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回望
    杨海蒂
    在遥远的陕北之北,在苍莽的黄土高原,在浩荡的黄河岸边,有一座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吴堡,吸引着我在一个月内连去了两次。
    最初知道吴堡,因为作家柳青。吴堡是柳青的故乡。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柳青和他的现实主义杰作《创业史》,具有引领价值和旗帜意义。
    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前往榆林市吴堡县张家山乡寺沟村,那里是柳青故居所在。刚到村口,一幅用柳青说过的话制作的标牌映入眼帘:“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心头一颤,驻足,凝眸,五味杂陈。青春年少时,我经常抄写这段话于笔记本扉页,那时候,何曾想过有朝一日竟能在先生故里拜谒先生。
    柳青祖辈,原是大户人家,然而,柳青和兄长背叛了他们的家庭、阶级,弃绝“维新”,追求革命,投奔延安。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陕西,神于天,圣于地;“天之高焉,地之古焉,惟陕之北”。那是一片英豪辈出的土地,那是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
    “邑枕黄河”的吴堡,是陕北通往华北的桥头堡。现今的吴堡,有座黄河大桥连接着秦晋两省。曾几何时,要东渡黄河,只能依靠渡船。半个世纪前,吴堡川口渡口,水浪滔天战船列阵,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前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在勇敢智慧的吴堡人民齐心协力的支持下,从这儿乘木船东渡黄河、过境山西,前往西柏坡指挥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从此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毛主席转战陕北13个春秋留下的光辉足迹,在吴堡划上一个伟大的句号。
    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东渡黄河,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闪光点,是中国共产党命运的转折点。延安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再生之地;吴堡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转战出发之地。这是陕北的光荣,是吴堡的荣光。
    在渡船上,毛主席一次次恋恋不舍地回望陕北,主席深情回望的照片深深地打动了我。距吴堡著名旅游景点、壮观的“黄河二碛”不远处,吴堡黄河古渡(川口渡口码头遗址)古旧石碑旁,矗立着吴堡的红色地标“毛主席东渡纪念碑”。一簇簇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沿着黄河岸边的崎岖山道,汽车一路颠簸,盘旋而上,在纵横沟壑间和枣树掩映下不断攀高。黄河西岸,吴山之巅,有一座石城环山抱水,蜿蜒盘曲,拔地通天:东以黄河为池,西以悬崖为堑,南为绝壁天险,北为咽喉狭道。悬崖峭壁下方,黄河滚滚奔腾而去。山上乱石穿空,山下惊涛拍岸。真乃雄奇而险峻、磅礴而壮丽。
    这就是黄河文明的璀璨名片、“华夏第一石城”--古吴堡石城。
    吴堡扼秦晋之交通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凭借石城这一雄关险隘,千余年来,吴堡虽饱经战争创伤,却始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从未被破城。这座固若金汤的军事要塞,抗战时期再立新功,它抵抗住了日寇的侵略,守住了陕甘宁边区东大门,护卫了圣地延安,保卫了党中央。
    在此之前,多少英雄豪杰曾在这片黄土地上大展雄才一抒伟略,但都以失败告终。而红军在陕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
    古吴堡石城年代久远,据成书于唐代的《元和郡县志》记载,“赫连勃勃破刘裕子义真于长安,遂虏其部,筑城以居之,号曰吴儿城。”若此说不谬,其当始建于公元418年,距今1602年。
    石城不大,占地约10万平方米,作为县府所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仅设置了县衙、捕署、官仓等官府机构,还建有观音阁、魁星阁、文昌宫等众多庙祠,也有南坛、北坛、校场、点将台、兴文书院等杂糅其中。石砌窑洞与砖木房屋,错落有致遍布全城。庙堂文化与江湖文化,相融并生和谐共存。
    登山临水,不禁发思古之幽情;登高望远,进而怀激烈之壮志。元代诗人萨都剌的《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不由浮现脑海:“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只消换几个名词,何尝不是眼前这座石头城的写照。
    城墙的里外墙面均为石砌,条石拉筋、中间土夯,最重的石块一吨有余,普通筑石也多在300余斤,令我惊奇的是在生产力那么低下的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与天斗,与地斗”的?吴堡石城,就像古埃及金字塔,留给人们一个未解之谜。
    在石城南门外,有一座石头瓮城。瓮城大门匾额为“石城”,城垣东、南、西、北四门均建有门楼,城门洞顶上对应有“闻涛”“重巽”“明溪”“望泽”四块石匾,皆为清乾隆年间知县倪祥麟所题。从民居“义行可风”门匾可窥民风一斑。城南西侧石壁上刻有“流觞池”,为明万历三十六年知县杜邦泰题写。流觞池位于石塔寺下,古时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城中文人墨客便聚会于此,在水池上放置酒杯,杯随水流,停留在谁面前谁即取饮并作诗助兴。
    风流云散。逝者如斯。想起孟浩然诗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历史,就像悬崖下方的黄河水,不停地流淌,不断地翻腾。
    夕阳西下,枣花飘香。下得山来,奔往高家塄村,去品尝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力推的“天下第一挂面”--吴堡手工空心挂面。吴堡手工空心挂面,需经十二道工序成品,它绵细又筋道,色、香、味皆诱人。热辣辣的陕北民歌从塬上响起,几乎要将我的心融化。身旁当即有人唱起《赶牲灵》,真是好听,掌声四起。歌者大声宣告:“《赶牲灵》作者张天恩,就是我们吴堡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惊喜交加。被誉为“中国陕北民歌之首”的《赶牲灵》,原来就源自我脚下这片雄浑而又多情的土地,而且,这位为民间音乐作出巨大贡献的作者,竟然是一位时常赶着牲灵往返于秦晋的普通乡民!
    雄厚辽阔的黄土地,就是陕北人的生命舞台。
    俄罗斯作家阿•托尔斯泰在他的《苦难的历程》中写道:岁月会消失,战争会停息……
    是的。革命,不就是为了人民过上安康幸福的生活?
    当战争的硝烟散尽,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正是人性中对美和爱的向往和追求,让天地间充满生机,让人世间充满美好。
    (选自《延河》2016年第10期,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开篇用“在遥远的陕北之北,在苍莽的黄土高原,在浩荡的黄河岸边”三个句子反复写吴堡的地理方位,突出其“独具魅力”及对我的吸引。
    B.文章引用《元和郡县志》的记载,写的是古吴堡石城年代的久远、历史的悠久。
    C.文章叙述石城时,详细列举了石城内的建筑物,主要是为表现建筑的错落有致。
    D.作者在对战争的感慨中收束全文,表现出吴堡山水人文使作者思想得到了升华。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以第一人称展开叙写,以探寻者的心理,登山临水,思接古今,感情充沛地表达了对吴堡的感受与思考。
    B.文章引用元代诗人萨都剌的《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中的诗句,照应上文“发思古之幽情”“怀激烈之壮志”。
    C.“一簇簇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背景下的红色地标,凸显出吴堡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D.文章以描写自然景色为主,间以叙写吴堡的历史与文化,杂以情感抒发,使读者受到了历史与文化的精神洗礼。

    文章为什么要写作家柳青?请结合文本分析。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有人理解为作者在文中要展现出充盈流转的精神品质,按这种理解,本文在内容上展示了哪些“气”?请简要概括。
  •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