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今天,微博已经成为一个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被广为应用的交际工具,微博有与众不同的发表意见的方式。有人注意到,一些在生活中很温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不像是理性说理的言论,由此,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
    微博是一种字数非常有限的传媒方式,往往不足以负载说理需要的充分信息。人们可以用微博发表结论性的断言、口号、警句格言等“罐头思维”式的言论,但无法用它来进行好的说理。
    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了方便的解答,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接受一些可以免除他们思考之劳的简明论断。这就是罐头思维。罐头思维表现为“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它让人思想懒惰,先是不肯仔细思考,最终完全丧失了仔细思考的能力。
    理性的说理需要足够的文字。说理是由三个必要部分--结论、理由和保证组成。“说理”与“非说理”的区别在于说理有结论,并有理由,而非说理则只有结论。在说理的主张和理由之间,还需要有一可靠的中介保证,又称“假设”,如果这个假设不可靠,那么,再好的理由也不能充分证明结论的合理。
    往往是在需要思考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时,我们才特别注意那个被省略掉的假设。例如,一个人说尼克松是一位好总统(结论),因为他擅长外交事务(理由)。这是一个说理的陈述,但并不可靠。单凭这个理由,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在理由与结论中那个被省去的假设(“一个擅长外交的总统一定是好总统”)是有问题的(“片面”)。
    说理需要理性、逻辑、认真地对待论证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为了能够说服与自己看法和主张不同的他人。以广大的而不是专门读者为对象的报刊,是最适合于说理的大众媒体。微博则主要是在朋友、熟人,或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中传播,具有同声相求的性质们发现,微博常常裹挟大批的粉丝,其实就是一种同声相求的效应。在这些群体里,三言两语,说说心情,发发感慨,晒晒心情,是用不着太说明理由的。“非说理”并不是微博的错,因为微博本来就不是为说理而创建的。
    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这是因为微博信息需要借助强烈的情绪感染方能得以传播,结果更是不断强化、激励已经在起作用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似乎能够提高说服力。然而,在这种说服中,需要把说理与感染力做一个区分。有感染力不代表就是好的说理。
    (选自徐贲《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有删改) 材料二:
    对我的《微博是好的说理形式吗》,曾宪皓先生写了《来论微博正是好的说理形式》的讨论文章。微博是广为人们运用的传播媒介,公共说理也是人们很关心的话题,讨论微博与说理的关系,目的不是要争一个谁是谁非的最终结论,而是要加深对问题的了解,因此,我愿意就曾先生文中提到的几个关于说理和微博的问题再作一点讨论。
    首先便是什么是公共说理的“理”。此“理”指的是个由“理由”来充分支持的“结论”,在这二者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可称为“假设”的中介保证。这当然不是唯一可以称作“理”的理。牧师布道说的是理,老百姓心目中的天道是理,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的是理,但这些都不是公共说理的那个理。这些“理”与公共说理的“理”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结论是靠“信仰”支撑的,不需要说出理由。
    曾文说,“贡献出结论,不代表推演缺位”。这话是对的,但是,在公共说理中,那个不缺位的推演不能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必须说给公众听。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推演是否可靠,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检验呢?说理不仅要说出“什么”,而且还要解释“为什么”。
    曾文说“不认‘结论’和‘理解’,照此思维,禅宗是虚妄,顿悟不存在,口号皆扯淡”。这话恰恰犯了一个公共说理的错误--扯开话题,因为徐文讨论的是“说理”,不是禅宗,不是顿悟,也不是口号。公共说理不是对人类其他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否定。提倡公共说理,不是说别的什么都是“胡闹”或“扯淡”。禅宗、顿悟、呼口号有它们自己的作用,但不在讨论说理的范围之内。
    曾文认为,在说理时“以偏概全”不是什么大问题,“统计学上的以偏概全,不排斥这段话在精神上抓住症结,不排斥它的正确。恰恰是它抽出了现象中的‘理’,人们才认同它,转发它”。以偏概全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谬误,而是一种有社会危害的思维方式,叫作“草率概括”。说理要求避免草率概括,那是因为许多的成见或偏见都是因草率概括造成的。成见或偏见就是在握有充分证据之前,便先有了确定的意见和看法。
    其实,在说理中,要“抽出现象中的‘理’”,有比草率概括更好的办法,那就是用“限定词”。图尔敏的说理论证称之为“模态限定”,也就是在陈述主张的时候,添加“往往”“可能”“也许”“基本上”“在很大程度上”等限定语。这不仅仅是为说理留余地,更是一种话语伦理的基本教养。
    这当然不是说夸张就不好,而是说夸张在说理中会削弱说话者的可信度。许多在文学修辞中常用的有效手法或风格在说理中恰恰是应该避免的,因为说理不是文学。
    说微博不适用于说理不是贬低微博,这就像说水壶不适用于煮饭不是要贬低水壶一样。曾文说,“微博可以加图片、视频、长微博,实在不行还能用文章链接嘛”。但这正说明,微博所起的毕竟只是引介与索引的作用,它本身并不是在说理。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一种逻辑错误,“5是2加3,因此5既是奇数,又是偶数”,所以,微博只是许多媒介中的一种,不能因为它与别的媒介可以结合使用,它就变成了一种无所不能、什么都是的媒介。
    (选自徐贲《再谈“微博”与“说理”》,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一中的“罐头思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方便的解答可能导致“罐头思维”。
    B.“罐头思维”使得人们习惯接受可以免除思考之劳的论断。
    C.“头思维”就是“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
    D.“罐头思维”让人们从懒于仔细思考到丧失仔细思考的能力。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能够提高说服力。
    B.对微博到底适不适合说理的讨论,是一个理性的讨论,并不是在贬低微博,而是加深对问题的了解。
    C.微博常常裹挟大批的粉丝,其实就是一种同声相求的效应。在同声相求的群体里,人们往往更能够交互信息,促进思维发展,更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事物本质。
    D.微博是广为人们运用的传播媒介,富有感染力,会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非理性的转变。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材料一第五段用尼克松的例子是说明,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可以通过还原理由与结论之间的假设,并检验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来验证。
    B.材料二采用驳论的方式,先指出曾文的观点,然后驳斥每个观点的错误之处,从而肯定自己观点的合理之处。
    C.徐贲先生认为,说理不仅要有结论,还要有理由且要避免因成见或偏见产生草率概括的错误。
    D.曾文以微博可以加图片、视频等反驳徐责的微博字数有限,不足以负载说理需要的充分信息为观点。

    材料二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徐贲先生认为“微博不是好的说理形式”和曾宪皓先生认为“微博正是好的说理形式”的理由。
  •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