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总题量:7186选择本页全部试题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环保的大肠杆菌
    顾静怡
    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大肠杆菌可以说是深恶痛绝,唯恐被它感染。不过,最新的科硏成果表明:大肠杄菌能让蓝色牛伃裤的制作过程更加环倸。换句话说就是,环保的大肠杆菌能生产出让牛仔裤呈现独特色彩的靛蓝染料。
    ②牛仔裤从被牛仔们喜爱到逐渐引领时尚潮流,受到各个年龄层次的追捧,一般由劳动布、牛筋劳动布等靛蓝色水磨面料制作而成。然而不幸的是,从环保的角度审视,牛仔裤的靛蓝染色是一个重度污染环境的过程。多年来,当人们为牛仔裤的靛蓝着迷时,科学家一直在为牛仔裤靛蓝染色造成的污染而头疼。
    ③众所周知,牛仔裤使用的是人工合成的靛蓝染料,这种染料模仿了从木蓝属植物中提取的染料,其合成过程需要甲醛等多种有毒化学品,染色过程也是如此,这就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全球毎年生产的靛蓝染料超过4万吨,在世界有些地区,牛仔裤生产工厂附近的河流呈现蓝色,毒害了大量鱼类,并影响了工人和居民的健康。为此,科学家始终在寻找一种更环保的靛蓝染料。
    ④为了减少合成过程所需的化学品,以及在染色过程中减少化学品的添加,制作一种新染料,加州大学生物工程教授约翰·迪贝尔和他的研究团队从植物天然合成靛蓝的方法上获取了灵感。研究团队改造了一种大肠杄菌,使其成为生产靛蓝染料前体的“化工厂”。传统靛蓝染料的合成需要化学加工来还原、溶解靛蓝染料,使其能在棉布纤维上析出。而这种大肠杆菌生产的前体则不同,其性质稳定,可以一直保存到需要用的时候。到那时,只需要加入一种额外的酶就能使用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后的成品与传统合成的靛蓝色一模一样。
    ⑤不过,环保的大肠杆菌想要走出实验室面向大众市场,还必须调整pH值。一般情况下,靛蓝在高pH值时染色效果最好。目前,大部分牛仔裤工厂使用的pH值在10.5左右,但迪贝尔团队在实验工序中使用的酶只有在pH值为8时才有效。所以,现在迪贝尔团队正致力于处理这种酶,使得它在更高pH值环境下也能起反应。相信不久之后,环保的大肠杆茵就能在人人喜爱的牛仔裤染色上大显身手了。
    (选自《知识窗》)
    (1)下列关于“环保的大肠杆菌”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大肠杄菌能生产出让牛仔裤呈现独特色彩的靛蓝染料,而且制作过程更加环保。
    B.大肠杆菌作为靛蓝染色材料,是从植物天然合成靛蓝的方法上获取的灵感。
    C.大肠杆菌生产的靛蓝染料前体,性质稳定,可以一直保存到需要用的时候。
    D.大肠杆菌相对于人工合成的靛蓝染料优势更加明显,已在牛仔染色上大展身手了。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就是说明对象,强调了大肠杆菌的“环保”的特点,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B.第④段中的“化工厂”,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大肠杆菌对生产靛蓝染料的作用。
    C.文章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有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
    D.文章按逻辑顺序介绍了环保的大肠杆菌应用的背景、研究过程和发展前景等内容。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牛仔裤使用的是人工合成的靛蓝染料,这种染料的合成和染色过程都需要多种有毒化学品。
    B.世界上生产牛仔裤的工厂附近的河流,不仅会毒害大量鱼类,而且会影响工人和居民的健康。
    C.约翰·迪贝尔及其研究团队改造大肠杆菌是为了减少合成过程和染色过程化学品的添加。
    D.靛蓝只有在髙pH值时染色效果最好,因而环保的大肠杄菌要面向大众市场,还要调整pH值。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题目。
    能预告天气的植物
    ①人们在长久的生活中,寻觅到一点动物和天气之间的规律。比如:蜻蜓低飞、蚂蚁搬家、鱼跃水面等等,都反应出动物对天气的预见性。实际上,不仅仅是动物,一些植物也掌握着预告天气的小技能。
    ②含羞草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植物,它除了会对触碰作出反应以外,也是预告天气的一把好手。在闭合与张开的过程中,就已经向人预报了天气:如果它闭合快,张开还原慢,预示着天气将晴朗;反过来,如果闭合慢,张开还原快,则说明天气将转阴雨。
    ③红花葱兰又名风雨花,这个名字完全可以证明它在预报天气上的地位。在暴风雨将要来临前的两三天,风雨花会迫不及待地开出千万朵小花。所以,当人们看到风雨花开放的情景,就会知道不久后将有大雨。更神奇的是即使狂风骤雨,风雨花依旧开得热闹非凡。这个神奇植物的老家是墨西哥、古巴等地,在我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也有种植。
    ④在预报天气方面,马鞭草也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它生长在湖北、江苏、广西等地的田野、山坡,属于很常见的植物。因为马鞭草对湿度反应灵敏,所以如果它露出土外的根发霉并带白色时,则预示着有雨。
    ⑤三色堇是欧洲常见的野花物种,它的叶片非常有意思,竟能像温度计一样测量出温度的高低,因此被人们称作“气温草”。它的叶片对气温反应极为敏感,当气温在20℃以上时,叶片向斜上方伸出;若气温降到15℃时,叶片慢慢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为止;而当气温降至10℃时,叶片就向斜下方伸出;如果气温回升,叶片又恢复原状。人们根据它的叶片伸展方向,便可知道气温的高低。
    ⑥柳树的叶子也能体现它预报天气的功能。假如发现柳叶变成白色,那么阴雨天气很可能会来临。不过这种景象不是因为柳树“一夜白头”,而是因为柳叶在阴雨天前会全部反转过来,而柳叶的反面是浅绿色的,表面还带一层“白霜”。
    ⑦有的植物通过开花或颜色变化来预示天气,南瓜藤则是通过姿态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南瓜藤都是向下缓缓地趋前生长。但是,倘若在夏季的早晨,发现南瓜藤的顶端普遍朝上,则预示着天气将由晴转雨。反之,若在阴雨天气里发现南瓜藤的顶端普遍朝下,则预示着天气将要转晴。
    ⑧虽然这些植物能够当“气象员”,但是大家也不能过分夸大它们的能力。在现代气象科学中,天气变化是直接由大气环流的变化带来的,而大气环流的变化不仅与当地的环境有关系,还与一定范围内的环流条件有相当大的关系,植物的反应往往是由局部的天气和环境条件引发的。对植物预告夭气的现象,科学家正在做进一步的研究。所以大家关注天气变化时,不能仅仅依靠当地动植物的变化来预测天气。专业的天气预报,还要靠卫星、雷达以及大范围的气象资料来分析和判断,从而作出预测。
    (选自《科普中国》)
    (1)下列关于“能预告天气的植物”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含羞草在闭合与张开过程中可预告天气,如果它闭合快,张开还原慢,预示着天气将晴朗。
    B.红花葱兰又名风雨花,在暴风雨来临前的两三天,风雨花会迫不及待地开出千万朵小花。
    C.三色堇的叶片能像温度计一样测量出温度,当气温在20℃以上时,叶片向斜下方伸出。
    D.南瓜藤通过姿态变化预示天气,夏季的早晨,南瓜藤的顶端普遍朝上则预示天气将由晴转雨。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点明说明对象“能预告天气的植物”,揭示文章内容,能够引发读者对文章的阅读兴趣。
    B.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三色堇的叶片对气温反应极为敏感。
    C.第⑧段中运用的“不仅”“一定”“相当”等词语表示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按照空间顺序分别从植物的开花、颜色和姿态几个方面介绍了植物能预告天气等相关知识。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人们在生活中寻觅到蜻蜓低飞、鱼跃水面、风雨花开等规律,都反映出动植物对天气的预见性。
    B.由于马鞭草对湿度反应灵敏,因此如果它露出土外的根发霉并带白色时,则预示着有雨。
    C.柳树“一夜白头”是因为阴雨天前它将叶片都反转过来,使柳叶反面的“白霜”显现出来。
    D.植物的反应可以全面反映整体的天气和环境变化,因此可以依赖植物的变化来预告天气。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题目。
    肥胖元凶:糖分or脂肪?
    ①为什么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人变得肥胖?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肥胖及超重的根本原因是,能量摄入和消耗的不平衡。简单地讲,就是这些人吃得太多,运动太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按照这个解释,人体任何多余的热量,不管来源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还是脂肪,最终都会转化为体重。因此,肥胖的解决方法说到底还是——少吃,多动。
    ②另一种激素假说则将焦点集中在脂肪细胞的生理调节机制上。他们认为,体重上升的根源在于,日常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让体内胰岛素水平居高不下。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谷类食物的摄入使得血糖(葡萄糖)浓度上升,激活杋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的稳定,造成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还会发岀信号,使脂肪细胞停止向机体供能,并可能促进脂肪的积聚。过去20年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一假说的观点或许是正确的。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摄入,不仅是肥胖和2型糖尿病,甚至也是心脏病乃至癌症的重要诱发因素。所以,通过严格的实验,弄清楚碳水化合物和胰岛素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③由于此类实验的最终目的在于准确找出诱发肥胖的环境因素,因此,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直接通过实验去寻找导致多余脂肪积聚的生理机制。但是,肥胖的产生过程往往需要数十年,人体在几个月中积累的脂肪量往往很少,很难检测到。所以NuSI机构的研究人员逆向思考,打算先通过减肥实验来检验不冋假说,这样得岀结论所需的时间就可以短很多。
    ④在整个实验期间,16名超重和肥胖的受试者将会受到“严格监控”,各种实验设备会精确检测他们摄入的热量以及消耗的能量。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受试者得到的食物类似当今美国人的日常食物——由50%的碳水化合物、35%的脂肪以及15%的蛋白质构成。而在第二阶段,食物所含热量不会改变,但食物结构则会完全不同。调整后,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重非常低—仅有5%,而且是肉类、鱼类、蛋类、奶酪、动植物油以及绿色蔬莱中天然携带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比重仍占热量摄入的15%。至于剩下80%的热量,则都由以上日常食物中所含的脂肪来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实验的目的并不是测试上述饮食方式是否健康,是否可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维持,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降低受试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这个实验创造了非常理想的环境,可以检验出究竟哪一个肥胖假说是正确的。
    (选自《环球科学》)
    下列关于“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人变得肥胖”的可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吃得太多,运动太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导致能量摄入和消耗不平衡。
    B.来源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多余热量,转化成了体重。
    C.血糖浓度上升使得机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的稳定,造成胰岛素抵抗。
    D.脂肪细胞在胰岛素的信息干扰之下,停止向机体供能,并促进脂肪在身体内的积聚。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是
    A.关于肥胖的解决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和激素假说完全不同,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B.研究人员对16名超重和肥胖的受试者摄入热量和消耗能量的监控实验,是为了证明世卫组织的观点是否成立。
    C.和直接通过实验去寻找导致多余脂肪积聚的生理机制相比,弄清碳水化合物和胰岛素的影响的实验并非最理想的情况。
    D.在实验的第二阶段,受试者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所占比重很低,且都由肉鱼蛋、绿色蔬菜、动植物油等天然食物来提供。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目前关于人们肥胖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能量失衡假说,一种是激素假说。
    B.将碳水化合物和胰岛素的影响搞清楚,不仅有利于治疗肥胖,还能增加人们对于心脏病和癌症的发病机制的了解。
    C.NuSl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了更快地得出结论,所以他们逆向思考,打算先通过减肥实验来检验不同假说。
    D.肥胖的产生过程需要数十年,所以很难检测得到人体在几个月中积累的脂肪量。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题目。
    ①蜜蜂属于传粉动物。美国农业部的研究显示,传粉动物参与了养活全球1/3人口的粮食生产。在众多传粉动物中,蜜蜂的传粉效果最优,增产贡献最大;同时,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南宋诗人杨万里《蜂儿诗》将蜜蜂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体现得淋滴尽致:“蜜蜂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犹带百花香。”
    ②蜜蜂被称为“自然之子”“人类益友”。研究显示,蜜蜂的体重虽然只有约100毫克,尚不及二滴水重量的一半,但其短暂的一生能够酿造出达自身重量30倍的蜂蜜。蜂蜜一直是甜美的代名词,被誉为“天赐的礼物”。自古以来,国人对蜂蜜的营养价值和美味的口感极为推崇,视其为养生祛病、健体强身的天然保健品。此外,蜜蜂还能提供诸多有利于健康长寿的因子——花粉、蜂胶、蜂蜡和蜂王浆等蜂产品。
    ③其实,蜜蜂酿蜜只是它为人类贡献的很小一部分,传粉才是它的丰功伟绩,因此,蜜蜂又被誉为“月下老人”“农业之翼”。蜜蜂是自然界中植物生存、繁衍的媒介,是作物增产的重要保障。
    ④目前,地球上已知的植物共有22万多种,除蒲公英等不多的植物靠自然风传送花粉外,有16万种靠昆虫传粉,其中依靠蜜蜂传粉的占85%。粗略统计,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多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需要蜜蜂来传授花粉。
    ⑤实践证明,利用蜜蜂传粉,可使作物增产普遍达到10%以上,其中,油莱增产15%一20%,果树增产20%-30%,部分果蔬产量甚至可以成倍增长。同时,蜜蜂传粉能够显著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控制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残留,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有数据显示,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其直接产值的100倍以上,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突出。
    ⑥密蜂还被称为“生命使者”“环境哨兵”。它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因子、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充当着环境质量监测员的角色,是生态环境良好的重要体现。蜜蜂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了异常敏锐的唤觉,对周围环境极为敏感,可以识别出许多种细微的气味。
    ⑦同时,蜜蜂的传粉促成了作物的联姻和受孕。这不仅可以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而且有利于提高植物杂交概率,为其杂交进化提供可能,进而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如果说大自然的生物链组成具有神奇的密码,那么蜜蜂就是破解密码的大咖工匠。蜜蜂一旦消失,粮食、棉油、蔬果、木材等的产量都会大幅下降,也就不再有下一代的繁衍,整个生态系统都将面临崩溃。爱因斯坦说过:¨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只能活4年!”
    (选自刘国信《小蜜蜂影响大生态》,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传粉动物对于人类生存十分重要,它们生产了养活全球1/3人口的粮食。
    B.实践证明,通过蜜蜂传粉,能够使农作物生产全部增产10%上。
    C.自然界植物的传粉方式分为两种:一是自然风传粉,一是昆虫传粉。
    D.蜜蜂数量能够直接反应环境状况,蜂群少的地方,生态环境一定不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众多传粉动物中,蜜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的生态系统最为重要。
    B.在蜜蜂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之中,传粉远远比酿蜜对人类要重要得多。
    C.与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相比,其直接产值对人类而言已经毫不重要。
    D.没有蜜蜂的传粉,自然界的生物链将会中断,这对生态系统将是一场灾难。
    (3)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釆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思路,说明蜜蜂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的重要影响。
    B.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说明蜜蜂虽然微小,但它的贡献却很大。
    C.第④段中的“粗略统计”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表明接下来的数据分析不是准确计算。
    D.最后一段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意在说明蜜蜂从地球上消失后,地球上的粮食只够人类生活4年。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现代哲学家中,罗素是个精神出奇地健康平衡的人。他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开山鼻祖,却不像别的分析哲学家那样偏于学术的一隅,活得枯燥乏味。
    罗素对于时代的病患并不麻木,他知道现代西方人最大的病痛来自基督教信仰的崩溃,始终有一死的生命失去了根基。在无神的荒原上,现代神学家们凭吊着也呼唤着上帝的亡灵,存在主义哲学家们诅咒着也讴歌着人生的荒诞。但罗素一面坚定地宣告他不信上帝,一面却并不因此堕入病态的悲观或亢奋。他相信人生一切美好的东西不会因为其短暂性而失去价值。对于死亡,他从容而又冷静地去思考它,并不有意缩小它的重要性,相反地对于能超越它感到一种骄傲。
    罗素极其珍视爱在人生中的价值。他所说的爱,不是柏拉图式的抽象的爱,而是“以动物的活力与本能为基础”的爱。不过,他主张爱要受理性调节。他的信念归纳在这句话里:“智慧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爱与知识,本能与理智,二者不可或缺。有时他说,与所爱者相处靠本能,与所恨者相处靠理智。
    几乎所有的现代哲学大师都是现代文明的批判者,在这一点上罗素倒不例外。他崇尚科学,但并不迷信科学。他认为,爱与科学,爱是第一位的。科学离开爱的目标,便只会使人盲目追求物质财富的增殖。罗素说,在现代世界中,爱的最危险的敌人是急于在工作和财产上取得成功的贪欲。这种过分膨胀的“事业心”耗尽了人的活动力量,使现代城市居民的娱乐方式趋于消极的和团体的。像历来一切贤哲一样,他强调闲暇对于人生的重要性,鼓励人们欣赏非实用的知识如艺术、历史、英雄传记、哲学等等的美味。为此他主张“开展一场引导青年无所事事的运动”。他相信,从“无用的”知识与无私的爱的结合中便能生出智慧。如果说尼采式的敏感哲人曾对此发出振聋发聩的痛苦呼叫,那么,罗素,作为这时代一个心理健康的哲人,我们又从他口中听到了语重心长的明智规劝。但愿这些声音能启发今日性灵犹存的青年,去寻求一种智慧的人生。
    (1)下列对罗素主张“开展一场引导青年无所事事的运动”的原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闲暇对于人生十分重要,有一定的闲暇,人们可以去学习非实用的知识。
    B.现代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过于个性化,是过分膨胀的“事业心”导致的。
    C.人应欣赏非实用的知识,如艺术、英雄传记、哲学等,体会其中的美感。
    D.“无用的”知识给人心灵的滋养与无私的爱结合,才可能有智慧的人生。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罗素对于时代的病患有较敏感的认识,他知道,基督教信仰的崩溃造成了现代西方人精神的最大病痛。
    B.罗素不相信上帝,但他并不悲观,他相信人虽终有一死,但人生美好的东西不会因其短暂性而失去价值。
    C.与柏拉图的主张不同,罗素认为,爱是以动物的活力与本能为基础的,知识与理性不该影响爱的活动。
    D.在爱与科学的关系中,罗素认为爱是科学的目标,离开这一目标,人们往往会因贪欲而盲目追求财富。
    (3)下列根据文做出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罗素是逻辑经验主义哲学的开山鼻祖,相对于别的分析哲学家而言,他的生活更丰富而有趣,这与他精神的健康平衡有关。
    B.基督教信仰崩溃了,现代神学家仍关注着上帝的亡灵,存在主义哲学家关注着人生的荒诞,西方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局面。
    C.罗素极其珍视爱在现实人生中的价值,认为智慧的人生应该基于“爱”,但他的学说中也曾涉及对“恨”的情感的关注。
    D.对“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罗素是明智地规劝,尼采是痛苦地呼叫。表达方式的不同,是由于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不同。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
    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1)文中的画线部分“三次和两次”是指(      )
    A.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
    B.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C.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D.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2)“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      )
    A.不知道已经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D.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3)两位学者说,37个讯号“可能来自地球外文明”,他们的依据是(      )
    ①讯号的波长是宇宙空间极为普通的。
    ②大多数电波讯号沿着银河系分布。
    ③每次探寻的时间约为200-400天。
    ④在庞大的观察资料中这些讯号十分强大。
    ⑤捕捉到的讯号是离地球最近的。
    A.①③        B.③⑤
    C.②④⑤      D.①②④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是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创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②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涵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受形式, 无不包涵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涵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③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式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1)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原因是
    A.建筑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纪的直接成果。
    B.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成就突出,其形式、风格的演变,常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见证。
    C.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 对其具体观照会获得更多的美学感受。
    D.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也服务于物质生活,两者都包涵了历史审美因素。
    (2)第②段中“某些特定的内容”主要指的是
    A.客观上来源于建筑形式的美感,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
    B.所有的主观感受,都是建筑组合、尺度、式样、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
    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更多内容。
    D.建筑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等主观因素。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美学的研究历史悠久,虽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完整体系,但将来必定成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B.建筑美感源于形式,但随着时代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单纯的形式美法则而得以升华。
    C.建筑美感终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从流动到稳定,从单纯到复杂。
    D.建筑美学研究应该作为一项艺术门类,它必定有助于课题空间拓展、深入探索和建筑学健康发展。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各题。
    说起吸烟,人们认为它只是对那些直接吸烟(一手烟)的“烟民”,或被动吸烟(二手烟)的“被害者”的健康有危害。现在,有研究发现,“三手烟”对人的健康同样有害。最先提出“三手烟”概念的是美国波士顿“麻州儿童综合医院”的专家们。他们首先发表了“三手烟”对婴幼儿健康造成危害的论文。他们的研究证明即使吸烟者将烟熄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室内的家具、地毯、墙壁、衣物等物件表面上仍会残留着吸烟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附着在人的身上,对儿童的健康有很大影响,也会伤害到长时间处于这样环境下成人的呼吸系统。后来研究证明,“三手烟”中的有毒物质对任何年龄阶段的人来说,都有造成癌症的影响,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工作,哪怕从未接触过烟草,患肺癌的概率要比在不受烟草侵害的室内增加3倍。
    “三手烟”中所含的有毒成分包括氢氰酸、丁烷、甲苯、砷、铅、一氧化碳、放射性元素钋—210和其他十余种高度致癌的化合物。虽然不少烟民为了不危害别人,到露天空旷处和允许吸烟的场所吸烟,或当家人特别是孩子不在家时吸烟。但是即使如此,也不足以防范“三手烟”的危害:如果在室内吸烟,开窗或开风扇无法完全清除“三手烟”,吸烟散发出来的有害物质,很容易滞留在墙壁、家具甚至吸烟者头发和皮肤上,旁人进入室内,就等于在吸“三手烟”;即使到室外吸烟,吸烟者身上和口腔中残留的有害物质也会被带回室内,污染室内的空气。致癌物质会在肺部“逗留”,一旦人过度疲劳、营养不良或机体免疫力迅速下降,就很有可能引发肺癌。
    成年人由于抵抗能力较强,“三手烟”对他们的危害短时间内还不明显,“三手烟”最大的受害者是儿童。这是因为:儿童的体重相对成人低,同样水平的有毒物质对儿童的危害更大;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对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远远低于成人;婴幼儿和儿童如果在吸过烟的环境里“摸爬滚打”,他们的手上、身上便会沾染这些有害物质,甚至有可能“吃下”一些。婴幼儿的烟民父母无论在何处吸烟,烟叶、烟雾中的有害颗粒物将吸附在他们的头发和衣服上,当与自己的孩子亲密接触有害物质就会侵害到孩子们;如果哺乳的母亲吸烟,香烟的有害物质会随母乳进入婴儿体内,给他们带来危害。
    (1)下列对“三手烟”的定义,理解正确的是(  )
    A.“三手烟”中所含的有毒成分包括氢氰酸、丁烷、甲苯、砷、铅、一氧化碳、放射性元素钋—210和其他十余种高度致癌的化合物。
    B.“三手烟”是指在吸烟过程中从烟里散发出来,而后残留在室内物件或人的身体表面的有害物质。
    C.“三手烟”指的是吸烟时所释放的悬浮在空气中的烟雾,很容易滞留在墙壁、家具、衣服甚至吸烟者头发和皮肤上。
    D.如果哺乳的母亲吸烟,香烟的有害物质会随母乳进入婴儿体内,给他们带来危害。
    (2)下列对“三手烟”的危害,理解正确的是(  )
    A.即使吸烟者将烟熄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室内残留的有毒物质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B.长期与“烟民”一起工作,即使不吸烟,得肺癌的概率要比不受烟草侵害的人高3倍。
    C.吸烟的人到允许吸烟的场所吸烟,或当家人不在家时吸烟,这都是防范“三手烟”危害的有效措施。
    D.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对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低于成人。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美国“麻州儿童综合医院”的专家最早发表“三手烟”对成人健康造成危害的论文。
    B.如果在室内吸烟,通过开窗或开风扇也无法完全清除“三手烟”。
    C.“三手烟”中的有毒物质对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有造成癌症的影响。
    D.由于儿童的体重、发育状况与成人不同,又由于儿童活泼好动并且经常与父母亲密接触,因而他们成为“三手烟”的最大受害者。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理直不必气壮
    ①人占了理,讲起话来自然底气充盈,往往不给对方留一点余地和情面。殊不知,以这样的态度讲话,常常损人颜面;以这样的态度为人,往往失了君子风范。所以,理直也不必气壮,不妨豁达一些,心平气和地说话、待人。如此一来,既不伤人心,又不失人情,最终使人心服口服,从心底里感激和敬重你,岂不更好?
    ②东吴丞相顾雍,早年遭奸臣吕壹的陷害。后来吕壹罪行暴露,被捕下狱,恰逢顾雍受命审理他。此时吕壹穿一身囚服,再无昔日风光。照理说,顾雍面对曾经迫害自己的小人,是有充足理由和底气对其嘲弄一番的。然而,他没有那样做,而是像对待平常人一样和颜悦色地与之交谈。临走时,顾雍再一次问他:“你的意愿都表达清楚了吗?还有什么要说的吗?”吕壹感动得只是叩头谢罪,无话可说。此时,站在一旁的尚书郎怀叙可没有顾雍那般客气,忍不住怒气冲冲地辱骂起吕壹来。顾雍回过头来责备道:“国家有法律惩罚他,何必这样骂人呢。”足见一代名相的气度和境界。
    ③当一个人占理的时候,据理力争,讨回公道,固然无错。但这并不能成为不顾及别人尊严,恣意教训、奚落他人的理由。试想,当别人得势时,你敢怒不敢言,唯唯诺诺;别人一旦落魄,你便指东道西,不依不饶,看似理直气壮,实际与小人又有何区别?落井下石非君子,幸灾乐祸真小人。
    ④据说,某作家家里以前有个雇工,负责采购之类的杂活儿,有爱贪小便宜的毛病。当时用钱,要把银元换成铜币,时价是一块银元换460铜币。很少理财的该作家一次与同事聊天时偶然谈及此事,坚持认为一块银元能换300多铜币,并说自家雇工一向就这样对他讲的,同事笑他受了骗。后来,他回去经过一番调查,发现事情果真如此。于是,一天晚饭后,作家把那个雇工唤来,委婉和气地说:“因为家道不济,没有许多事做,你还是另谋高就吧。”对方做了亏心事,自然心虚,当即苦苦求饶。作家见了,心一软,说:“唉,刚才的话就当没说,不要在意,要是想留下就留下吧,以后改掉便是了。”后来,那个雇工彻底改掉了毛病,与作家一家相处甚洽。
    ⑤得理时,讲话的最终目的是明是非,道善恶,是要让对方心服口服,进而改正错误,而非以理压人、制人。倘若不依不饶,恶语相待,即使你再占理,也会令理亏之人觉得你是在以理压人。所以,上面提到的作家理直气不壮,和和气气,点到为止,处处为对方着想,并且给了他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最终使其改邪归正。胸襟博大,厚德载物,这般君子气度,如何能不令人敬重、信服?
    ⑥所以说,君子理直气不壮,理直气和,润物无声,才是为人处世、化解纷争的至高境界。
    (1)对本文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理直气壮,往往失了君子风范。 B.君子应该做到理直气不壮。
    C.落井下石非君子,幸灾乐祸真小人。 D.理直气和,润物无声,才是为人处世之道。
    (2)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列举了两个事例,一个是古代事例,一个是现代事例,这就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B.文中作家的做法既表现了他的君子风范,又突出了他为人善良的性格特征。
    C.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时,举例确凿,说理充分,所讲的道理令人信服。
    D.文章②④两段是说理论证,③⑤两段是举例论证。
    (3)对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反问句,朗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B.这个反问句,通过分析某作家的事例,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
    C.这个设问句,突出了某作家的做法,令人敬重和信服。
    D.这个反问句,从反面来说,使文章显得论证全面。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各题。
    (二)生态整体主义
    ①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②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万物是一”“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等可谓生态整体主义的最早发端。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利奥波德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罗尔斯顿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论证,并补充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深层生态学代表人物奈斯又补充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国内外有一些学者把生态整体主义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误解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它的核心特征是对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的强调,绝不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看作整体的中心。中心都没有,又何来中心主义?
    ③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不再仅仅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仅仅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④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来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这个错误导致了无数可怕的、难以挽救的灾难。今后,如果人类还要继续以自己的意愿为唯一判断标准,则必将犯更多、更可怕的错误,直至自己走向灭亡。生态整体主义倡导人类跳出数千年来的旧思路,努力去认识生态系统,进而将认识到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一切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本标准,为防止人类重蹈覆辙、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
    (1)下列对“生态整体主义”这一概念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整体主义是指把生态系统整体利益和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的生态观。
    B.生态整体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其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
    C.生态整体主义把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
    D.生态整体主义不再考虑人类的利益。
    (2)根据原文,生态整体主义区别于其他生态观的最根本特征是(  )
    A.利奥波德提出的“和谐、稳定、美丽”三原则。
    B.“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以及“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
    C.完全以生态系统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类为中心。
    D.强调生态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绝不把整体的某一部分看作中心。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整体主义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B.生态整体主义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与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C.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犯过很多错误,走过许多弯路,其中以自己为中心,导致生态危机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D.如果人类还要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唯一判断事物的标准,后果将是相当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