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较难
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你的华亭有鹤唳
蔡勋建
我来到华亭,来听那一声鹤唳。
1700年前,陆机临刑,仰天长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那一年,他四十三岁。
华亭原来是松江古称,这要追溯到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华亭之名最早见诸史志,只缘当时东吴名将陆逊因功被吴王孙权封为华亭侯。地以人名,此后,这个濒临东海的华亭开始闻名。陆逊是谁?陆机的祖父。
小昆山有陆机、陆云兄弟的“二陆故居遗址”。一张六元的门票,让我轻易走进了小昆山。票面彩印着的华亭绿树掩映,古色生香,使我不暇思索,径奔直上。华亭是小昆山至高点,透过女萝附丽的杂树,可鸟瞰市声喧阗的松江城。傍亭十数步远处有一耳亭名放鹤亭。据说这里曾是少年陆机、陆云兄弟养鹤的地方。古代的松江盛产鹤和鹿,而且据传三国两晋时代,华亭一带还是丹顶鹤往来迁徙的地方。二陆去洛阳之前就养鹤,与鹤为伴,鹤飞鹤鸣,耳濡目染。
太康元年,孙吴灭亡,弱冠之年的陆机卸甲回乡,蛰伏小昆山耕读。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无论是云是海,都只是一种空间的广阔与自在,而为龙为鹤则在于自身的造化与修炼。这需要时间。所以,陆机回归小昆山,闭关十年。我常想,后来陆机的文章“英锐飘逸”,惊世离俗,不独“鹤立鸡群”,而且“鹤鸣九皋”,陆公是否也在这鹤腾鹤舞、翔天回旋之中得到某种启迪?当时陆机奋笔写下《辨亡论》,全文以纪实笔触,剖析东吴灭亡原因,几处着墨追述乃祖乃父之世笃忠贞,字里行间能看出他肩负着振兴家族的责任。
放鹤亭尽管是后人附会修建的,却是一处由衷的纪念物。亭子不大,虽新建亦老旧,油漆斑斓,亭外数株夹竹桃探头探脑,妤像窺望着亭顶那块“华亭鹤唳”匾额,那匾额也似在告诉人们,陆机原本是完全可以回籍欣闻鹤鸣的……
但他没有,他要去洛阳,一身的才华当然要让天下人惊叹,江东文化不能让中原人忽视。当时的张氏三兄弟在他俩面前也黯淡了文采,于是,二陆入洛,三张减价。入洛的那一天,彩霞弥漫,他的背后,是家族,是江东,还有鹤的一声声长唳,可惜,他没有听到。
“八王之乱”使西晋政权动荡不安,尽管血雨腥风16年,陆机却一直官运亨通,最初为太傅杨骏辟为祭酒,后迁太子洗马,著作郎,吴王晏郎中令,尚书中兵郎转殿中郎。最险恶的是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陆机上了赵王的贼船,被请为相国参军,不久又被任命为中书郎。第二年,三王(齐王司马同、河间王司马、成都王司马颖)举义诛杀逆天篡位的司马伦,陆机受牵连被收捕,成都王司马颍爱其才援手施救才逃过一死劫,从此陆机委身于成都王。此时,他要是能想到家乡的鹤唳就好了,功业幻灭,回归乡林。但是,“知遇之恩”牵绊住了他。司马颖待陆机不薄,让他参大将军军事,任平原内史。太安二年(303年),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顒举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命陆机代理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20余万。
鹤,太可爱了。浑身白羽,曲项长腿,怎么看都像是个斯文雅士,太有君子风度了。我无从知道,这若著白氅纶巾之鹤如何走进少年陆机的生活,但我却完全可以想象那一声声引吭长唳的鹤鸣,已然嵌入了陆机的生命。令人唏噓啊,陆机死时竟也与这鹤有着一种别样的云树之思,他甚至是在一阵想象的鹤唳声中引颈就戮。往事不堪回首,陆机是率兵讨伐长沙王时河桥兵败,遭小人暗算被诛。临刑,陆机卸去战袍,仰天长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一个人即将赴死,居然最后想到的是故乡的鹤唳,这比之思吴中而辞官的张季鹰的“莼鲈之思”更彻底更悲怆。据说陆机从容赴死的那天“大雾弥合,大风折树,平地积雪一尺厚”,将军罹难,天地同悲,可他那句“华亭鹤唳”,至今仍是小昆山人乃至中国文人的一种伤痛,谁触及都伤心堕泪。
小昆山北端有佛家宝刹九峰禅寺,山门紧闭,适逢修葺。寺北墙下有一处断崖,崖下即为陆氏兄弟读书处,有摩崖石刻依稀可见:二陆读书台,繁体,隶书,当为后人勒石。最惹人眼目的要数“凌云”那两个擘窠大字,没人注意那是谁的手笔。在此处挥毫,当有朝圣的意味吧,因为陆机的书法垂范千古,其章草作品《平复帖》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书真迹,有“法帖之祖”“镇国之宝”的美誉。我见过《平复帖》,共九行,八十四字,字如其人,率性硬朗,点画入笔,动作极简,无一毫姿媚态,无一丝粗犷气,墨色微绿,古意斑驳,如一群飞翔的仙鹤,经受了神秘的召唤,姿态各异而顾盼有序。
走进“二陆草堂”时,我向陆机塑像深深鞠上一躬,把一种个人崇拜献给这位将门之后,太康之英。我的眼前忽然浮现两个陆机:一个持剑柄,居然文弱;一个握笔杆,竟而孔武。我想,陆机归根结蒂是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吧,让自己短暂的人生在历史的天空闪烁。他确实做到了。“二陆文章雄万代,草堂灵气贯千秋”,诚哉斯言!静静驻足草堂,仿若端坐聆听陆机开讲文学大课,厅堂楹柱上书写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些都是陆机《文赋》中的名言警句,如今成为我们陟入文学殿堂的锁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陆机在《文赋》中这样主张:心意肃然若胸怀霜雪,情志高远似步履青云。1700余年前,竟有如此高见闳论,明确提出要将胸怀志向放在文学创作的首要位置,这是对文学的敬畏。
走下小昆山,杂树林中不时传来声声鸟啼,我试将这鸟鸣想象为鹤唳,陡然感到一种鲜有的清静与沉寂,在这幽深的沉寂中,一个西晋文人走出华亭,渐行渐远,那一身鹤氅白帕,渐渐模糊了我的视线……
(原载《北京文学》2017年11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兼顾了游记与怀古的写法,在现实的游览中插入对人物生平的描述,将景、情、事相互融合。
B.文中说陆机入洛时没有听到鹤的长鸣,表明当时陆机距离家乡之远,有了思乡之情。
C.文中说陆机的塑像“一个持剑柄,居然文弱;一个握笔杆,竟而孔武”,意在说明陆机更适合做一个书生,而不是去从政。
D.作者引用《文赋》中的句子,为了表明陆机在文学理论上的成就,同时也能反映陆机的胸怀与品性。
E.结尾作者运用联想的方式,想象陆机走出家乡,也是作者以陆机自比,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3】文中画波浪线处提到“陆机原本是完全可以回籍欣闻鹤鸣的”,试结合全文分析陆机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4】赏析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5】本文写陆机,但为什么要写“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