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乡 愁 遍 地
    任林举
    而今,我的脚步就停在了福建的泉州,泉州的晋江,晋江金井的一个小村庄——围头。
    尽管我急匆匆地赶了几千里的路程,但还是发现,自己已经来得很迟了。我茫然地站在大陆与海水、海水与天空、历史与现实的交接处,任由思绪像退下去又扑过来的海浪,反复拍打着寂静而又辽阔的岁月。
    晋江,这条既在大地上更在岁月里流动的江,从遥远的晋朝,从一个虚拟的故乡洛阳出发,一路向东而后又向南,折折返返,微澜不兴,一去就是千年。直到东流入海,仍没有人猜得准它的心事到底有多重、多深,就像没有人猜得准晋江水养育的晋江人,心里边到底装着多少关于往事、历史的记忆和怀想。
    那些与《诗经》一样古老的农业和农业中著名的桑、梓、稻、菽,也已经随着它们的侍弄者一同在岁月中远去、消隐。当传统农业摇身一变为现代农业时,我们再也看不到暴露在阳光下的庄稼和那些有着俗艳却温暖称谓的古老植物。
    一切都“新”得“奇”得出人意料。一栋栋塑料大棚里生长的一排排作物,虽然看起来似曾相识却早就陌路殊途。它们之所以能够理直气壮地生长在那里,是因为它们都有能力承诺给那有限的土地以十倍的产量和百倍的产值。
    扬帆出海的渔人少了,人们躲进了现代化海产养殖基地里养最赚钱的鲍鱼,一个鲍鱼长到碗口大,抵得上一篓鲜鱼的价钱,没风没浪的营生,却让海岸上的养殖者们生活得四平八稳。
    几日来,我曾刻意避开长街两侧的高楼大厦,走遍城乡的偏街僻巷,希望在这古代海丝之路的起点能寻找到有几分“古意”的桑或蚕。先后去过很多“出砖入石燕尾脊”的大厝,很多因陋就简的村舍以及有几百年历史的蚝壳厝,竟然没一个养蚕人的影子,只看到开元寺中那两棵据说开过莲花的千年古桑,像两个被岁月遗落在码头上的孤独过客,痴痴地等待着一趟一去不返的邮轮。
    当我站在如牛角般从大陆上探出的围头半岛,望向海峡另一侧的金门岛以及中间的那片空空的海峡,不知不觉间,似乎就有什么东西从自己的生命里悄然蒸发了,而留下来的却是一片重得不能承受的空虚,是关于往昔岁月的深深的感慨和眷恋。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乡愁吧。
    想自己少小离家,一去就是几十载,何尝就没有自己的思乡情结或乡愁?早年,每每念及自己的故乡、亲人和同伴,便急急地踏上归乡的路,但似乎每一次的寻访都寻不到记忆中或期盼中的故乡和故人。原来,自从离开故乡的那一刻起,那个熟知的故乡就已经不存在了,它就像一张不可复制的老照片被你储存在记忆中,或像一张看不见的地图,紧紧贴在你的脊背之上。
    时至今日,我早不再执拗地问自己那个傻之又傻的问题——“乡关何处”了,因为我已经到了自知天命,看淡一切的人生阶段。更何况,这里是围头,是曾经的战场。
    本来,20世纪50年代末发生在晋江围头的那场炮战,与我个人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我那时还没有出生。但当那座在炮战中残存下来弹痕累累的毓秀楼扑入眼帘的时候,当一幅幅记录战斗场面的黑白照片映入眼帘的时候,我的心,还是不由自主地一阵紧缩。继而,眼前映现出一个个在硝烟中往返穿梭,而奔跑,而忙碌,而意气风发,而忘我用命的年轻生命,他们就像生在狂风暴雨下的草木和花朵一样,尽管被强烈的外力催逼着,身不由己地改变着形态和姿势,但仍然是那样的充满生机和美好。
    俱往矣!两岸的炮火早已经平息半个世纪有余,那些曾带着惊心动魄的啸鸣四处乱飞的弹片,已经在咸涩的海岸上化为尘土,而那些年轻的生命,如今还在的,也垂垂老矣。
    有那么一个时刻,我甚至认为,在时光中渐渐远去的并不是那些模糊的身影和面孔,远去的正是我自己。就在隐隐的酸楚和微痛终于在我的内心泛起微澜的时候,我感觉到脚下的陆地开始徐徐移动,如一艘无法操控的航船……
    冬日里的晋江,晋江的围头半岛,真是一个很容易勾起乡愁的地方。
    雨,说下就下了起来,而且一下就下成不断、不绝之势。淋淋漓漓、淅淅沥沥,时而像攒了一肚子话的老祖母时断时续的絮叨,时而又像年轻恋人久别重逢后不知疲倦的倾诉。看似轻轻浅浅,却在绵软中透出不可抵御的力量,只消一会儿的工夫,就把海天之间的一切打湿、打透,包括我们的衣衫和灵魂。
    时缓时急的冬雨,就这样一会儿敲打在张开的伞上,一会儿敲打在我雾霭弥漫的心头,那况味,很像某种物化了的乡愁。
    (节选自《文汇报》)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开头“茫然”“任由思绪……”等词句,形象表达了“我”来到围头触摸现状、追怀历史时的迷惘和惆怅。
    B.“当传统农业摇身一变为现代农业时”一句,“摇身一变”一词形象表达出作者对农业变化进程之迅速的感慨。
    C.文章写到自己走遍偏街僻巷,希望能找到有几分“古意”的桑或蚕,意在强调“我”对中国传统农业的深厚情感。
    D.作者对战火中的年轻人抱持复杂的感情,他们如“狂风暴雨下的草木和花朵”,充满活力而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第一段写自己的行程,福建、泉州、晋江、金井、围头由大到小渐次排列,有镜头逐步聚焦到一个点的效果。
    B.文章写雨“淋淋漓漓、淅淅沥沥”,两个叠词,一状形,一拟声,传神地描摹出雨的神韵,衬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C.本文语言奔放而不失典雅,参差错落,极具张力;作者笔触所及,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神思古今,张弛有度。
    D.文章以寻找历史印迹激生莫名的愁绪始,以触摸到“物化了的乡愁”终,浑然一体,赋予“乡愁”更多更新的内涵。

    “我”为什么发现“自己已经来得很迟了”?请结合全文简析。

    文章提及“20世纪50年代末发生在晋江围头的那场炮战”有什么作用?
  •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