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稍早于“新文化大散文”的另一股散文潮流,是近年大热的“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虽然受到西方“新新闻小说”的启迪,但两者的内涵、呈现的文学空间和现实语境是不同的。“非虚构写作”立足中国本土,面对的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丰富复杂的新经验。因此,某种意义上,产生于新世纪的“非虚构写作”散文潮流,乃是“散文突围”过程中的求新求变,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写作姿态,一种文学的求真实践。因为在此之前,人们已厌倦了大量胡编乱造、缺乏现实感的虚构作品,而渴望读到接近生活真相,看到“比虚构更精彩的现实”。另一方面,针对时下一些作家沉迷于“二手生活”、疏离现实的写作,“非虚构写作”的提出多少能纠偏当前文学创作的某些弊端,起码可以促使一些作家重新思考和调整自我与现实生活、与时代的关系。
黄灯不久前出版的长篇“非虚构”散文《我的二本学生》,以一个高校教师的亲身经历,以二本大学生为观察对象,让人们看到这一庞大群体的信仰、理想、抗争与眼泪。作品虽然只是剖析了一个特定的样本,却透示出人性的关怀,以及逼问过去与未来的沉重忧思。
“非虚构写作”散文思潮的出现引来了各种热议。有的人认为它不过是美国“新新闻小说”的翻版,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有的人则从谱系学的角度,认为应厘清“非虚构写作”与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及新闻报道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有必要,都有道理,但当前更迫切的是要提高“真实性”的纯度,因为有一些打着“非虚构写作”旗号的作品,包括一些名家的此类写作,明显违背了“真实”的原则。其次是审美性问题。一些读者和评论家之所以对“非虚构写作”有抵触,皆因一些“非虚构”作品只是用新闻笔调罗列记录生活现象和事件,缺乏散文文体应有的优美语言、修辞、文气、情采、格调、氛围,这样的作品读起来自然味同嚼蜡。因此,“非虚构写作”要提高自己的品格、质地和可读性,当务之急是强化作品的审美追求。
同时还要写出人性的深度,并具备一定的批判精神。苏联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写作”为什么会如此震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她的写作既是一种社会性的写作,也是一种精神性的写作。她带着尖锐的问题意识,抱着对文学的虔诚和对真理的热爱,不但让读者看到了生活的真相,同时还深度写出了战争中人性的善与恶,批判了制造灾难、与真理为敌,以及一切违反人性的行径。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经验,值得中国“非虚构写作”作家学习和思考。
“新文化大散文”与“非虚构写作”两种散文潮流的意义,在于让我们重新思考散文与时代的关系。散文是最贴近日常生活的文体,也是最能与时代保持良性互动的文体。因此,面对当今时代,散文作家若想创作出不负时代的力作,重要的是不能与时代脱节,只停留在封闭狭小的个人生活范围内,沉迷于描写自己鼻尖底下的一点生活琐事。时代的散文要求散文家必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问题意识。他不仅要进入生活和历史的内部,而且要密切关注时代的重大问题和迫切性问题,深切体验时代生活的真实面貌。同时,由于散文是人类生存经验的表达,无论穿越历史还是呈现时代,最终都与人类共同的经验、情感和向真向美向善联系在一起。因此,当下的散文,既要俯贴大地,又要仰望星空;既要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又要表达这个伟大而壮阔的时代,还要与人类共有的经验和精神相通。唯有如此,我们的散文才有可能呈现出新的精神质地。
(摘编自陈剑晖《“新文化大散文”与“非虚构写作”:当下散文写作新动向》)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在《我的二本学生》这部作品里,应该多少能找到西方“新新闻小说”的影子,但两者的内涵、呈现的文学空间和现实语境是不同的。
B.人们看了太多胡编乱造、缺乏现实感的作品,渴望阅读接近生活真相的作品,是“非虚构写作”作为一股文学潮流得以涌现的重要原因。
C.“非虚构写作”对矫正当前文坛部分弊病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可以促使作家反思并且调整自我与现实生活、与时代的关系。
D.“非虚构写作”散文作品可以透示出人性的关怀,逼问过去与未来的沉重忧思,但这股思潮本身并不是新鲜的东西。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从“非虚构散文”产生的原因开始分析,引出“这股文学潮流”的现实意义,层次清晰,观点鲜明。
B.作者以黄灯长篇散文《我的二本学生》为例,论证了前文的观点,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并发展了前文的观点。
C.第四、五、六段是作者阐述的主体内容:“非虚构散文”当前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对“真实”的原则的遵守,以及强化作品的审美追求。
D.本文最后一段以更宏大的视角分析两种散文潮流的意义,并进一步对散文创作者提出要有强烈的使命感、不能和时代脱钩等要求。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如果我们能借鉴苏联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写作”,会促使我们的散文创作也更有对真理的热爱,对人性的深切关怀。
B.因为散文具有贴近生活和能与时代保持正向互动的特征,所以散文作家不能与时代脱节,不能被世俗的琐屑困住。
C.“新文化大散文”重在展示人类共同的经验,与情感和向真向美向善紧密相连;“非虚构散文”重在与时代保持良性互动,深切体验时代生活的真实面貌。
D.散文创作者需要突破“小我”,汇入“大我”,与人类共有的经验和精神相通,这样新时代的散文创作才可能呈现出新的精神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