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难
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头发的故事
鲁迅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的说:“阿,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①。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
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窝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的对我说:“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
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他说:“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搬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②。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大天的上午。”
“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
“我也是忘却了纪念的一个人。倘使纪念起来,那第一个双十节前后的事,便都上我的心头,使我坐立不稳了吧。”
“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
“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
“我不堪纪念这些事。”
“我们还是记起一点得意的事来谈谈罢。”
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高声说:
“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辩子。”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没有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
“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
“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子了。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你怎么说不行呢?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罢。他们不说什么,撅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终于剪掉了。”
“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许多辫子一齐上讲堂”
“然而这剪辫病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条辫子,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个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个双十节之后又一个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烙印。”
“我呢?也一样,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辩子,我就不再被人辱骂了;但我没有到乡间去。”
N显出非常得意模样,忽而又沉下脸来:
“现在你们这些理想家,又在那里嚷什么女子剪发了,又要造出许多毫无所得而痛苦的人!”
“现在不是已经有剪掉头发的女人,因此考不进学校去,或者被学校除了名么?”
“改革么,武器在那里?工读么,工厂在那里?”
“仍然留起,嫁给人家做媳妇去:忘却了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苦痛一生世!”
“我要借了阿尔志跋绥夫的话问你们: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预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
“阿,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你们的嘴里既然并无毒牙,何以偏要在额上帖起蝮蛇两个大字,引乞丐来打杀?……”
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
我说,“回去么?”
他答道,“是的,天要下雨了。”
我默默的送他到门口。
他戴上帽子说:
“再见!请你想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注]①双十节: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举行了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次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9月28日临时参议院议决10月10日为国庆纪念日,又称“双十节”。②髡,去发之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人物简单,仅“我”和N先生,作者在描写”我”时用墨极简,却贯穿始终,和《祝福》中的“我"作用有相似之处。
B.N先生就头发问题大谈特谈,可者出其是高谈圈论的代表,文中“我不很愿听的神情”表明了“我”对他言论的不认同。
C.“我”揭去了一-张日历,引出了N先生一席牢骚。但N先生的牢骚语被作者处理得迂回曲折,起伏有致。
D.小说淡化情节,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围绕着留辫子、剪辫子等和“头发”相关的问题组织故事,反映社会现实。
【2】鲁迅一向主张小说创作“事非真事,人非真人”,本文却使用了邹容这个当时的真实人物,这样构思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6 分)
【3】本文写的是辛亥革命,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是艺术特色显著,试就其中突出的艺术特色结合文本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