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杭州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的一项提议引发热议:一位政协委员提议将“11.11”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文创+公筷”模式助力公筷落地。
自疫情暴发以来,分餐制、公筷公勺制再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餐桌革命”被多次提上了议程,不少地区相继发布了文明用餐的倡议:江苏省泰州市出台了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河北印发了《河北省餐饮业分餐制、公勺公筷服务规范》,成都举行了“文明公筷日”的快闪主题活动。不难看到,使用公筷的重要性已被大众所接受,大家对其重视程度也可见一斑。
前不久,在一项调查中显示:92%的网友赞成吃饭使用公筷。尽管对使用公筷实行分餐的益处早已形成共识,但在实际推行时,却总会遭遇传统习俗与人情面子的阻梗。筷子起源于中国,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一双筷子、一桌饭菜,围桌而食,其乐融融,承载着中国的餐桌文化和情感交融。因此,在不少人的观念中,饭桌上互相夹菜,是表达自身情感的重要“代言”。 餐厅提供的公筷、私筷一模一样,吃着吃着就分不清了;自家人、朋友间夹个菜还要换公筷,似乎显得矫情又生分;提醒别人用公筷就像影射别人脏一样……
但其实,早在筷子的传承和发扬过程中,也有着一套使用礼仪。其中,夹菜时不能从底部挑菜拣食、不能在盘子中翻找搅拌、不将筷子一端含在嘴里嘬吸等习俗,都体现着民间对于餐桌文化以及饮食卫生的讲究和礼貌。这些,都是与如今提出公筷制的理念同一初衷、相辅相成的。根据世卫组织统计数据表明,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聚餐时私筷取餐、私筷同盘,更是为病毒、细菌、微生物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次疫情中,因聚餐引发的感染病例更是为大众敲响了警钟--推行“全民公筷”,迫在眉睫。
餐桌卫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一环,餐桌文明也体现着社会文明。目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正在逐步恢复,随着餐饮行业的复工,改进就餐习惯亟需重视。如何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健康的就餐方式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它关系着人们的健康安全,也是疫情之下的个体责任。筷子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饮食工具,更是一种中国表达,一份对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而传承也需符合现代卫生理念,使用公筷公勺,体现真正的尊重与关爱,也是时代文化进步的标志。
(选自朱晓帆《“双十一”也是“公筷日”》,2020年4月《光明日报》)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使用公筷用餐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一些地方在以不同的方式倡导使用公筷。
B.公筷的推进遭遇了现实生活环境下传统习俗与人情面子的阻挠。
C.起源于中国的筷子在餐桌上既承载着国人围桌吃饭时的情感交流,也承载着中国的餐桌文化。
D.92%的中国人赞成使用公筷用餐,就是因为大家明白这样用餐是有益处的。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提出将11月11日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是巧借电商促销活动的日子来引发人们对“餐桌文明”进行理性的思考。
B.文本既列举出“公筷用餐”的倡议,又剖析了这一倡议难以落实的尴尬,可见这一现实窘况令人担忧。
C.作者借助筷子的传统礼仪与世卫组织的数据结论,得出了为了人们的卫生健康应该推行“全民公筷”的观点。
D.文本从使用筷子的传统礼仪与用餐卫生、餐桌文明与社会文明的角度,论述“公筷用餐”的重要性。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近期的“餐桌革命”一再强调分餐制、公筷公勺制,也是为了减少疫情期间病毒传播的机会。
B.今天主张推行全民公筷用餐,在力争减少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这一点上,与我国早些时候使用筷子的禁忌有相同之处。
C.源于传统饮食习惯,有不少人认为推行公筷用餐会影响到亲朋之间的感情交流。
D.传承中华文明,助推时代文化的进步,关键在于每一个中国人都要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健康的就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