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易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判)以文无害①为沛王史掾。高祖为布衣(平民)时,何数以(凭借)吏事(政事,官务)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帮助、辅佐;近臣、随从;支配、控制)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察看、监管)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奔向)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萧相国萧何,沛县丰邑人。他通晓法律,无人能比,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时,萧何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常常帮助他。沛公做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管理政务。沛公进入咸阳以后,将领们争着到藏有珍宝钱财的府库瓜分财物,唯独萧何进入咸阳以后接受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法律文献收藏起来。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完备、详尽)知天下厄塞②,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转运粮饷。古时陆运称“转”,水运称“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逃避、躲闪;隐、消失)去,何常关中卒,(立即、就;总是)补缺。上以此专属任(委任,任用)何关中事。

    汉二年(前205),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守卫关中,萧何在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运送给前方军队。汉王多次弃军败逃而去,萧何常常征发关中士卒,立即补充军队的缺额。汉王因此专门委任萧何处理关中政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通“拒”,抵御,抗拒)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慰劳)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日晒衣裳,露湿车盖。形容奔波劳碌),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兄弟)能胜兵者(定后)悉诣(到、拜访)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汉三年(前204),汉王与项羽对峙于京县、索城之间,汉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有个叫鲍生的人对丞相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来慰劳您,这是有怀疑您的心意。为您着想,不如派遣您的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到军营中效力,汉王必定更加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谋划,汉王非常高兴。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抢劫、夺取)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只是)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而)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挥调度)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汉五年(前202),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亲身参加战斗,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帝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回答说:“懂得打猎。”高帝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象猎狗。至于像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通“碌碌”,庸碌无能)未有奇节(奇特的节操)。及汉兴,而何之勋烂焉。

    太史公说:相国萧何在秦朝时仅是个文职小官吏,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惊人的作为。等到汉室兴盛,而萧何的功勋更显得灿烂。

     [注释]①无害:无比,无人能胜。②。②厄塞:险要之地。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帝为亭长,常 左右之左右:帮助。 B. 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  去:离开

     

    C. 汉王与项羽相 京索之间距:距离    D. 何常兴关中卒, 补缺   辄:立即。
    (2)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萧何“功人”“勋烂”的一组是( )

     

    ①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 ②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③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④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⑤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⑥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②⑤ D. ③④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城大肆抢掠财宝的时候,萧何却独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收走了秦的律令图书,为汉王朝治理关中地区提供了详备的文献资料。

     

    B. 刘邦对群臣争功很生气,他完全否定了将领们“被坚执锐”“攻城略地”地功绩,认为他们不过是一群“能得走兽”的“功狗”罢了。

     

    C. 虽然萧何对刘邦忠心耿耿,但刘邦对萧何却是疑忌重重。在京索激战中,刘邦就担心他会乘机反叛,所以常常借“劳苦”之名从前方派员到关中后方侦伺萧何的动静。

     

    D. 司马迁对萧何做了评价,认为萧何在秦时充当刀笔吏,表现平平,“未有奇节”;到“汉兴”之时,萧何才施展抱负,大有建树,堪称“勋烂”。
  •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