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在2020年9月份向全世界庄严宣布:我们将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将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段玉龙就此话题采访了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滕飞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成里京。
    段玉龙: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两个词——碳达峰和碳中和。一上来我们先“敲黑板画重点”,解释一下这两个词吧?
    滕飞:在生活中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排放。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学能源,它们的消费会产生二氧化碳并排入到大气中。另外一个过程是碳汇。它会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像我们植树造林而造成的森林碳汇、草地碳汇等等。
    这两个过程一个是排放,一个是吸收。我们可以把排放想象为浴缸上面的一个龙头。龙头的水有大有小,如果把龙头开到最大,龙头的水流量将达到最大并不再增加,这就是碳达峰。浴缸下面往下流水的漏水阀就叫碳汇。如果从漏水阀流出的水与从水龙头流进的水达到平衡,水缸里的水将不再增加,这就叫碳中和。
    段玉龙:那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目光放在二氧化碳的身上?二氧化碳是怎么导致全球变暖的?
    成里京:二氧化碳其实是大气中的一种化学成分,它能吸收地表释放的长波辐射。长波辐射是一种能量,所以我们经常会把二氧化碳比作地球的棉被,能对地球有保温的作用,这就叫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增加以后,温室效应将越来越强,保留的能量将越来越多,这就是全球变暖。这些越来越多的能量积累在地球系统中,就会驱动一系列的变化。
    我们第一个能想到的就是我们人类生活的陆地表面的气温上升。其次,海洋里面也会有一系列的变化。海洋的比热容较大,因此储存了全球变暖约90%的热量。因为热胀冷缩,海洋变暖便会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大气温度升高会导致包括冰的融化,包括陆地上的冰川、格陵兰的冰盖、南极的冰盖等。
    此外还有一些极端事件的变化,如极端高温热浪的发生。前几年中欧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热浪,造成大量人员死亡。中国大连2017年也发生过一次非常大的海洋热浪,导致沿海海参养殖业损失甚至达到上亿人民币。这就是全球变暖对整个气候系统的影响。
    段玉龙:您刚才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是2℃,另外还有科学家认为这还不够,要控制到1.5℃。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温度放得再宽一点?
    滕飞:首先要明确的一点,1.5℃和2℃是一个温升的中值。虽然温升的中值只差了1.5℃和2℃,但是在极端的事件即长尾的分布上,它会非线性的增加,可能会增加四倍甚至十倍以上。最近的IPCC的1.5℃报告便说明了这个问题。即使比较1.5℃和2℃,它们的中值只差了0.5℃,但是所造成的海冰消失时间却差了十倍,一个是十年一次,一个是百年一次。在其他关键的气候要素上,它的差别也是类似的。它们中值的变化虽然很小,但是极值的变化呈非线性增加是非常大的。而影响我们感受、影响我们未来各种损失的,正是这些极端事件变化。
    第二点,为什么确定2℃和1.5℃作为目标?从经济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是从成本效益考虑。控制温升可以避免气候变化损失,这是获得的效益。但控制温升也必须付出成本,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最好?要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益。要保证在这个目标下,成本低于效益,即付出的更少而获得的更多。目前的共识是2℃目标是符合成本效益分析的,可达到低成本高效益。1.5℃目标现在有争议,但是很多的科学家认为从风险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应该去争取1.5℃目标,因为有很多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风险我们目前还不能了解。
    (选自《千亿市场?“碳中和”将带来哪些重大机遇》,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B.“碳达峰”是碳排放量所达到的一个峰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一定峰值后将会逐渐降低。
    C.“碳中和”是二氧化碳排放和吸收达到平衡,中和即正负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D.1.5℃和2℃是一个温升的中值,是控温目标,中值变化虽然很小,但带来的影响可能非常大。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二氧化碳能吸收地表释放的长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其释放越多对全球气候影响越大。
    B.大量植树造林,造成森林碳汇、草地碳汇等,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能达到碳中和。
    C.海洋储存了全球变暖最多的热量,所以全球变暖驱动的变化中海洋极端天气出现率更高。
    D.确定2℃和1.5℃为目标,有成本和效益的考虑,1.5℃目标相较于2℃成本更少获得更多。

    这段采访是怎样做到把复杂抽象的科学知识讲得简单易懂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