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也谈“眼见为实”
喻佑斌
①我们常说“¨眼见为实”,我们通常相信亲眼看到的,而且也相信根据所见做出的判断。但理学家揭示了正常人都有各种错觉,如两条平行线,放在有辐射线条的背景中就变得弯曲了。而魔术师凭借特殊的技巧给我们表演各种“不可能”的戏法,如他让金属汤匙在手上显得像面团一样柔软,轻松地就把它弄弯了。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亲眼所见,但我们依照所见做出的判断却都偏离了实际。
②两条平行线在有辐射线条的背景中变“弯曲”了,是因为辐射线条给了我们一个类似透视的背景,它干扰了视觉对平行性质的判断:魔术师能够轻松地就把金属汤匙弄弯,实际是借助特殊的技法,遮蔽了在摩擦之后迅速弄弯勺柄的瞬间,只把弯曲的汤匙给我们看,而我们把汤匙变弯的原因解释为它变软了。魔术师没有违背物理学原理,汤匙没有,眼睛也没有,但我们添加的对“眼见”的有趣解释违背了物理学。平行线变弯与魔术表演恰巧说明了人不仅受到眼睛本身的生理机能的限制,而且受到主观意识的限制。人的意识不是白纸,其中积淀着自己的经历、知识背景、情感等“前见”。这些“前见”不仅会影响人的观察,而且会左右人对所见进行的解释如果这些“前见”是“正向的”,即有利于认识客观对象,那么“前见”就会在认识中发挥积极作用。反之,如果“前见”是偏见。就会对人的观察和解释产生负面的作用,这时眼见和对眼见的解释就不一定为实。以一朵玫瑰花为例,当我们对玫瑰花进行描述时,会把情感带进判断中。喜欢玫瑰的人会说“¨多么香的玫瑰”,不喜欢玫瑰的人可能会讲“玫瑰花上有刺”。不论哪种情况,人的情感都溢于言表。
③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人无法摆脱“前见”的影响,而且在科学中也是如此。常识中“眼见”的不实”之处,在科学中有时是可以剔除的。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科学中没有“眼见而不实”的情况。光学史上,对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的观察中,微粒派“看到了”光是微粒,但在对光的干涉、光的衍射等现象的观察中仍然坚持看到的光是“微粒”,这就“不实”了。相应地,波动派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中依然坚持看到的光是“波”,这同样也是“不实”的。“科学事实”其实不是绝对中立的,在科学上,一般是理论“先行”(观察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问题“先行”(先有假设,再有实验),所以在科学的观察记录中总是抹不掉“先行”的理论或问题的“阴影”。这也正是科学史上一些科学家虽然“观察到”一些新“科学发现”,却并没有把它们当作新科学发现的根本原因。
④既然视觉会有偏差,成见会给“眼见”染上颜色,原有理论会渗进科学观察,情感会影响判断,亲眼所见也会偏离事实就不难理解了。那么,“眼见之实”却又何在?消除造成错觉的背景,就能还原错觉中的“真实”;亲眼所见的魔术表演并非不实,但我们做出的奇妙解释是不实的;我们看到的刺和花都是真实的,但喜爱和恐惧都是附加的;科学家观察到的现象都是真实的,但做出的解释却并不一定总是真实的。因此,唯有解放思想、消除成见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眼见为实。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是
A.观察事物时,特定背景的存在,会影响人们的神觉感知。
B.“前见”的存在,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C.在科学上,理论“先行”有时候干扰了科学家的新发现。
D.即使眼见的是真实的,但对眼见的解释有时不一定是真实的。
(2)根据文意,下列事例能体现“眼见为实”的是
A.我们看到两条平行线在有辐射线条的背景中变弯了。
B.魔术师在表演时,观众看到金属汤匙变软了,然后变弯了。
C.微粒派在康普顿效应的观察中,认为看到的光是“微粒”。
D.波动派在光电效应的观察中,认为看到的光是“波”。
(3)下列关于文章论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文章主要从生理机能的限制和主观意识的限制两方面解释了“眼见而不实”的原因。
B.第③段用科学观察中的“眼见而不实”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前见”对人的影响。
C.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述,论证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