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新华社长沙11月2日电(记者白田田、周勉)11月2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其中晚稻品种为第三代杂交水稻。
在今年疫情和灾情的多重冲击下,这样的测产结果来之不易,具有很高的“含金量”。测产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说:“看到一大片稻子长得这么整齐、这么诱人,大家都在称赞,也为袁隆平团队的创新成果感到骄傲。”
经测产专家组评定,晚稻品种“叁优一号”亩产为911.7公斤。在此之前,同一基地种植的早稻品种亩产为619.06公斤。这意味着双季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实现了“1500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
位于长沙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90岁的袁隆平院士与测产现场进行了5G视频连线。袁隆平说:“3000斤意味着离‘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
据了解,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被袁隆平看作是突破亩产“天花板”的关键。专家认为,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基因强大”,具有高产、抗病、抗寒、抗倒等特点。
(摘编自白田田、周勉《袁隆平团队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
材料二: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一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
(摘编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材料三:
采访一开始,我们的话题便自然地聚焦到了雷锋精神上,袁老兴致颇高,侃侃而谈,朴实而深刻的话语,总能给人以深深的启迪与思考。
“您和雷锋都评被为‘最美奋斗者’,你们的事迹都很好地诠释了‘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有许多共同之处呢。”
袁老接过话茬说:“我和雷锋是同时代的人,都出生在旧中国,经历过国家贫穷落后、人民受苦挨饿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那一代人都翻身了,就想怎样为国家做事,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
“开始搞杂交水稻研究很难,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为了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下来了,这就是像雷锋那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吧,雷锋精神对我还是影响很大的。”袁老说,1963年,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搞杂交水稻研究亦不例外,比如,研究遇到难题,就发挥钉子的钻劲和挤劲,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记者说:“您和雷锋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既热爱本职工作,又爱好文艺。雷锋有一张拉手风琴的照片,您也喜欢拉小提琴,听说还写诗,用现在的话说属于文艺青年。”
袁老一听笑了:“是呀,雷锋喜欢做好事,也有自己的爱好。我过去喜欢拉小提琴,年轻时喜欢游泳,还拿过武汉市的第一名呢。”
“听说您很受年轻人喜欢,有什么成功经验与年轻人分享?”
“成功就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袁老脱口而出。他接着解释:知识是基础,汗水就是奋斗,灵感是思想要活,当你做研究或干其他事情山穷水尽时,灵感一来,就豁然开朗了。机遇就好理解了,机遇偏爱有心人。
(摘编自《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雷锋精神》,《雷锋》2020年第1期)材料四:
袁隆平从没将追求金钱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富翁”。只要他愿意,杂交水稻就是其取之不竭的“摇钱树”,但他不是一个整天想着捞钱的人。袁隆平的经历,再次验证了成功路上的一个规律:整天一门心思想着捞钱的人,往往两手空空;不为钱而活着的人,反而是最富有的人。
对于青年人未讲,金钱不应该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现在有些青年人,瞧不起农民,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农民主要是两个优点:一个他朴实,再一个勤劳。这是中国农民最基本的优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点,这是值得骄做的东西。”袁隆平曾经这样奉劝过青年人。
金钱是一面镜子,在它面前可以照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袁隆平的“金钱观”,就折射出他大写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赞誉和大力推崇。袁隆平给所有的中国人上了一节奉献与索取、节俭与浪费、朴素与豪华、道德与缺德的课,我们应该反思了。相信这位朴实、可爱、可敬的老人,会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他身上的闪光点很多很多,譬如科技创新等等,他的闪光点正是当今中国最需要的,人们希望他“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摘编自付彪《把袁隆平的价值观当成一面镜子》)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成熟,是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天花板”的主要条件。
B.双季早稻米质差,而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则品质好,其中主要是杂交稻,因此,杂交稻品质并不差。
C.雷锋精神对袁隆平影响很大,在他的一生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发挥钻挤精神去克服。
D.中国人普遍存在索取、浪费、豪华、缺德等问题,袁隆平的“金钱观”能促使人们对此进行反思。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消息多以简明的文字及时报道最新事件,而人物通讯则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材料一属于消息,材料二属于通讯。
B.材料三中,记者的提问能从袁隆平和雷锋的共同爱好切入,说明记者能事先了解采访对象的生活背景,讲究访谈技巧,发问得体。
C.材料四这篇新闻评论结合时代背景,点明袁隆平“金钱观”的当代价值,呼吁年轻人审视自身,端正价值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D.四则材料选用不同的新闻体裁,都是为了展现袁隆平的科学精神,丰富读者对科学家的认识,激发对科学劳动者的崇敬之情。
袁隆平是如何一步步驳斥社会上关于“杂交稻米质太差”的说法的?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进行简要梳理。
习近平总书记说:“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请结合材料概括袁隆平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