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售棉大路
莫言 黎明时分,杜秋妹被冻醒了。天幕上寒星点点,空气冰冷潮湿。一会儿,黑暗渐渐褪去,天色也变淡了,天空也变高了。太阳虽然还没出来,但天已经亮了。赶马车的人们纷纷吹熄灯火,收拾起草料架子,准备赶车向前了。直到这时候,杜秋妹才算看清了这条长蛇般的车马大队,也搞清了自己的排子车在这条长蛇阵中的位置。她连夜拉着八百斤棉花走了四十里路,跌跌撞撞赶了几个小时,原以为能排在前头好早点卖了棉花,哪曾想到是这等阵势。
杜秋妹的排子车前是一辆装得像小山般的马车,马车主人是个小伙,脸平常得像一块方方正正的砖坯,浑身上下都好像带棱带角。杜秋妹是第一次来卖棉花,心里没底,便高声向年轻的车把式打听起来。马车右边那台拖拉机的主人瞪了杜秋妹一眼,仿佛责怪她打断了他的美梦。
到了十二点光景,车马大队再一次像死蛇一样僵在路上。太阳当头照耀,一点风也没有,骡马拉着脑袋,人垂着头,忍气吞声地受着“秋老虎”的折磨。车把式请杜秋妹替他照看牲口,他去打点水来润润人的喉咙,也饮饮牲口。想着杜秋妹同时顾不了两辆车,他把杜秋妹的排子车拴在马车尾巴上,这样马车就能拖着排子车前进。
车马大队蠕动起来,杜秋妹手忙脚乱地招呼着牲口,右边的拖拉机手却不停地猛踩油门,使没有充分燃烧的柴油变成一股股黑烟,喷到杜秋妹身边,把她包围在肮脏的烟雾里,车把式终于提着桶水回来了。杜秋妹抢上前去,把嘴贴到水面,咕咚咕咚灌了个饱。车把式招呼拖拉机手:“哎,伙计,喝水不?”拖拉机手坐在驾驶座上连头也不回,聋了似的一声不吭,一支接一支地抽烟。
行进中,杜秋妹忽然闻到一股棉布或是棉花烧着的气味儿。她一边翕动着鼻翼,一边检查排子车。“八成是拖拉机上什么烧着了,刚才他还抽过烟。”杜秋妹跑上前去,高声叫着:“停车!”拖拉机手瞪了她一眼,并不理睬。这时,杜秋妹已经看到了车上那只冒着白烟的棉花包,急忙大叫道:“你车上着火了!”拖拉机手一回头,脸唰地白了,急忙刹住车,跳上车斗,把着了火的棉花包扔下地来。棉花包落地,呼啦一下子腾起了半尺高的火苗。杜秋妹一猫腰,拖着棉花包就滚下了道沟。人们一齐拥下沟去,捧土将火压灭……
众人经过反复检查,确信没有余烬,这才纷纷议论起来:“伙计,你今天好大的灾福!再晚一会儿,这车棉花就算报销喽!”
“连我们也要跟着沾光!还不闹个火烧连营!”
人们一齐又把赞赏的目光投到杜秋妹身上,看得她不好意思起来。她的手上烫了几个大水泡裤子也烧了一个鸡蛋般大的窟窿。
拖拉机手红着脸,嗫嚅着道:“……大姐,您宰相肚里跑轮船,刚才……”可杜秋妹扭过身不去理他。这时,车队又开始蠕动,前进了段距离,又彻底停住。拖拉机手带的收音机里播起天气预报:“今天……局部地区有雷阵雨…”…雷阵雨!人倒不怕,权当洗个凉水澡,棉花可就完了。加工厂是不会要湿棉花的,还得拉回家去,再晾再晒,但再晾再晒也白搭,棉花让雨一淋就会发黄发红、降级、被压价、少卖钱,还得再来排队、熬夜……
大家都抬头看天,东北方向的天空像有千军万马在集结待命,乌压压,黑沉沉,仿佛只要一声令下,就会冲过来,杜秋妹、车把式、拖拉机手这几个不打不相识的朋友聚在一起,冷静地分析了情况:走是不现实的,路上的车一辆接一辆,要想掉转车头赶在雷雨之前回家,简直比登天还难只有留在这里,采取一些防护措施。拖拉机手有一块布,车把式车上有一块塑料薄膜。把三辆车上的棉花通通卸下来垛在一边,上边用篷布和塑料薄膜蒙住,在一般情况下可保无虞。
棉花盖好了。人无处躲藏,就一齐坐在马车上,静候着雷雨的到来。真是幸运极了,这场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雷阵雨并没落下多少。雨过天晴,车马大队又开始前进,从前面传过来消息说县委书记亲临加工厂解决问题,清理通道,赶铺新垛底,增设新磅秤。开始人们还将信将疑,但会儿工夫,队伍前进的速度果然惊人。不到两个小时,杜秋妹坐在高高的马车上已经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棉花加工厂挂在门口的大牌子以及门口挤成一个蛋的人马车辆。阳光照耀着杜秋妹欣喜的笑脸。
(选自《莲池》1983年第3期,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中写杜秋妺“扭过身不去理”拖拉机手的道歉,说明尽管杜秋妹帮拖拉机手解决了棉花包着火的问题,但是她并没有真正原谅拖拉机手。
B.小说结尾中的“不到两个小时”与前文中的“到了十二点光景”相呼应,用对比的手法表明棉花加工厂提高工作效率后,售棉队伍行进速度之快。
C.小说注重情节的波澜起伏,售棉者在缓慢前进中先后遇到“救火”与“防雨”两件大事,险象环生,增加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D.由小说结尾写县委书记亲临加工厂后,售棉队伍就不再停滞拥堵来看,小说意在告诫地方政府应办实事,着力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
请简要分析杜秋妹的形象特点。
小说多次写到天气,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