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 县连年亢,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军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拒之。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其后,逊上疏欲击备,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破其四十馀营。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断后,仅得入白帝城。
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逊曰:“未可。”诸将曰:“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 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加拜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江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陆逊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
B.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
C.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
D.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仕幕府,指在文武官署中担任一定官职,做军政大吏的佐助人员。
B.诣都,是到京城,到朝廷的意思,和它同义的词还有“诣阙”“谒阙”。“诣阙上书”指上书至中央司法机关申冤。
C.疏,分条陈述,亦指奏章;这里的“上疏”,即指呈上奏章。除此之外,疏,还另指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文字,如《十三经注疏》。
D.领,即加封、兼任,是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或官职较高的官员兼任同等级别的官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陆逊少年不幸,年轻有为。陆逊年少时失去父亲,跟随堂祖父陆康长大,二十一岁就到孙权的幕府中做官,历任东西曹令史。
B.陆逊一心为国,不计私仇。会稽太守淳于式上奏章揭发陆逊非法掠夺百姓,而后来陆逊却在孙权面前称赞他是好官。因为陆逊认为淳于式是为民着想,且互相诋毁的风气不可助长。
C.陆逊胸有谋略,坚持己见。刘备派吴班带人挑战。吴将都想要迎击刘备,陆逊认为必定有诈,没有出战,使刘备的计策失败。等时机成熟,才火烧了刘备四十余营,大获全胜。
D.陆逊用兵奇巧,调度有方。在与刘备的作战中,在对方军队疲惫,士气沮丧时才寻找战机出战;在孙桓被围求救时,陆逊听从诸将的建议也认为孙桓得人心,城牢粮足,不需要去救就能解围。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②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