,持斋素食;乐善好施,家无余财。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饥荒如此,供养交阙,欲嫁卿与富人,望彼此俱济,于卿意如何?
    ②斌以实启,高宗嗟叹良久,乃敕所司,自今宴享,孝克前馔,并遣将还,以饷其母,时论美之。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丘和,河南洛阳人,后徙家。少重气侠,闲弓马,长乃折节自将。仕周。入隋为右武卫将军,封平城郡公,历资、梁、蒲三州刺史,以宽惠著名。迁天水郡守,入为左御卫将军。大业末海南苦吏侵数怨畔帝以和所莅称淳良而黄门侍郎裴矩亦荐之遂拜交趾太守抚接尽情荒憬安之炀帝崩,而和未知。 会隋骁果自江都来,乃审隋亡,和即陈款归国,而岭峤闭岨,乃权附铣。铣平,遂得归。诏李道裕即授和交州大总管,爵谭国公。和遣士廉奉表请入朝,诏其子师利迎之。及谒见,高祖为兴,引入卧内,语平生,欢甚,奏九部乐飨之除左武候大将军。和时已老,以稷州其故乡也,令为刺史以自养。寻除特进。贞观十一年卒,年八十六,赠荆州总管,谥曰襄,陪葬献陵。有子十五人,行恭为知名。行恭有勇,善骑射。大业末,与师利聚兵万人郿城,人多依之,群盗不敢窥境。后原州奴贼围扶风,太守窦琎坚守贼食尽无所掠,众稍散归行恭。行恭乃率其众,与师利迎谒秦王于渭北,拜光禄大夫。累从战伐,功多,迁左一府骠骑,锡劳甚厚。从侯君集平高昌,封天水郡公,进右武将军。高宗立,迁冀陕二州刺史,致仕。卒,年八十,赠荆州刺史,谥曰襄,昭陵。初,从讨王世充,战邙山。 太宗欲尝贼虚实,与数十骑冲出阵后,多所杀伤,而限长堤。与诸骑相失,唯行恭从。贼骑追及,流矢著太宗马,行恭回射之,发无虚镞,贼不敢前。遂下拔箭,以己马进太宗,步执长刀,大呼导之,斩数人,突阵而还。贞观中诏斫石为人马,象拔箭状,立昭陵前,以武功云。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大业末/海南苦吏侵/数怨畔/帝以和所莅称淳良/而黄门侍郎裴矩亦荐之/遂拜交趾太守/抚接尽情/荒憬安之
    B.大业末/海南苦吏侵/数怨畔/帝以和所莅称淳良/而黄门侍郎裴矩亦荐之/遂拜交趾/太守抚接/尽情荒憬/安之
    C.大业末/海南苦吏/侵数怨畔/帝以和所莅称淳良/而黄门侍郎裴矩亦荐之/遂拜交趾/太守抚接尽情/荒憬安之
    D.大业末/海南苦吏/侵数怨畔/帝以和所莅称淳良/而黄门侍郎裴矩亦荐之/遂拜交趾太守/抚接尽情/荒憬安之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开府仪同三司,简称开府,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本系三公所享之殊遇,故名。
    B.陪葬又称殉葬,是古代的一种丧葬习俗,以器物、牲畜或人与俑和死者一同葬入墓穴。
    C.阙,原指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也指陵墓前竖立的石雕。
    D.旌,古代一种旗杆顶上用羽毛或牦牛尾装饰的旗帜,后泛指旗帜,引申为表扬之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丘和文武兼备,政绩卓著。作为北周、隋、唐三朝重臣,他所到之处均能留下淳正善良的美名;尤其是在海南边民安抚和交趾边地治理上,他立下很大的功劳。
    B.丘和深孚众望,显赫一时。他用卓越智慧和坚定意志得到数位君主信任;尤其是唐高祖,在他生前对他竭诚相待,在他死后让他陪葬在旁,十分倚重和关爱他。
    C.丘行恭出身将门,富有勇力。隋朝大业末年丘行恭和丘师利聚集万众兵士,据守郿城以自保,当地百姓多表示依附,就连原州奴贼也前来投奔并归顺他。
    D.丘行恭生前尊贵,死后荣耀。和他的父亲丘和一样,他生前功多业伟,得到很高的官位和很大的封赏,死后也受追赠,得谥号,并享有陪葬于帝王陵寝的恩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隋骁果自江都来,乃审隋亡,和即陈款归国,而岭峤闭岨,乃权附铣。
    ②太宗欲尝贼虚实,与数十骑冲出阵后,多所杀伤,而限长堤。

    唐太宗下诏凿石为人马,模仿丘行恭拔箭之状。请简要说明“行恭拔箭”体现了丘行恭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李嗣业,高陵人也。身长七尺,壮勇绝伦。初,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节度使马灵察知其勇健每出师令嗣业与焉天宝七载,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奉诏总军,专征勃律,选嗣业与即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于时吐蕃聚十万众于婆勒城,据山因水,堑断崖谷,编木为城。仙芝夜引军渡信图河,奄至城下。仙芝谓嗣业与田珍曰:“不午时,须破此城。”嗣业引步军持长刀上,山头抛櫑蔽空而,嗣业独引一旗于绝险处先登,诸将因之齐上。城不虞暴至,遂大溃。遂长驱至勃律城擒勃律王。于是拂林、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款塞朝献,嗣业之功也。
           及禄山反,两京陷,上在灵武,诏嗣业赴行在。嗣业自安西统众万里,威令肃然,所过郡县,秋毫不犯。 至凤翔谒见,上曰:“今日得卿,胜数万众;事之济否,实在卿也。”禄山之乱,两京未复,肃宗在凤翔。至德二年九月,嗣业从广平王收复京城,与城大战于香积寺北,城将李归仁初以锐师数来挑战,我师攒矢而逐之,城军大至,退我追骑,突入我营,我师嚣乱。嗣业谓郭子仪曰:“今日之事,若不以身咦寇,决战于阵,万死而冀其一生。不然,则我军无孑遗矣。”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嗣业先登奋命,所向摧靡。乾元二年,诸将同围相州。是时筑堤引津水灌城,经月余,城不拔。是时,军无统帅,诸将自图全,人无斗志。绒每出战,嗣业被坚冲突,履锋冒刃,为流矢所中。数日,疮欲愈,卧于帐中,忽闻之声,因而大叫,疮中血出数升注地而卒。上闻之震悼,嗟惜久之。
    (摘编自《旧唐书•李嗣业传》)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节度使马灵察知其勇健/每出师/令嗣业与焉/
    B.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节度使马灵察知其勇健/每出师/令嗣业与焉/
    C.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节度使马灵察知其勇健/每出师令/嗣业与焉/
    D.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节度使马灵察知其勇健/每出师令/嗣业与焉/
    ​​​​​​​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兆是西安的古称,所辖范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如当时的高陵县。
    B.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使用15年,天宝十四年年末“安史之乱”发生。
    C.汉军本指汉王朝军队,文中的“汉军”相对于吐蕃军而言,实际指的就是唐朝军队。
    D.金鼓是军中信号,古代军队行军作战离不开金鼓,命令军队行动与进攻就鸣金击鼓。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嗣业擅长陌刀,雄威显于敌阵。他担任过高仙芝的左陌刀将,军中信服他善用陌刀,在与叛军决战香积寺北时曾执陌刀阵前示威,一往无前,所向披靡。
    B.李嗣业无俱艰险,孤胆降服强敌。攻打婆勒城,敌人依据险要地势,安营扎寨,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他孤身一人,走险路,突然出现在敌前,让敌军溃退。
    C.李嗣业身先士卒,意志感奋军心。在与李归仁部战斗中,情势十分危急,他向郭子仪阐明意志之后,就又率先杀向敌军,前军之士随其后,终于让敌军溃败。
    D.李嗣业建功立业,英名载人史册。安西征战,促使拂林、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诚意来到边界归顺,贡献珍物;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也是战功卓著,深得倚重。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禄山反,两京陷,上在灵武,诏嗣业赴行在。
    ②至凤翔谒见,上曰:“今日得卿,胜数万众;事之济否,实在卿也。”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禹字子文,河内轵人也。及壮,至长安学,从胶东庸生问《》,既明习,有徒众,举为郡文学。甘露中,诸儒荐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禹对《论语》大义,望之善焉,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久之,试为。元帝崩,成帝即位。是时,帝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辅政专权。而上富于春秋,谦让,方乡经学,敬重师傅。 而禹与凤并领尚书,内不相安,数病,上书乞骸骨,欲退避凤。上报曰:“朕以幼年执政,万机惧失其中,君以道德为师故委国政君何疑而数乞骸骨忽忘雅素欲避流言朕无闻焉君其固心致思总秉诸事推以孽孳无违朕意”加赐黄金百斤,视疾,使者临问。禹惶恐,复起视事。禹成就弟子尤著者,淮阳彭宣至大司空,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宣为人恭俭有法度,而崇恺弟多智,二人异行,禹心亲爱崇,敬宣而疏之。崇每候禹,常责师宜置酒设乐与弟子相娱。禹将崇入后堂饮食,优人管弦铿锵极乐,昏夜乃罢。而宣之来也,禹见之于便坐,讲论经义,日晏赐食,不过一肉卮酒相对。及两人皆闻知,各自得也。禹年老,自治家茔,起祠室,好平陵肥牛亭部处地,又近延陵,奏请求之,上以赐禹,诏令平陵徙亭它所。曲阳侯根闻而争之:“此地当平陵寝庙衣冠所出游道,禹为师傅,不遵谦让,至求衣冠所游之道,又徙坏旧亭,重非所宜。”根虽为舅,上敬重之不如禹, 根言虽切,犹不见从,卒以肥牛亭地赐禹。禹每病,辄以起居闻,车驾自临问之。上亲拜禹床下,禹顿首谢恩,因言:“老臣有四男一女,爱女甚于男,远嫁为张掖太守萧咸妻,不胜父子私情,思与相近。”上即时咸为弘农太守。建平二年薨,谥曰节侯。
    (节选自《汉书•张禹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君以道德为师/故委国政君何疑/而数乞骸骨/忽忘雅素/欲避流言/朕无闻焉/君其固心致思/总秉诸事/推以孳孳/无违朕意/
    B.君以道德为师/故委国政/君何疑而数乞骸骨/忽忘雅素/欲避流言/朕无闻焉/君其固心致思/总秉诸事/推以孳孳/无违朕意/
    C.君以道德为师/故委国政/君何疑而数乞骸骨/忽忘雅素/欲避流言/朕无闻焉/君其固心/致思总秉诸事/推以孳孳/无违朕意/
    D.君以道德为师/故委国政君何疑/而数乞骸骨/忽忘雅素/欲避流言/朕无闻焉/君其固心/致思总秉诸事/推以孳孳/无违朕意/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至战国前期成书。
    B.博士,官名,历代所指不同,西汉初充当皇帝顾问,参与议政、制礼等事。
    C.侍医,始设于秦代,即后世的御医,直接负责皇帝和朝廷百官的医疗保健。
    D.徙,调动官职,一般指平级调动,与迁、左迁等表示官职变动的词不相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张禹精通儒学,得到众儒举荐。他师从胶东庸生研习《论语》,学成以后,还招徒传授,后来受到诸儒的举荐,太子太傅萧望之给他以很高评价。
    B.张禹对待弟子,方式有所区别。大司空彭宣和少府九卿戴崇是他的两个成就很高的弟子,二人品行不同,他以不同方式对待他们,厚彭而薄戴。
    C.张禹有所奏请,皇帝厚待有加。他为自己身后考虑,打算将平陵肥牛亭的地方作为墓地,皇帝得到他的奏请,不顾曲阳侯争辩,答应他的诉求。
    D.张禹疼爱女儿,父女亲情深厚。张禹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他疼爱女儿甚于疼爱儿子,女儿远嫁张掖,他放不下父女私情,盼女儿离自己近些。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禹与凤并领尚书,内不相安,数病,上书乞骸骨,欲退避凤。
    ②根言虽切,犹不见从,卒以肥牛亭地赐禹。

    张禹生病,皇帝是怎样对待他的?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