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当下青年的文学教育问题,我想分两个层面讨论。一个是专业层面的文学教育,另一个则是通识层面的文学教育。
就文学创作与批评专业研究生而言,文学教育主要强调写作者的文学专业教养。要有完备的文学史知识储备,要了解经典作家作品,要了解作为创作者的“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未来,文学创作专业培养的写作者可能会成为网络文学作家、网络文学评价者甚至包括网络文学管理者,应该尽可能地了解文学传统的主干与支脉,了解文学内部问题和写作本身的问题。
我会特别强调“创意写作”与“创造性写作”的区别。在我看来,不断强调“创意”的时候,实际上在想的是,读者喜欢什么我给他什么,哪怕违背自己的内心也是可以的。而这需要警惕,很有可能最终把写作者培养成追随大众流行趣味的服务生,将写作变成一种模式或套路。创意写作方法可以学,但不能将它视为“不二宝典”。
我并不反对从事流行文学或流行文化工作,但是,作为文学创作专业的老师,还是希望尽可能提醒同学,真正的艺术家从来不取悦他人。他首先得是一个独立思考者,他要清醒看到自己的写作之路在哪里,要往哪里走,要思考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个人写作与文学传统的关系。要认识到,每个写作者都是我们几千年来文学传统中的链条,是我们不断丰富汉语写作实践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能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写作道路,明确个人和时代的关系,能把握个人写作和文学传统的关系是艺术家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创作专业所要培养的,是要成为在未来引领中国文学不断往前走的站在风头浪尖上的人。因此,强调写作方法,强调写什么、怎么写固然重要,但写作者的批判性、独立思考能力,在今天的专业文学教育中变得尤为重要。
在此基础上,我也很想谈谈普泛意义上的青年一代的文学教育问题。在我看来,今天,通识意义上的文学教育并不是要把每个人培养成作家或者写作者,不是的,它要做的是素质培养——通过文学教育,年轻一代学会认识人,理解人,文学教育在于提高我们本身的素养,在于使每一个“自我”更丰富,更敏感,更宽容,更开阔。
回到我们的经典作品里,重新感受到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笨拙、羞怯、不安以及痛苦。这是属于人的文学教育。我喜欢的一位俄国批评家曾说,读过《安娜•卡列尼娜》的人和没读过《安娜•卡列尼娜》的人是不一样的,看过《安娜•卡列尼娜》之前和看过《安娜•卡列尼娜》之后,人会发生变化。我想,他所说的这种“变化”和“不一样”,指的应该是人对世界的理解力。这种理解力既指对文学的理解,更指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的理解。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文学教育不仅是文学教育,更是对人的素质的养育,是关于人如何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的教育。
(摘编自张莉《文学教育关乎人的素养》)
材料二:
这一代的文学青年,在经典文学、类型小说、网络小说的阅读之外,也对动漫作品、电视剧、电影、网游等图像性与互动性文本充满了兴趣。他们的阅读体验是在以上结构性的文本海洋里生成的,在结构性的阅读经验之中形成了强大的阅读能力。他们打开纸质书研习,或者用手机“划水”,需要自如地切换在经典文学、类型小说、网络小说三种语境里,就好像要将鱼在水中游、鸟在天空飞、走兽在林地走的本领兼容在一起。
当下语文课的实施与语文老师的指导,也是他们提升阅读能力的关键。在课标与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指引之下,一个由小学至高中的“文本解读”系列课程已经确立起来,日益变得细密化、阶梯化、科学化。中国文章学“圈点勾划”的传统与语文教师在大学中文系里掌握的英美新批评“文本细读”的技法,在有意无意地综合起来,成为阅读能力提升的圭臬。这一代的文学青年,来到大学中文系之前,大概已经完成了五六百张试卷的练习,其中以短篇叙事类散文为中心的各类文体的“阅读理解”是重中之重,这样高强度、高频率的阅读练习放诸古今中外,大概都是少见的。学生们也因此成为拥有强大阅读能力的阅读主体。
他们的写作活动的开展,有以下途径。一是考试体系中的作文,周练、月练、各种考试,由老师与同学讲评。一是由文学社团、校园刊物、文学征文等构成的“文学活动”他们在这些活动里进行“纯文学”意义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性的作品的创作尝试。除此之外,00后将感想记录在QQ空间里,去豆瓣、起点、B站等张贴从前本应在“抽屉文学”中完成的处女作。
我觉得这些活动有几个特点。一是强调文字特别的修辞,追求有趣有意思,表现个性;二是图像性的强调,在聊天与记录中使用表情包、图像,让文字有画面感;三是与动漫、电视剧、电影、网游等图像性的文本相关联,与文字互相嵌入;四是互动性,与伙伴们通过网络互动,通过互动认识更多的伙伴,通过文本的互动形成不同的“部落”;五是迅疾地与各种网络文学文本与题材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流动性。课堂作文、校园文学活动、网络文学活动的交互,这样复杂而丰富的写作活动,也是前所未有的。
因为有特别好的结构性阅读的基础,又有颇具网络感的“写作能力”00后大概是中国文学有史以来数量最多、最有潜力的一批读者与作者。
(摘编自舒飞廉《结构性阅读与网络感写作》)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特别强调“创意写作”与“创造性写作”的区别,担心创意写作往往会沦落为取悦他人的工具,而创造性写作不以取悦他人为目的。
B.文中列举《安娜•卡列尼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经典作品能让人重新感受到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笨拙、羞怯、不安以及痛苦。
C.材料二第一段的比喻论证形象地说明了这一代的文学青年在结构性的阅读经验之中形成了强大的阅读能力。
D.中国文章学“圈点勾划”的传统与英美新批评“文本细读”的技巧结合,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之一。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学创作专业是为了培养网络文学作家、网络文学评价者、网络文学管理者,所以,要让他们了解文学传统的主干与支脉、文学问题等。
B.如果创意写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追随大众的流行趣味,写作就可能会变成一种模式或套路,这样的创意写作是需要摒弃的。
C.高强度、高频率的阅读练习使学生们成为拥有强大阅读能力的阅读主体,所以只要借助大量的阅读练习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D.青年一代的写作活动复杂而丰富,表情达意方式多样化,网络和网络文学的发展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专业层面的文学教育”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
A.2020年10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张伯江教授为北大中文系学生讲解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文学、语言学、文献学不同的发展道路,梳理了百年来这些学科的发展脉络。
B.旅日华人作家华纯发现日本当代文学在题材方面较为丰富,他希望经受了几十年“私小说”及影视文本写作影响的年轻作者追求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C.1995年7月,在全国52所高校试点,正式拉开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序幕,主要措施有面向全体大学生设立文化素质教育类公共选修课,举办人文讲座等。
D.安•法迪曼从2005年起在耶鲁大学文学系开设了一门春季学期写作课,名为“书写自我”,辅导学生阅读与写作以个人经历为内容的散文。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结构上的不同点。
请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大学文学专业教养提出了哪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