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歌声
吴伯箫 ①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像在记忆里摄下了声音的影片一样。
②我以无限恋念的心情,想起延安的歌声来了。
③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列宁在纪念《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的文章里说:“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的声音,共同的语言。我们也可以这样看延安的歌。
④回想从冼星海同志指挥的《生产大合唱》开始吧。那定一九三九年夏初一个晚上,在延安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煤气灯照得通亮。以煤气灯为中心,聚集了上万的人。印象中仿佛都是青年人。少数中年以上的人,也是青年人的心情,青年人的襟怀和气魄。记得那时候我刚刚从前方回到延安,虽然只出去四五个月,也象久别回家那样,心里热呼呼的,见到每个人都感到亲热。不管认识不认识,见到谁都打招呼。会场上那些男的,女的,都一律穿着灰布军装,朴素整洁,打扮得都那样漂亮。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象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个五四青年节。就是在那天晚上,我们听了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那篇有名的报告:《青年运动的方向》。
⑤说的这时候,是报告完了,热烈的鼓掌、欢呼以后,大家正极兴奋的时候。那真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只是大家酣醉的幸福里,那里还想不出这样恰当的形容文字。每个人都咀嚼、回味报告里的深刻意义和警辟的语句,同时等候大合唱开始。
⑥露天会场。西边是黑黝黝的群山,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青凉山。南边是隐隐约约的古城和城上的女墙。北边是一条路,沿了延河,蜿蜒过蓝家坪,狄青牢,直通去三边的阳关大道。
⑦合唱开始,大概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
⑧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唱:
二月里来,好风光,
家家户户种田忙。
…… ⑨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棍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翻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
⑩延安唱歌,成为一种风气。部队里唱歌,学校里唱歌,工厂、农村、机关里也唱歌。每逢开会,各路队伍都是踏着歌走来,踏着歌回去。往往开会以前唱歌,休息的时候还是唱歌。没有歌声的集会几乎是没有的。每次唱歌,都有唱有和,互相鼓舞着唱,互相竞赛着唱。有时简直形成歌的河流,歌的海洋,歌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唱,联唱,轮唱,使你辨不清头尾,摸不到边际。那才叫尽情的歌唱哩!
⑪唱歌的时候,一队有一个指挥,指挥多半是多才多艺的,既能使自己的队伍唱得整齐有力,唱得精彩,又有办法激励别的队伍唱了再唱,唱得尽兴。最喜欢千人、万人的大会上,一个指挥用伸出的右手向前一指,唱一首歌的头一个音节定定调,全场就可以用同一种声音唱起来。一首歌唱完,指挥用两臂有力地一收,歌声便戛然停止。这样简直把唱歌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语言、甚至一种号令。千人万人能被歌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踏着统一的步伐前进,听着统一号令战斗。
⑫延安歌声,也有传统,那就是陕北民歌。
⑬“信天游”唱起来高六悠远,“蓝花花”唱起来缠绵、哀怨。那多半是歌唱爱情,诉说别离,控诉旧社会剥削压迫的。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的内容。
⑭延安唱的歌很快传到各抗日根据地,后来又传到一个接一个的解放了的地区。日本投降以后,哪里听到延安的歌声,哪里就快要解放了。延安的歌声直接变成了解放的先声,譬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首歌吧,从苏区唱起,一直就是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的先遗部队。哪个地方的人民最痛苦,哪个战场上的战斗最艰巨,这首歌就先到哪里。听见这首歌,连小孩子都知道人民的救星来了,毛主席的队伍来了。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人们含着笑又含着喜欢的眼泪听这首歌。听见声音,仿佛同时看见了队伍,看见队伍两旁拥挤着欢迎队伍的人群。人群里,年长的是大娘,大爷,同年的是大哥,大嫂,兄弟,姊妹,都是亲人。又仿佛队伍同时是群众,群众又同时是队伍,根本分不清。这首歌,唱一千遍,听一万遍,我都喜欢。
⑮这里就不说我喜欢的那首唱遍世界的歌--《东方红》了。那是标志着全国人民对伟大领袖衷心爱戴的歌,又是人民群众自己创作的歌。谁不喜欢呢?从心里,从灵魂的深处。
(1961年10月1日)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第三段引用了列宁对《国际歌》的评价,并将《国际歌》与延安的歌联系起来,表明了延安歌声的根本性质。
B.文章详细描写冼星海指挥《生产大合唱》的姿态、动作,意在突出指挥在战斗中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C.与“信天游”、“蓝花花”不同,延安的“歌声”有了新的曲调、新的内容:歌唱革命,歌唱领袖,歌唱抗战,歌唱生产。
D.文章通过写延安军民纵情高歌的感人情景,热情讴歌了延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作风,是对延安精神的礼赞。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擅长运用比喻来描写歌声:“声音的影片”“谆谆的教诲”“黑夜的火把”等,化无形为有形,突出了延安歌声的鼓动力量。
B.文章写“歌声”,在句式上具有鲜明的特点:短句较多、停顿较多,构成短促有力、酣畅明快的节奏,便于表达欢快的感情。
C.作者对四首歌的联想,进行了繁简得体、富于变化的组织安排:《国际歌》的联想简要而含蓄,中间两首则作了有情有景的铺陈和穿插。
D.文章抒情自然、朴实,寓抒情于叙述之中,把抒情与叙述、描写融为一体,字里行间充满了饱满深厚、纯真挚诚的感情。
文章叙写听毛泽东同志报告《青年运动的方向》的相关内容,目的何在?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歌声”是如何统摄全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