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cial Ielligence,AI)在大数据、算法和计算机能力三大要素的共同驱动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据中国电子学会预测,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将达到1630亿元,2018—2022年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达31%。
目前,美国引领人工智能前沿研究,布局慢热而强势;欧洲国家注重伦理价值观引领,抢占规范制定的制高点;日本正寻求人工智能解决社会问题。整体上,国内人工智能完整产业链巳初步形成,但仍存在结构性问题。从产业生态来看,我国偏重于技术层和应用层,尤其是终端产品落地应用丰富,技术商业化程度比肩欧美;基础层由于创新难度大、技术和资金壁垒高等特点,底层基础技术和高端产品市场主要被欧美日韩等少数国际巨头垄断;从专利权人分布来看,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占据主导地位,或导致理论、技术和产业割断的市场格局;中国AI专利质量参差不齐,海外市场布局仍有欠缺;人才储备上供需失衡,顶尖人才缺口大。技术创新能力上,我国科研产出表现强劲,产学融合尚待加强;我国论文影响力仍待提高,但与欧美差距逐年缩小。
(摘编自《2019—2020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深度报告》)材料二: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吸引了大家的眼球。科学家们改造了一种汽车装配线上常见的机器人,让它可以在化学实验室内工作。通过与机器学习算法相连,这种机器人可以使用和人类化学家一样的标准分析仪器,“相当于使研究人员而非仪器变得自动化”。同时,由于它和人类体积相当,可以在传统实验室内工作,而无须建立或改造新实验室。在提高一种聚合光催化剂性能的实验中,这款机器人在2~3天内便优化了反应条件,而人类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到。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王磊认为,科研中,那些重复性高的、有固定流程的工作可能被替代。但对于是否能替代科学家这个问题,他的看法是比较保守的。比如物理学,最重要的是在现象中发现新的物理定律,但在目前的人工智能算法上,还看不到能发现新物理定律的可能,做出创新性发现的可能性比较小。以他现在做的深度学习与计算物理交叉的研究,起码目前还没有看到人工智能能够取代科学家的证据。
(摘编自齐芳《人工智能会取代科学家吗》)材料三:
一向被认为是不太可能出问题的数学论文近期也爆出论文批量造假事件:65篇论文被认为涉嫌造假,包括虚构合作者、使用虚假数学公式、反复抄袭等,其中20多篇已被期刊撒稿。有媒体统计,涉嫌造假的论文署名作者达到77人,分别来自国内44所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是科学研究的对立面,不仅是阻碍科学进展的大敌,更严重损害科学界的声誉,败坏了科学研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当然,科技系统有其自己的纠错机制,学术期刊的撒稿决定就是其自我纠错的方式之一,它引导着科学研究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但是,我们也有必要去探究出现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驱动力,进而多管齐下,从源头根除这种侵蚀科研纯洁性的行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表示:“我们大环境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科研考核方面,比较注重短期效应和形式上的东西,而忽略了科研最根本的内涵。”
(摘编自王大鹏《对科研不端“零容忍”不能只是口号》)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人工智能近年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据预测,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将达到1630亿元,CAGR将达31%。
B.欧美、日韩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依然强劲,但美国、欧洲、日本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C.从产业生态来看,我国偏重于技术层和应用层,尤其是终端产品落地应用丰富,技术商业化程度与欧美相当,但基础层比较薄弱。
D.整体上,国内人工智能完整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产业生态、专利权人分布、AI专利质量、人才储备等结构性问题。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材料一从多方面论述了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为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将促进我国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
B.虽然在某些领域,某些工作中,机器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有专家认为,目前在物理学方面人工智能做出创新性发现的可能性比较小。
C.材料一结尾指出我国论文影响力依然需要提高,但与欧美差距逐年缩小,而材料三则进一步指出,要对论文造假、科研不端等行为“零容忍”。
D.材料三指出学术期刊对造假论文撤稿是其自我纠错的重要方式,但是,我们有必要去探究这种造假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驱动力。
面对世界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促进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