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大湖
蒋冬梅 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湖①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
有人看见夏季湖面曾搅起的巨浪,传说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和鱼叉对峙过。
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父决意不来了。
刚入冬,师父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古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鱼把头想起,大鸟把小鸟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
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鱼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蹿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他像一个将领,统领着一切。
鱼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父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父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鱼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使劲朝大湖喊─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
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常现象让人们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
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
风吹得非常猛烈,鱼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
师父带着鱼把头上冰很多年了,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有师父在,鱼把头的心里踏实。“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父都说这句话。
冬捕前的那些天,师父天天带着鱼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里,嗜酒的师父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父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
这一刻,鱼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
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鱼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信息。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用力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液。
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绞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鱼把头跟着网,像追着一只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揽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四寸大,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
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季节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挟着出水。鱼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前笑着。人们欢呼雀跃,将鱼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鱼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
把头拎着一瓶烧酒钻进帐篷,像师父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
外面的锣鼓声、人声、歌舞声,一浪盖过一浪,鱼把头知道,那些热闹不是自己的。他寂寞地坐在师父坐过的位置,咧开嘴,用牙齿又咬开一瓶酒的盖子。
他想起有一次,没有像人们期盼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鱼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父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
师父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里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不承想,一下车就在这里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
把头叹了口气说:“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的鱼,可知道大鱼在哪呢!”
“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
那一刻,两人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弋在无边的湖水。
[注]①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自色圣洁的潮。其大部分位于古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自辽金以来,千百年间,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潮“巡幸”和“渔猎”。1976年,实施“引松工程”,引松花江水入查干潮,与自然抗争。开凿了“草原运河”。这里是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一块珍费的原色。查干湖冬捕,以其带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渔猎文化,成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在叙述查干湖当下渔昏过程的同时,不时穿插“过去”增加了小说的故事成分和底蕴。
B.小说下面的“注”介绍查干湖渔猾悠久的历史,易于读者理解文本开头,使文章具有厚重感。
C.小说情节分为“传说大鱼--寻找大鱼--捕捉大鱼--大鱼,一直都在湖里”等几个部分。
D.小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渔猎的场面,使其显得古朴、降重,并具有鲜明地城特点。
简要概括“师傅”的形象特征。
请结合本文和“注”简要分析文中所包含的丰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