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阅读下面内容,完成各题。
    相对于西方文化重逻辑理性的言说,中国文化更偏重于诗性言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文化也有思辨性的一面。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激荡,辨士云涌。诸子的思辨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诸子的思辨艺术成为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文体风格。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身处其中的有识之士对治国平天下各有构想,也各有说辞。不少人常常游说于诸侯之间,成为专门靠思想与口才吃饭的游说之士。他们没有权力和地位,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有的人佩印封侯,成为一国栋梁;有的人虽不为时人所重,其思想却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基因,持续地影响着后人。
    刘勰说:“辩立有断辞之义。”思辨性的语言思路清晰、思想明确,给人一种决断之美。诸子论辩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就有这种断辞之美。刘熙载指出:“战国说士之言……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严密的逻辑推理,迫使对手甘拜下风,维护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就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
    诸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文章影响很大,比如孟子的文章对唐宋说理文章就影响很大,刘熙载就曾指出:“韩文出于《孟子》。”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也影响很大,如刘勰主张“剖情析采”,“剖析”就是一种理性思辨。章学诚称刘勰《文心雕龙》“体大思精”,就点出了《文心雕龙》思辨性的“断辞之美”。古代文论中,大量的诗话、词话、曲话,虽然以松散随性为主,但还是有一些思辨性言说。比如清代查为仁说:“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须辨毫发于疑似之间,余可类推。”辨析在毫发疑似之间,可见仔细揣摩、精心把玩之用心,这是否也是一种思辨呢?
    (摘编自吴中胜《断辞之美》)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国文化与重逻辑理性的西方文化相比较,更偏重于富有诗意的表达,但是同时也有理性基因,有思辨性的一面。
    B.战国时期诸子中有识之士的有关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各不相同,他们虽没有权力和地位,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
    C.诸子论辩思想明确,语言思路清晰,给人一种决断之美,他们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使对手折服,维护自己的思想立场。
    D.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影响很大,比如唐宋说理文章就受到孟子文章的很大影响,韩愈是受《孟子》影响的代表者。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先总说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的影响,然后分述其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士人的影响。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通过剖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思辨性方面的不同,论证了观点。
    C.文章引用刘勰、刘熙载、章学诚等人的事例,充分说明诸子的思辨对中国士人的影响。
    D.文章从源头及承袭角度阐述诸子的思辨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证明中国文化不乏思辨性。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是诸子的思辨艺术,这也使得诸子的思辨性对后世文论言说方式起到决定性作用。
    B.我国古代文人士子们宁可舍弃礼让三分的君子之风也要与人论辩,是因为他们心系国家,志在建功立业。
    C.诸子论辩注重逻辑的力量,讲究论辩方法,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可见写思辨性文章并不需注重辞藻。
    D.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注重诗性言说,对诗词曲赋进行仔细揣摩、精心把玩,此类著作是不具备思辨性的。
  •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