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新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瑞清廉
都御史①刚峰海公②,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民怀一人。苏检点其宦囊③,竹箱中俸金④八两,葛布一端⑤,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注)①都御史:职官名称,负责巡按州县,考察官吏。②刚峰海公:即海瑞,字汝贤,号刚峰。③宦囊:做官的俸禄。④金:银子。⑤葛布一端:麻布两丈。
(文化常识)明、清时期,中央设六部。上文所说的“户部”是负责税收、钱粮及户籍的部门;“王司寇凤洲”即王凤洲,他是“刑部”负责人,刑部主管司法、监狱等;“吏部”主管文官的任免;“兵部”主管军事;“礼部”主管外交事务及祭典等;“工部”主管建筑、河道等。各部的负责人称尚书。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卒:___________;②宦:____________;③惟:____________;④而已: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3】“不立党”有以下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
A.不结伙 B.不建立党派 C.没有朋友
【4】海瑞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新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郝维讷,字敏公,直隶霸州人。顺治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再迁郎中。七年,出为福建督粮道佥事。 巨盗张自盛犯延、邵,维讷设方略,用间散其党,自盛就擒。寻署按察使。累迁大理寺卿。十三年,擢户部侍郎,调吏部。十六年,丁父忧。服阕,起户部侍郎,复调吏部。康熙三年,典会试,寻擢左都御史。维讷以开国 二十余年,南徼初定,民困未苏。疏言:“天下大弊在民穷财尽,臣观川、湖等省尚多旷土,若选绿旗及降兵精 锐者隶之营伍,给以牛种,所在屯田,则供应减而协济可以永除,闾里无追呼之困。”又疏言:“督抚任重事繁, 出巡动逾旬月,恐误公务,况骑从众多,经过滋扰。至属官贪廉闾阎疾苦咨访耳目仍寄司道请嗣后事关重大 者仍亲身巡察余概停止又疏言:“贪吏罪至死者,遇赦免死,并免交吏部议处。未可令其复玷名器,贻害地 方。虽新例赴部另补,贪残所至,播虐惟均。请敕部定议,凡赃款审实者,遇赦免罪,仍当夺官。庶官箴可肃, 民害可除。”皆下部议行。五年,迁工部尚书,调刑、礼二部。八年,调户部。疏请停督抚勘灾,申禁圈取民地,并得旨允行。十一年,调吏部。十八年,给事中姚缔虞请宽免科道风闻言事之禁,下廷臣议,维讷谓:“言官奏事,原不禁其风闻。但风闻奏参审问全虚者,例有处分,否则虑有藉风闻挟私报怨者,请仍照定例行。”从之。维讷领吏、户二部最久,法制多经裁定。凡事持大体,遇会议、会推、朝审,委曲斟酌,期于至当。敷奏 条畅,所见与众偶有同异,开陈端绪,不留隐情,上深重之,往往从其言。十九年,遭母忧。服阕,诣京师,未补官,卒,谥恭定。
(节选自《清史稿・郝维讷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属官/贪廉闾阎/疾苦咨访/耳目仍寄司道/请嗣后事关重大者/仍亲身巡察/余概停止/
B.至属官贪廉/闾阎疾苦/咨访耳目/仍寄司道/请嗣后事关重大者/仍亲身巡察/余概停止/
C.至属官/贪廉闾阎疾苦/咨访耳目/仍寄司道请嗣后/事关重大者/仍亲身巡察/余概停止/
D.至属官贪廉/闾阎疾苦咨访/耳目仍寄司道请嗣后/事关重大者/仍亲身巡察/余概停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旧指官员三年守丧期满后除去丧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方可 再回朝廷。
B.会试,科举考试的名目之一,在京城贡院举行,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 为“会元” 。
C.工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屯田、土地和 赋税等事。
D.给事中,官名。秦置,汉魏相沿,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隋唐以后,成为门下省之属官,掌驳正 政令之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维讷仕途坦荡,官运亨通。在顺治时期,他官职多次升迁,先是授刑部主事一职,后历任大理寺卿、 户部侍郎、左都御史等职。
B.郝维讷为民请命,多次上疏。他进言让兵卒到川、湖地区开荒,又进言让总督巡抚抓大放小,还进言莫 让遇赦免死贪官贻害地方。
C.郝维讷做事认真,谨慎自持。他处事有大局意识,对待会议、会推、朝审等事,详细地考虑是否恰当,希 望做出最恰当的裁决。
D.郝维讷能力出众,深受信任。他在吏部和户部任职时间最久,国家的法律制度多经他裁决定夺。皇帝 很看重他,常采纳他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巨盗张自盛犯延、邵,维讷设方略,用间散其党,自盛就擒。
(2)请敕部定议,凡赃款审实者,遇赦免罪,仍当夺官。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新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弱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竞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刑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父忧,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节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想见”之说违言建储德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兵》醮词,主器则曰‘承宗’,分籓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竟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上。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德遇事侃侃,裁制诸宗籓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官,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赠太子少保,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归服/未阀/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B.母扰归/服未阅/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C.母优归/服未闪/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D.母忧归服/未阅/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毁/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省级考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取中后称为举人。由于是在春季举行,又称春闹。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人选翰林院的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
D.赠,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其死后,追授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追封功臣的先人也叫“赠”。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德为人正直,曾跟从王守仁学习,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他与魏良弼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术却并无阿识之意。
B.欧阳德讲求孝道,他曾被召入京做太仆少卿,但是为了便于奉养父母,他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
C.欧阳德学问渊博,皇帝诏令选择有学问和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
D.欧阳德敢于直速,欧阳德曾认为裕王不应出京,并给皇帝上疏,皇帝没有同意他的建议,欧阳德就继续上奏,皇帝虽不高兴,也原谅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
(2)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新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育字巽之,举进士,为泾阳令。以养亲谒归,从张载学。有荐之者,召见,授崇文校书、监察御史里行。
使河东,论韩绛筑啰兀二寨:“始调外郡稍远边城前后三十万夫,辽州最为穷僻,然犹上户配夫四百三十四,僦直计三千缗,下者十六人,其直一百。辇运所经二十二驿,宣抚司不先告期,转运使临时督办,致民皆破产,上下莫敢言。独辽守李宏能约民力所胜,而馈不失期,顾以诉其实,翻令鞫[注]罪。愿贷被劾官吏,其刍粮在道者随所至受之,使已困之民成蒙德泽。”神宗皆从之。坐劾李定亲丧匿服,罢御史,检正中书户房,固辞,乃知韩城县。
诏往鄜延议画地界,育言:“保疆不如持约,持约不如敦信。前日疆场尝严矣,一旦约败兵孥,斗者跌于前,耕者侵于后,是封沟不足恃也。使人左去而兵革右兴,金缯朝委而烽烟夕举,是持约不足恃也。今我见利而加兵,当讲好之后,复自立界,不亦愧乎!”安南行营郭逵、赵卨离以兵十万伐交阯,行及长沙病死相属逵与卨又不辑睦育疏其不便不从久之知河中府徙凤翔以直龙图阁镇秦州。
元祐初,召为太常少卿,改光禄卿、枢密都承旨。刘安世暴其闺门不肃,出知熙州。时又议弃质孤、胜如两堡,育争之曰:“熙河以兰州为要塞,此两堡者兰州之蔽也。弃之则兰州危,兰州危则熙河有腰膂之忧矣。”又请城李诺平、汝遮川,曰:“此赵充国屯田古榆塞之地也。”不报。入为给事中、户部侍郎,卒。高宗绍兴中,采其抗论弃地及进筑之策,赠宝文阁学士。
(选自《宋史·范育传》,有删减)
[注]鞫:审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行及长沙病死/相属逵与卨/又不辑睦/育疏其不便/不从/久之/知河中府/徙凤翔/以直龙图阁镇秦州
B.行及长沙/病死相属/逵与卨又不辑睦/育疏其不便/不从/久之/知河中府/徙凤翔/以直龙图阁镇秦州
C.行及长沙病死/相属/逵与卨又不辑睦育/疏其不便/不从/久之/知河中府/徙凤翔/以直龙图阁镇秦州
D.行及长沙/病死相属/逵与卨又不辑睦育/疏其不便/不从/久之/知河中府/徙凤翔/以直龙图阁镇秦州
【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认为汉字的构成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
C.对联,也叫楹联、对子等。对联讲究平仄,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张贴时,一要按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D.赠,是指给有功劳的官吏或其父祖加封官爵。文中是指给范肓加封官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育关注民生,敢于说出真话。出使河东时,他对韩绛修筑哕兀二寨这一举措予以批评,指出修寨导致百姓全都破产。
B.范育见解独到,主张定边以信。他受诏令前往鄜延商议划定边界,说:“保卫边疆不如坚守条约,坚守条约不如示以诚信。”
C.范育宦海沉浮,曾经出朝做官。李定犯罪被罢免,他受牵连而被免掉御史之职,曾因刘世安的揭发而出朝任熙州知州。
D.范育有远见卓识,有战略眼光。他提出的反对放弃质孤、胜如两处城堡和在李诺平、汝遮川筑城的策略在他死后终被采用。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我见利而加兵,当讲好之后,复自立界,不亦愧乎!
(2)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出自《荆轲刺秦王》)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新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县令捕蝗
钱勰①任如皋②县令,会岁旱蝗发,而泰兴③令独绐郡将④云:“县界无蝗。”已而蝗大起。郡将诘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飞来。乃檄如皋请严捕蝗,无使侵邻境。穆甫得檄,辄书其纸尾报之曰:“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才。既自敝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
(选自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注)①钱勰:宋朝人,字穆甫。②如皋:古地名,今江苏如皋市。③泰兴:古地名,今江苏泰兴市。④郡将:郡的长官。
(文化常识)
谦称与尊称。在社会交际中,既有尊卑长幼的区别,又有人情礼貌的讲究,所以古今都存在谦称与尊称,而古人特别讲究这一套。上文末了说到“敝邑”与“贵县”,虽带戏谑,但用词上前者是谦称,后者属尊称。又,“鄙人”“寒舍”“陋室”“犬子”等属谦称,而“阁下”“令尊”“令郎”“贵府”等属尊称。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会:_______;②独:________;③绐:___________;④云:________;⑤已而:_________;
⑥诘:_________;⑦盖:_________;⑧檄:_________;⑨不才: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令辞穷。
②辄书其纸尾报之曰。
【3】这两个县令的共同点是什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新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侯献鼎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①。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②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③,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注)①岑鼎:鲁国名鼎的名称。古代把鼎作为立国的重器。②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③国:此指极珍贵的宝物。
(文化常识)“鼎”是古代的炊具,多为贵族所用。青铜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形四足的。古代统治者还把它作为烹人的刑具,所谓“下油锅”即是。道士则用之以炼仙丹,后代寺庙里用作香炉。“鼎”也是古代立国的重器,相传大禹铸九鼎,以象征天下九州,置于王宫之前。上文所说的“岑鼎”,看来是鲁国的镇国之宝。“问鼎”意为篡夺权力,现也比喻希望在体育等赛事中夺冠。成语“一言九鼎”,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成语“大名鼎鼎”,意为名气很响。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以:___________;②破:__________;③全: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②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3】上文有两个“信”,请分别加以解释。
①“齐侯不信”中的“信”,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信者亦臣之国”中的“信”,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要不要献岑鼎这个问题上,柳季为什么感到为难?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新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愈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①窅(yǎ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盖其性所多也 多:超过
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振发:显扬
C.宜其司当代文柄 司:职掌
D.皆可征于集 征:验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
A.随人而问章句 其黄而陨
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后之览者
C.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 当其欣于所遇
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②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新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邢卲,字子才,河间郑人。少在洛阳,会天下无事,与时名胜专以山水游宴为娱,不暇勤业。尝因霖雨,乃读《汉书》,五日略能遍记之。后因饮谑倦,方广寻经史,五行俱下,一览便记,无所遗忘。年未二十,名动衣冠,诸人方之王粲。
自孝明以后,文雅大盛,卲雕虫之美,独步当时。每一文初出,京师为之纸贵,读诵俄遍远近。于时袁翻与范阳祖莹位望通显,文笔之美,见称先达,以卲藻思华赡,深共嫉之。尝有一贵胜初受官,大集宾食,翻与卲俱在坐。翻意主人托其为让表。遂命卲作之。翻甚不悦,每告人云:“邢家小儿尝客作章表,自买黄纸,写而送之。”卲恐为翻所害,乃辞以疾。太昌初,敕令恒直内省,给御食,令覆按尚书门下事,凡除大官,先问其可否,然后施行。
卲率情简素,内行修谨,兄弟亲姻之间,称为雍睦。博览坟籍,无不通晓,晚年尤以《五经》章句为意,穷其指要。吉凶礼仪,公私谘禀,质疑去惑,为世指南。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诬引该洽。帝命朝章,取定俄顷。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脱略简易不修威仪车服器用充事而已。有斋不居,坐卧恒在一小屋。果饵之属,或置之梁上,宾至下而共啖。天姿质素,特安异同,士无贤愚,皆能顾接,对客或解衣觅虱,且与剧谈。有书甚多,而不甚雠校。见人校书,常笑曰:“何愚之甚,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焉能始复校此。且误书思之,更是一适”。子大宝,有文情。孽子大德、大道,略不识字焉
(节选自《北齐书·邢卲传》)
(注)①责胜:尊贵而有权势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脱略简易/不修威仪/车服器用/充事而已
B. 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脱略/简易不修威仪/车服器用/充事而已
C. 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脱略简易/不修威仪车服/器用充事而已
D. 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脱略/简易不修威仪/车服器用/充事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穿的服装这里指缙绅、土大夫。
B. 文笔,南北朝时称有韵之文为文,无韵之文为笔,后来泛称文章为文笔。
C. 敕令,即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有时也称太后太子发布的诏令。
D. 孽子,婢妾所生的儿子,旧指所谓庶出之子,庶孽之子即非嫡亲之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邢卲天资聪慧。少时贪玩不用功读书,曾因连日阴雨才读《汉书》,但五天就能基本记诵。阅览五行齐下,一遍就记住,世人把他比作王粲。
B. 太昌初年,邢卲身居要位深受浩荡皇恩。在内省上班,生活和政治待遇优厚,朝廷凡是任免大小官职,都要征求他的意见,然后才办理。
C. 邢卲秉性简易朴素,博览典籍,通晓事务,有关吉凶礼仪的事情,无论公家私人都向他咨询请示,他对疑难的解答,成为人们做事的指南。
D. 邢御生性旷达不拘小节,不讲究威仪,果实糕饼之类,有时放在小屋梁上,与客人取下共享,有时面对客人解开衣服捉虱子,仍谈笑风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孝明以后,文雅大盛,卲雕虫之美独步当时。
(2)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卲援笔立成证引该洽。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新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 食也。”遂命增银。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 诉之帝,下二人狱。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未行,王翱奏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 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当亨、吉祥用事,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 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 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谱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 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 士,知经筵事。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谥文达。
(节选自《明史•李贤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字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 恶贤/
B.字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 恶贤/
C.字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 恶贤/
D.字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 恶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被历朝历代视为王朝正统的象征。
C.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为皇帝耳目,故又称 耳目官。
D.谥,谥号,指古代帝王、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味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本文中属于官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贤很有学识。他乡试考了第一,又考中进士,所写正本十策常伴皇帝身边,编写了《鉴古录》给皇帝作为参考。
B.李贤很受皇帝信任。无论是景泰年间,还是英宗复位以后,或者宪宗即位后,他都得到了始终如一的信任和重用。
C.李贤敢于进谏。与权臣石亨意见不同时,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且皇帝大都接受了他的意见。
D.李贤富有同情心。山东发生饥荒时,他反对徐有贞的说法,坚决请求放赈;在长江南北水灾后,力主朝廷出台宽恤政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2)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新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天祥,字宋端,又字履善,古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时理宋在位久,政理浸息,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威。帝亲拔为第一。开庆初,大元兵伐宋,官董宋臣说上迁都,人莫敢议其非者。天祥上书“乞新宋臣。以一人心”。不报,即自免归。后稍迁至刑部郎官。宋臣复入为都知,天祥又上书极言共罪,亦不报。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元兵入汀州,天祥遂移漳州,乞入卫。
江西室慰使李恒遣兵援赣州,而自将兵攻天祥于兴国。天祥不意恒兵独至,乃引兵走,至空坑,军士皆清,天祥妻妾子女皆见执。时赏坐肩舆,后兵问谓谁,时赏曰“我姓文”,众以为天祥,禽之而归,天祥以此得选去。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日:“吾不能押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至元十九年,召入谕之日:“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见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稍迁至刑部郎官 稍微
B.天祥又上书极言其罪,亦不报 回复
C.欲信大义于天下者 通“伸”,伸张
D.百计驯之,终不可得 驯服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众以为天祥,禽之而归 屈心而抑志兮
B.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 背绳墨以追曲兮
D.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B.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思/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C.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D.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亦作“对册”,古代被召见或应考的人对于皇帝所问有关治国策略的回答。
B.肩舆,即轿子。起初只是作为山行的工具,后来走平路也以它为代步工具。
C.汗青,古代用来记事的竹简,是用青竹烤去水分做成的。后用来泛指书籍史册。
D.德佑,古代帝王的年号,般皇帝都有一个年号,如崇祯、嘉靖、世祖等等。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年轻有为,展现非凡才能。他二十岁中进士,在回答皇帝的策问时侃侃而谈,得到皇帝赞赏,被皇帝亲自选拔为第一。
B.文天祥敢于直言,嫉恶如仇。他对宦官劝说皇帝迁都的事情极力反对,多次请求皇帝治罪,甚至不惜以自免官职为代价。
C.文天祥誓死不降,表现民族气节。他对弘范劝其做宰相始终不为所动,对在燕所给的优厚待遇置之不理,始终不屈服。
D.文天祥视死如归,决不苟且偷生。他觉得自己所能做的事已经完成,主动请死,从容就义,是“所欲有甚于生者”的选择。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祥不意恒兵猝至,乃引兵走,至空坑,军士皆溃,天祥妻妾子女皆见执。
(2)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