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日,中宣部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特别指出:流量至上、畸形审美、“饭圈”乱象、“耽改”之风等新情况新问题,严重污染社会风气。各大媒体纷纷对这种乱象进行批评,呼吁塑造新时代审美风尚,给青少年以正确精神引领。
    “饭圈文化”造成青少年审美观的畸形发展,而且是非理性的、极端的。我们并不是主张单一的审美,绝不是要搞成“万马齐喑”的局面,提倡审美的多样化是必要的;而由娱乐平台、资本运作带动的粉丝审美,恰恰是单一的、病态的、畸形的。将那些只有颜值而无德行的偶像当作美的极致顶礼膜拜,不问是非,“饭圈文化”在审美观上呈现出的是极端的非理性。那些“娘炮”,那些“耽美”,缺少的就是正大刚方之气、泰山青松之姿、慷慨激昂之风。如果仅是某一个人的审美取向,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任其弥漫于数量惊人的青少年的心灵之间,流行的必然是病态的审美风气,这是与我们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
    审美是以感性的形态发生或者说以感性的形态进行,这是没问题的;但如果认为审美可以离开理性而存在,那么笔者是不予认同的。在审美中,理性是内化于感性形态之中的。美必然与真、与善同行。真善美的一体化,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审美的题中应有之义!哲学家张世英把人的境界分为“欲求境界”“求实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四个层次,他认为审美境界包含道德而又超越道德、高于道德。张世英先生的观点未必能在美学界定于一尊,但我认为是大有道理的。它至少说明了审美对于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非可有可无的;审美并非只是感性的,而是包含着道德与理性的内涵。
    再谈一个观点:美感应该是具有神圣性的。这个观点在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都曾不断出现。孟子讲“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知之之谓神”。这当然是一种神圣感。孔子讲“尽善尽美”,美与善的一体化,是有神圣感的。王国维以境界为美,而境界也是具有神圣感的。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将美的理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和谐”,第二是“智慧”,第三是“至善至美”。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人物康德的名言:“灿烂星空在我头上,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强调美的神圣性。在美学原理中讲审美范畴时,总是以“崇高”作为第一个审美范畴,足见“崇高”在美学中的重要意义。事实上,抽去了崇高感,审美就会走偏,社会就会充斥着物欲,人的价值观就会失范。
    新时代需要一种健康的、向上的、充满朝气的审美风尚。想想“盛唐气象”吧,正是盛唐气象那样一种包容而阳刚的审美风尚,才能与中国历史上那样一个巅峰的时代匹配!今天,我们放眼大好河山,我们聆听穿越时空的钢琴曲,我们欣赏中外绘画经典作品,我们凝望为国奉献的英模,我们仰视巍峨而壮丽的建筑,又怎能不感觉到美的神圣?我们更应该大力倡导审美中的崇高,崇高是我们这个时代审美的主旋律!站在新的一百年的起点上,青少年要背负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美的神圣,美的崇高,在这代人的审美观中不可或缺。
    (摘编自中国艺术报2021-09-08张晶的《以美感的神圣荡涤畸形审美》,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饭圈文化”是一种畸形的、病态的审美,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造成误导。
    B.审美以感性形态进行,包含着道德和理性的内涵,缺失任何一面都会导致审美畸形。
    C.“崇高”作为审美的第一范畴,在审美观中不可或缺,否则人的价值观就容易失范。
    D.新时代需要一种健康向上、充满朝气的审美风尚,这是新的一百年取得胜利的保证。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先破后立,先剖析“饭圈文化”的危害,然后提出审美理性和审美崇高的主张。
    B.文章引用张世英的观点,主要是为了证明审美对人生非常重要,而非可有可无的。
    C.作者采用引证法,大量引用东西方圣哲的名言证明美的神圣性,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D.文章以“笔者是不予认同的”“但我认为”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饭圈文化”乱象给青少年的价值观、审美观造成严重误导,致使病态的审美风气在社会广泛流行。
    B.美必然与真善同行,如此才能创造健康的审美风尚。真善美的一体化,在中西方都是审美的共同追求。
    C.真正的美感,是一定具有神圣性的。完全去掉了神圣性,往往是一种审美的矮化甚至卑琐化。
    D.新的一百年,青少年要背负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健康积极的审美趣味,在这代人的审美观中不可或缺。
  •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