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下面请大家阅读选文,完成题目。
    (甲) ①苏洵,字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见其书,奏于朝,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节选自《宋史•苏洵传》有删改)(乙)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丙) ①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丁) ①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
    (选自李桢《六国论》有删改)[注]①刘:杀戮。


    解释加点字。
    ①始祸焉 ______
    ②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 ______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C.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______
    A.遂除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传》)
    B.批大卻(《庖丁解牛》)
    C.暴霜露(苏洵《六国论》)
    D.为长者折枝(《齐桓晋文之事》)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例句:而天下之诸侯藉之蔽其西
    A.故莫如厚韩亲魏摈秦
    B.作《师说》贻之
    C.背盟败约,自相屠灭
    D.而为天下出身当秦兵

    可填入丁文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______
    A.其
    B.岂
    C.何
    D.然

    请将乙文和丙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②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从甲文看,苏洵,字 ______ ,是一个 ______ 的人。(用四字词语概括)

    苏洵和苏辙同写了《六国论》,请结合乙文和丙文进行比较,完成下列表格。

    分析丁文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李桢是如何论证“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这一观点的。

    有人说,清代李桢《六国论》的观点有其显著的局限性,请谈谈你的看法。
  •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