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韦述,司农卿弘机曾孙。述少聪敏,笃志文学。家有书二千卷,述为儿童时,记览皆遍,人骇异之。 洺州刺史元行冲,为时大儒,试以缀文,操笔便就。元行冲大悦,引之同榻。举进士,时韦述甚少,仪形眇小。考功员外郎宋之问曰:“韦学士童年有何事业?”述对曰:“性好著书。述有所撰《唐春秋》三十卷,恨未终篇。至如词策,仰待明试。”之问曰:“本求异才,果得迁固。”是岁登科。开元五年,为栎阳县尉。秘书监马怀素受诏编次图书,乃奏用左散骑常侍元行冲并述等二十六人,同于秘阁详录四部书,五年而成。韦述好谱学,秘阁中见常侍柳冲先撰《姓族系录》二百卷,述于分课之外手自抄录,暮则怀归。如是周岁,写录皆毕,百氏源流,转益详悉,别撰成《开元谱》二十卷。其笃志忘倦,皆此类也。转右补阙,中书令张说专集贤院事,引述为直学士,迁起居舍人。十八年,兼知史官事。 及张九龄为中书令,即集贤之同职,裴耀卿为侍中,即述之舅,皆相推重,语必移晷。述在书府四十年,居史职二十年,嗜学著书,手不释卷。国史自令狐棻至于吴兢,虽累修撰,竟未成一家之言。至述始定类例,补遗续阙,勒成《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并史例一卷,事简而记详,雅有良史之才。述早以儒术进,当代宗仰,而纯厚长者,澹于势利,道之同者,无间贵贱,皆礼接之。家聚书二万卷,皆自校定铅椠,虽御府不逮也。及安禄山之乱,述抱《国史》藏于终南山,经籍资产,焚剽殆尽。述亦陷于贼庭,授伪官。至德二年,收两京,三司议罪,流于渝州,为刺史薛舒困辱,不食而卒。广德初,其甥萧直为太尉李光弼判官因入奏言事称旨乃上疏理述于苍黄之际能存《国史》致圣朝大典得无遗逸以功补过合沾恩宥乃赠右散骑常侍。议者云自唐已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史才博识,以述为最。所撰《唐职仪》三十卷、《高宗实录》三十卷、《御史台记》十卷、《两京新记》五卷,凡著书二百馀卷,皆行于代。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二》)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其甥萧直为太尉/李光弼判官因入奏言事称旨/乃上疏理述于苍黄之际/能存《国史》/致圣朝大典得无遗逸/以功补过/合沾恩宥/
B.其甥萧直为太尉李光弼判官/因入奏言事称旨/乃上疏理述/于苍黄之际/能存《国史》致圣朝大典/得无遗逸/以功补过/合沾恩宥/
C.其甥萧直为太尉/李光弼判官因入奏言事称旨/乃上疏理述/于苍黄之际能存《国史》/致圣朝大典/得无遗逸/以功补过/合沾恩宥/
D.其甥萧直为太尉李光弼判官/因入奏言事称旨/乃上疏理述于苍黄之际/能存《国史》/致圣朝大典/得无遗逸/以功补过/合沾恩宥/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策,古代考试以问题书之于策(竹片),令应试者作答,称为“策问”,简称“策”,后来演化为一种文体。
B.迁固,汉代两位杰出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的并称,亦为司马迁的著作《史记》和班固著作《后汉书》的并称。
C.秘阁,通常指中国古代宫廷藏书之处,自晋、南北朝至隋唐,皆设有秘阁藏书;亦指宋朝官名,如秘阁校理。
D.中书令,中国古代官职名,最初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责任重要;历代或设或废,职掌亦有别。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韦述聪明好学。他从小专心于读书学习,儿童时就遍览家中藏书;在书府四十年,任史官二十年,酷爱治学著书,手不释卷。
B.韦述处乱易节。安禄山叛乱时,两京沦陷,韦述也陷落贼庭,被授任伪官,至德元年,两京收复后被三司定罪。
C.韦述宽厚刚直。他身为大儒,纯朴厚道,淡泊名利,以礼待人;他因被迫担任伪职而被流放渝州,面对薛舒的困辱,他绝食自尽。
D.韦述著述丰富。他中进士前已撰写完成《唐春秋》,后来又参与编纂秘阁图书,编著《开元谱》等,各类著作共计两百余卷。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洺州刺史元行冲,为时大儒,试以缀文,操笔便就。元行冲大悦,引之同榻。
②及张九龄为中书令,即集贤之同职,裴耀卿为侍中,即述之舅,皆相推重,语必移晷。
韦述对《国史》有哪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