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尹洙字师鲁,河南人。少与兄源俱以儒学知名。举进士,调正平县主簿。改知伊阳县,有能名。用大臣荐,
召试,为馆阁校勘。会范仲淹贬,
敕榜朝堂,戒百官为朋党。洙上奏曰:“仲淹忠亮有素,臣与之义兼师友,则是仲淹之党也。今仲淹以朋党被罪,臣不可苟免。”
宰相怒,落校勘。赵元昊反,大将葛怀敏辟为经略判官。洙虽用怀敏辟,尤为韩琦所深知。顷之,刘平、石元孙战败,朝廷以夏竦为经略、安抚使,范仲淹、韩琦副之,复以洙为判官。
洙数上疏论兵,及讲求开宝以前用兵故实,特出睿断,以重边计。又请减并栅垒,召募土兵,省骑军,增步卒。时诏问攻守之计,竦具二策,令琦与洙
诣阙奏之。帝取攻策,以洙为集贤校理。洙遂趋延州谋出兵,而仲淹持不可。还至庆州,会任福败于好水川,因发庆州部将刘政锐卒数千赴救,未至,贼引去。夏竦奏洙擅发兵,降通判濠州。当时言者谓福之败,由参军耿傅督战太急。
后得傅书乃戒福使持重毋轻进洙以傅文吏无军责而死于行阵又为时所诬遂作《悯忠》《辨诬》二篇未几,上奏曰:“方今非独四夷之为患,朝政日弊而陛下不寤,人心日危而陛下不知。故臣愿先正于内,以正于外。
惟深察秦、隋恶闻忠言所以亡,远法汉王不讳危乱所以存。日新盛德,与民更始,则天下幸甚。”仁宗嘉纳之。改太常丞、知泾州。
感疾,
沿牒至南阳访医,卒,年四十七。洙内刚外和,博学有识度,尤深于《《春秋》。自唐末历五代,文格卑弱。至宋初,柳开始为古文,洙与穆修复振起之。其为文简而有法,有集二十七卷。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五)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得傅书/乃戒福使持重/毋轻进/洙以傅文吏无军责/而死于行阵/又为时所诬/遂作《悯忠》《辨诬》二篇/
B.后得傅书/乃戒福使持重/毋轻进/洙以傅文吏/无军责而死于行阵/又为时所诬/遂作《悯忠》《辨诬》二篇/
C.后得傅书乃戒福/使持重/毋轻进/洙以傅文吏无军责/而死于行阵/又为时所诬/遂作《悯忠》《辨诬》二篇/
D.后得傅书乃戒福/使持重/毋轻进/洙以傅文吏/无军责而死于行阵/又为时所诬/遂作《悯忠》《辨诬》二篇/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试,古代选拔官吏的特殊方式,是指皇帝召见面试,即科举考试中的殿试。
B.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到了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
C.阙,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后多指帝王居地;诣阙,到天子的宫阙。
D.牒,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沿牒,官员随选补之文牒而调迁。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尹洙以儒学知名,学优而仕。他少时就与哥哥尹源因儒学而闻名,后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调任正平县主簿,后来改任伊阳知县,才干出名。
B.尹洙以边防为重,深谋远虑。赵元昊反叛后,尹洙请求减少栅垒,从当地召募兵员,减少骑兵,增加步卒,并给皇帝献上攻守的计策,受到重用。
C.尹洙以时势为重,及时调兵。当任福在好水川战败时,他没有征得上级夏竦同意,就调任庆州部将刘政锐率兵前往支援,因此而被降为濠州通判。
D.尹洙内刚而外和,文简有法。他性格刚正,但为人和缓,博学而有见识;针对格调柔弱的文风,他与穆修振兴古文,文章简练而有法,文集颇丰。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洙数上疏论兵,及讲求开宝以前用兵故实,特出睿断,以重边计。
②惟深察秦、隋恶闻忠言所以亡,远法汉王不讳危乱所以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