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秋
陆蠡 秋是精修的音乐师,是绘画的素手,一天我作了这样的发现。这平凡的发现于我成了一个小小的秘密。今夜,西风扑了一个满窗,听四野的秋声又起,又喜你远道来望我的厚意,并且看你的衣衫上赍着一襟秋凉,未免有几分怀感,所以便谈起秋来了。
我爱秋,我爱音乐,也爱绘画。倘使你不嫌我这样的说法,不嫌我用这样无奇的笔调作故事的开头,让我告诉你一个拙于手和笔者的悲哀吧。在一个秋天--八年前的秋天--夜里。旋风在平地卷起尘沙,庭院的拐角堵风的所在--学校的庭院,那时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生哩--处处积着梧桐树和丹枫的广阔的黄地红斑的落叶,人走过时沙沙作响。这是一个刮风的夜,一个萧索的夜,旦夕将死的秋虫的鸣声愈见微弱可哀了。我们是在学校琴室里面,在教师面前复习着半周来熟练着的指定的琴课。那天晚上我不知怎的总是注意到屋外的风声,似乎在担心着屋前“瞿瞿”叫着的秋虫的命运。直到一个同学在我的臂上拧了一下,我才知道是轮到我复习的时候了,望着严峻的教师,心中便有几分惴惴。第一节过后变调的地方使弄错了。当时我就想:假如我有一支画笔,安知我不能描出这人间的歌曲,这万籍的声音,悲壮的,凄凉的,急骤的,幽静的,夏午静睡着的山谷里生物的嘘息,秋宵月光下烟般奴散着大自然的低吟,于是遂生了畏难之心。等到后来每逢听到珠般圆润的琴声而妒美着如风般滑过黑白相错的键盘的手时,我是失去我的机会了。
于是又在另一个秋天--四年前的秋天,我已经在一个没落的古城中的一所学校里做一群孩子的导师了--我从城里乘车到离城三四十里外的分校去,是早晨,天色是蒙暗的,没太阳。啊!我在溪岸望见一片芦花!在灰色的天空下摇摆着啊摇摆着!回来的时候我便在一张中国纸上涂了一层模拟天色的极淡的花青,用淡墨撤出长剑似的芦叶,赭黄的勾竖算是穗和梗,点点的白粉代表一片芦花……水天相接的远处,三三两两地投下一些白点,并且还想在上边加上一笔山影……
但是,我笔底所撇的只是一堆乱草,毫无道劲之致。而芦穗则是硬挺挺的像柄扫帚,更不消说有在西风里偃俯的样子。我生气了,我掷下笔,撕碎了纸,泼翻了花青,我感到一阵悲哀。我抱怨天赋我的这双笨拙的手。不然,生活便增添了多少的点缀呢!
但是幻想并不能消灭。昨晚,友人持来一枝芦花,插在我的花瓶里,说:“送你一个秋。”真的,当灯光把芦花的影放大映在壁上,现出幢幢的黑影时,我感到四壁皆秋了。夜里,我梦见芦花摇落了一床,像童话中的公主,睡在厚厚的天鹅绒的茵褥上,我是睡在芦花的茵褥上,绵软而舒适,并且还闻着新刈的干草的香。似乎有一颗幻想的豆大的东西透过厚软的褥子,抵住我的脊心……
“那你是一位真正的皇子了……”
我又继续着晚秋的梦……这回我是到我所熟识的溪畔来了。头上的天好像穿了许多小孔的蓝水晶的盖,漏下粒粒的小星,溪中显出的是蓝水晶的底,铺满了粒粒的小星,我在这底和盖的中间,好像嵌在水晶球里的人物。我疑心脚步重点便会把它蹴破了,所以我便静静地望着,静静地听,听啊,谁在吹起芦获来了。
我的眼光随着歌声望去。心想:谁在吹这芦获呢?但是星光底下甚为朦胧。我仿佛看到一个人影,靠坐在芦叶编成的吊床上随风摇摆着身躯哩。我“啊哈!”呛咳一声,人影消失了。睁眼一看,乃是一片芦花!我惘然。我悟及所听到的是我从前哼过的一支短歌,是孩提时唱的短歌,适才不留神脱口而出了。
“我倒乐意听你的无稽之梦,且让我提起一句古话:说‘痴人说……’什么的啊!你皱起眉头来么?”
我也不难告诉你一些不是梦的东西。但是你相信那些都是真实的么?不过我所谈的殊不值得一哂。风劲了,倘不想睡,你得多添一件夹衣。
(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本文构思精巧,由今日之秋想到八年前、四年前之事,又想到昨夜之梦,最后回到现在,思绪上虽有跳转,但层次清晰,结构圆融。
B.文中关于秋和芦花的梦,也是关于童话和童年的梦,这梦境充满无限诗意,实则是作者延续上文,借以表达对心中之秋的情愫。
C.本文以“我”向“你”谈论关于秋的故事与梦境为主线,且其中穿插了“你”的两次笑评,使文章读来更加真实、亲切,富有生趣。
D.本文与郁达夫《故都的秋》,都选取了秋虫、秋花等具有秋日特征的典型意象,并用大量笔墨,细致描绘,营造出特点鲜明的秋日意境。
请简要分析文章首段的作用及其语言表达技巧。
作者笔下的三个秋天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