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辨志
[清]张尔岐 人之生也,未始有异也;而卒至于大异者,习为之也。人之有习,初不知其何以异也;.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志异而习以异,习异而人以异。 志也者,学术之枢机,适善适恶之辕楫也。枢机正,则莫不正矣;枢机不正,亦莫之或正矣。适燕者北其辕,虽未至燕,必不误入越矣。适越者南其楫,虽未至越,必不误入燕矣。呜呼,人之于志,可不慎欤!
今夫人生而呱呱以啼,哑哑以笑,蠕蠕以动,惕惕以息,无以异也。出而就传,朝授之读,暮课之义,同一圣人之《易》《书》《诗》《礼》《春秋》也。及其既成,或为百世之人焉,或为天下之人焉,或为一国一乡之人焉;其劣者,为一室之人、七尺之人焉;至其最劣,则为不具之人、异类之人焉。言为世法,动为世表,存则仪其人,没则传其书,流风余泽,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恩施沾乎一域,行能表乎一方,业未大光,立身无负者,一国一乡之人也。若夫智虑不离乎钟釜,慈爱不外乎妻子,则一室之人而已。 耽口体之养,徇耳目之娱,膜外概置①,不通疴痒者,则七尺之人。笃于所嗜,瞀乱②荒遗,则不具之人。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岂有生之始遽不同如此哉?习为之耳。习之不同,志为之耳。志在乎此,则习在乎此矣;志在乎彼,则习在乎彼矣。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言志之不可不定也。故志乎道义,未有入于货利者也;志乎货利,未有幸而为道义者也。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志乎货利,则每趋而下。其端甚微,其效甚巨。近在胸臆之间,而远周天地之内。定之一息之顷,而著之百年之久。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③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志之为物,往而必达,图而必成。及其既达,则不可以返也;及其既成,则不可以改也。于是为舜者,安享其为舜;为跖者,未尝不自悔其为跖,而已莫可致力矣。 岂跖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所志者殊耳。呜呼,学者一日之志,天下治乱之原,生人忧乐之本矣!
孟子月:“士何事?曰,尚志。”《学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张子曰:“未官者使正其志。”教而不知先志,学而不知尚志,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
(选自《蒿庵集》,有删改)[注]①膜:人体薄皮样组织,这里代指人自身;置:一概放置不管。②瞀乱:昏乱。③跖:盗跖。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______
A.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B.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C.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D.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志向对人生起到积极作用的一组是 ______
①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
②人之于志,可不慎欤
③笃于所嗜,瞀乱荒遗,则不具之人
④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⑤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
⑥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
A.④⑤⑥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①②④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认为人在决定志向的时候要慎重,人的志向决定了人可以成为怎样的人,志向既是社会治乱的源头,又是人们忧乐的根本。
B.舜一类的人志在道义,跖一类的人志在货利;若达成目标后再想改变志向已不可能,所以像跖一类的人自始至终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
C.作者行文先简论“志”的重要性,再列举人的差异性表现及影响以进一步阐明“志”的作用,进而分析差异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构严谨。
D.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志”“习”“异”三者关系说得明白、深刻;引用孔孟论志之言,增强了论证力度并增添了说理文采。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志也者,学术之枢机,适善适恶之辕楫也。
②耽口体之养,徇耳目之娱。
③岂跖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对“志”“习”“异”三者关系是怎样阐述的?(用原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