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较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鲁迅尝试把中国优秀文化展示给世界。1933年初,他根据自己在北平(京)琉璃厂等地考察水印木刻状况的心得,起意与郑振铎合作编辑出版《北平笺谱》。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北平笺谱》得以问世。他在回应批评时自豪地说:“历史的巨轮,是决不因帮闲们的不满而停运的;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鲁迅特意拿出几套,分送纽约、巴黎、东京、伦敦等地图书馆,并把德国和意大利图书馆也列入赠送计划,不过,“且待他们法西斯结束之后”。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进逼,中国面临亡国灭种,悲观失望情绪笼罩了一部分国人的思想。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在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悲叹道:“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鲁迅为回应这种论调,于1934年9月25日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并不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先从中国历史上寻找: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然后在现实中发现:“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鲁迅称这样的人是“中国的脊梁”。
    在写作《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之后一年,他创作历史小说《理水》。塑造了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又作历史小说《非攻》,描写墨子为民众免遭涂炭,不顾危险挺身而出--都是“拼命硬干的人”,鲁迅本人也一直在“为民请命”,他一登上文坛,就发出激越的呐喊,画出民众悲苦生活的真实图景,晚年杂文似投枪匕首。揭露黑暗势力,为民众争取自由和权利。“舍身求法”是佛教用语,类似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中国历史上,法显、玄奘等和尚历尽艰辛,探求佛教教理。鲁迅一生翻译了三百多万字的外国作品,自比普罗米修斯,盗来外国的火“煮自己的肉”,正是一种“舍身求法”的行为。他被称为“现代玄奘”。当之无愧。鲁迅晚年屡屡被舍生取义者感动:在日本帝国主义挑起的“一•二八”事变中,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重创敌军,鲁迅当时就在交战区附近居住,一颗流弹击中了他的书桌;在写作《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之前一年,二十九军保卫喜峰口,以大刀和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搏,震惊中外。鲁迅说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有理有据,绝非“自欺”。
    (摘编自黄乔生《立此存照:拿来主义与中国人的自信力--鲁迅晚年文化定论》)材料二:
    他被称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他的奋斗历程和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许多个“第一”联系在一起: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型喷气发动机,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他就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莫基人吴大观。他用拳拳爱党爱国的不渝之心,铸就了护卫祖国蓝天的“中国心”。
    1944年,吴大观被选送到美国深造。毕业后,吴大观拒绝了美国企业高薪聘任。于1947年3月毅然回国,走上了创建与发展祖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道路。面对国家资金短缺、国外技术封锁、技术力量薄弱等重重困难,吴大观千方百计克服阻碍,带领年轻的发动机设计队伍。开始了自力更生研制发动机的奋斗历程。
    1977年年底,已经年过六旬的吴大观从沈阳606所调到西安430厂。他说:“我62岁要当26岁来用。”他把自己当成一台发动机,高负荷、高效率运转,技术上精心指导,工作上严格要求,学习上分秒必争。吴大观曾说:“投身航空工业后,我一天都没有改变过自己努力的方向。”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的初心也从来不曾动摇。
    (摘编自温源《吴大观:用一生熔铸“中国心”》)材料三:
    大庆石油人不相信只有外国人才能开发出大油田,1959年,大庆油田横空出世。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人和知识分子,创下高速度高水平开发建设世界级特大油田的奇迹。我国石油因此实现基本自给,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在那场油田大会战中,被暴风雨隔绝在荒原深处的小分队,吃野菜充饥,喝雨水解渴,不分日夜坚持施工;在气温零下40度的冬天,石油工人在野外作业,任凭泥浆水浇在身上冻成“冰盔甲”。今天,大庆油田继铁人王进喜之后的第三代铁人李新民,以铁人老队长为榜样,以“宁肯历经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的意识,实现了铁人老队长“把井打到国外去”的夙愿。
    高耸的钻机,游梁式抽油机,标注出一个荒原上诞生的城市符号,铁锹铲平的坎河。篝火烤热的激情、人拉肩扛发出的惊叹。铸造出几代铁人薪火相传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被不断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中国一代又一代工业人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彭景晖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创业路上奋斗不息》)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起意与郑振铎一起合作编辑《北平笺谱》招致帮闲们的批评,鲁迅回应认定自己的做法是对文艺遗产的一种传承与创新。
    B.《大公报》的社评《孔子诞辰纪念》认为当时的中国已经完全陷入精神幻灭之域,鲁迅结合历史与现实驳斥这种悲观论调。
    C.鲁迅的《理水》和《非攻》同属历史小说,文中大禹和墨子都是基于史实而创作的“拼命硬干”的“中国的脊梁”的形象。
    D.吴大观带领的航空发动机科研团队和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们,面对国外的层层技术封锁最终通过自力更生取得成功。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鲁迅将《北平笺谱》分送伦敦等国外图书馆,意在展示中国优秀文化,这有别于《拿来主义》一文所提及的“送去主义”。
    B.鲁迅因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努力和玄奘历尽艰辛探求佛理的行为相似,被称为“现代玄奘”。作者高度认可这一称赞。
    C.吴大观的发动机设计团队比较年轻,又缺少研发的资金与技术,能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型喷气发动机,吴大观居功至伟。
    D.大庆特大油田开发建设的难度极大,油田能以高速度高水平建成主要得益于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根据材料及教材内容,下列事迹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关联不紧的一项是 ______
    A.吴大观拒绝美国企业毅然归国
    B.袁隆平用事实反驳对杂交稻的贬斥
    C.张秉贵关心抱小孩排队的妇女
    D.钟扬和上海科技馆合作推广科普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第三段的行文思路。

    请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简要分析哪些人的行为与精神品质体现了鲁迅所说的“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