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本论
    欧阳修
    天下之事有本末,其为治者有先后。尧、舜之书略矣。后世之治天下,未尝不取法于三代者,以推本末而知所先后也。三王之为治也,以理数均天下,以爵地邦国,以井田域民,以职事任官。天下音定数,邦国有定制,民有定业,官有定职。使下之共上,勤而不困;上之治下,简而不劳。财足于用而可以备天灾也,兵足以御患而不至于为患也。凡此具矣,然后饰礼乐、兴仁义以教道之。是以其政易行,其民易使,风俗淳厚,而王道成矣。虽有荒子孱孙继之,犹七八百岁而后已。
    夫三王之为治,岂有异于人哉?财必取于民,官必养于禄。禁暴必以兵,防民必以刑,与后世之治者大抵同也。然后世常多乱败,而三王独能安全者,何也?三王善推本末,知所先后,而为之有条理。后之有天下者,孰不欲安且治乎?用心益劳而政益不就,認認然常恐乱败及之,而辄以至焉者,何也?以其不推本末,不知先后。
    而于今之务众矣,所当先者五也。其二者有司之所知,其三者则未之思也。足天下之用,莫先乎财;系天下之安危,莫先乎兵。此有司之所知也。然财丰矣,取之无限而用之无度,则下益屈而上益劳。 兵强矣,而不知所以用之,则兵骄而生祸。所以节财、用兵者,莫先乎立制。制已具备,兵已可使,财已足用,所以共守之者,莫先乎任人。是故均财而节兵,立法以制之,任贤以守法,尊名以贤,此五者相为用,有天下者之常务,当今之世所先,而执事者之所忽也。
    今四海之内非有乱也,上之政令非有暴也,天时水旱非有大故也,君臣上下非不和也。以晏然至广之天下,无一间隙之端,而南夷敢杀天子之命吏,西夷敢有崛强之王,北夷敢有抗礼之帝者,何也?齿之数日益众,土地之产日益广,公家之用日益急,四夷不服,中国不尊,天下不实者,何也?以五者之不备故也。
    今宋之为宋,八十年矣。外平僭乱,无抗敌之国;内削方镇,无强叛之臣。天下为一,海内晏然。为国不为不久,天下不为不广也。方今承三圣之基业,据万乘之尊名,以有四海一家之天下;尽大禹贡赋之地莫不内输,惟上之所取,不可谓乏财。六尺之卒,荷戈胜甲,力穀五石之弩、弯二石之弓者数百万,惟上制而令之,不可谓乏兵。中外之官居职者数千员,官三班吏部常积者又数百,三岁一诏布衣,而应诏者万余人,试礼部者七八千,惟上之择,不可谓乏贤。民不见兵革于今几四十年矣,外振兵武,攘夷狄,内修法度,兴德化,惟上之所为,不可谓无暇。天子之慈圣仁俭,得一二明智之臣相与而谋之,天下积聚,可如文、景之富;制礼,作乐,可如成周之盛;奋发威烈,以耀名誉,可如汉武帝、唐太宗之显赫论道德,可兴尧、舜之治。然而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兵不足威于外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此甚可叹也是所谓居得致之位当可致之时又有能致之资然谁惮而久不为乎!
    (《欧阳修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以推本末而知所先后也/奔车朽索,可忽乎
    B.使下共上,勤而不困/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C.天子之慈圣仁俭/挟匕首备不测
    D.兵不足威于外敢骄于内/其隙也,则施施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本文对北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种种积弊作出非常透彻的分析,文章的结尾部分,更是勇敢地抨击了时弊,确实难能可贵。
    B.本篇题为“本论”,顾名思义,就是论述治理国家的根本。作者提出为治必须重“均财”“节兵”“守法”“任贤”“尊名”这五件当务之急的大事。其中,又特别强调“均财”和“节兵”。
    C.本篇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开头两段以三代之治做参照,三代之治是人们崇奉的理想,当朝则陷入严酷的现实,一古一今,一正一反,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D.文章善于从现象揭示事物本质。如在描述宋王朝现实状况时,先说“晏然”景象之下不安宁的边境形势,接着追问其背后的原因。这样由表及里,逐层剖析,既易于为人接受,又更加深刻有力。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此甚可叹也是所谓居得致之位当可致之时又有能致之资然谁惮而久不为乎!

    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三王之为治,岂有异于人哉?财必取于民,官必养于禄。
    ②兵强矣,而不知所以用之,则兵骄而生祸。所以节财、用兵者,莫先乎立制。
  •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