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伊尹【1】五就桀,或疑曰:“汤之仁闻且见矣,桀之不仁闻且见矣, 夫何去就之亟也?”柳子曰:“恶!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彼伊尹,圣人也。圣人出于天下, 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思曰:‘汤诚仁,其功迟;桀诚不仁,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于是就桀。桀果不可得,反而从汤。既而又思曰:‘尚可十一乎?使斯人蚤被其泽也。’又往就桀。桀不可而又从汤。以至于百一、千一、万一,卒不可,乃相汤。俾汤为尧、舜,而人为尧、舜之人。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仁至于汤矣,四去之;不仁至于桀矣,五就之。大人之欲速其功如此。不然, 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又奚以憧憧,圣人之足观乎?吾观圣人之急生人,莫若伊尹,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
(取材于唐•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赞》)注释:【1】伊尹: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曾五次投靠夏桀、五次投靠商汤,最终受用于汤。
人称之曰“伊、吕【1】”,以其道相近、心一而功同也。余以为伊、吕之功同,其道、其心则异。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在畎亩之中,不以其君无道而遂忘其君,不以其国将必亡而遂弃其国,五往就之,见其君,进其说,欲其君之克念其国之不亡,夏未泯祀,伊 尹之心也。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遂弃其国, 晏安坐于磻溪之中,忍其君不道,俟其国将亡者,吕望之心也。然伊尹卒不得见听,桀卒不能知善,夏卒不能复存,终归于汤,而放桀 灭夏。先就其君而君不从,不忍其民之涂炭,然后归汤,得君子去就之道矣。 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望之心曷尝及于此乎?君暴虐于上,民涂炭于下,国之祀日且坠矣,不一起往说其君,救其民,存其国祀,直以归于文王,佐武伐纣灭商。望之心 不如伊尹之心,望之道不若伊尹之道万分之一。纣有悔乱改过之心,以望为太公,黜其恶改而从于善,商之社未迁矣。惜乎望之不一往也。
(取材于宋•石介《伊吕论》)注释:【1】吕:指吕望,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朝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①⑤
B.②⑦
C.③⑥
D.④⑧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夫何去就之亟也:为什么在汤、桀之间多次往复呢
B.不夏商其心:他心中所想的不是夏也不是商
C.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汤和桀的区别,一个普通人都能明白
D.晏安坐于磻溪之中:岂能安心地坐在磻溪之中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柳宗元对伊尹“五就桀”的行为高度赞赏,却受到了众人的质疑。
B.石介肯定了伊尹与吕望同道同功的说法,但认为吕望不及伊尹。
C.两则短文都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解释伊尹行为的合理性。
D.两则短文都表达了对现实中没有像伊尹这样的人物的惋惜之情。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
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请分别简述他们这样评价的理由。
从下面的三则《论语》中任选一则,回答问题。
①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
②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③孔子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a.解释这则《论语》的句意。
b.结合这则《论语》和上面任意一则短文,谈谈你对“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