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按照国际标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
据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2018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8.47%,说明我国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强化科普工作,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最直接的手段。在此次疫情中,各类信息飞速传播时,许多科研工作者站了出来,大专家成了“网红”;各级政府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把最新的进展和医学知识带给了公众……
这些科普工作都起到了澄清谬误、平复恐慌、传递知识的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公众科学素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重视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公众科普的投入,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只有提高了公众的科学素养,塑造创新理念,才会对创新源头的研究给予更多重视,科技创新发展培育才会有更深厚的土壤。”
而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认为“科普应从青少年抓起,缺乏高质量的科普图书将影响到公众科学素养的培育。”他建议把扶持原创科普图书上升到“国家工程”高度,并引入“国家队”和“专业选手”编写。进一步开放、利用好如博物馆、天文台、气象站等适合儿童科普的资源,营造全社会重视儿童科普的氛围。教育部、科技部应推动完善少儿科普课堂教育体系,严格内容审查,推动科普阅读最优化。
强化科普工作,权威科普平台的作用不可忽视。公众面临一般性科普信息过载和权威性科普信息短缺的矛盾,主流科普传播能力亟须进一步提高,公众也需要一个权威的科普平台。
此外,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时代,科普工作者也应该大胆尝试新技术、新媒体,比如短视频、动漫、3D可视化等手段,提升科学趣味性,进而提升公众科学防护意识和能力。
(节选自2020年5月27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
从5月14日0时至6月1日24时,武汉市集中核酸检测9899828人,没有发现确诊病例,检出无症状感染者300名,检出率为0.303/万,追踪密切接触者1174名,其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无症状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均进行了医学隔离观察。此次集中核酸检测结果显示,目前,武汉市无症状感染者在全人群中占比极低,没有发现无症状感染者传染他人的情况。
武汉是如何做到10来天完成千万检测的?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王卫华介绍:
关于短时间如何完成集中检测的问题,大家知道,在此项工作开始之初,有人对武汉用10来天的时间完成千万人口的核酸检测存在疑问。在此,我想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做到的:
一是挖掘内部潜力。我们在原有23家检测机构的基础上,动员了全市的40家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参与此项工作,检测机构由23家增加到63家,大幅度地提升了核酸日检测能力
二是调集全国资源。为完成集中核酸检测工作,各检测机构通过调集人员、增添设备、加强培训,在集中核酸检测期间,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工作人员从419人增加到1451人,设备从215台套增加到701台套,人员倒班设备不停24小时满负荷运转,这也是我们检测能力提升的原因之一。
三是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科学的方法也是提升检测能力的关键。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多批次小样本实验,经省、市专家专题论证,一致认为:混样检测适合于武汉市集中核酸检测,混检单次不超过5个样本合并检测,这样在短时间内提升了检测效率。
通过以上3个措施,武汉市日检测能力从30万人次快速突破100万人次。武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亚波介绍,本次集中核酸检测费用由政府承担,总支出9亿元左右。“通过这次筛查,换来了全国人民的放心、武汉人民的安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必将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尽快步入正轨,这笔投入是完全值得的。”胡亚波说。
(央广网武汉6月3日消息)
根据材料一,对于疫情反映出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众人数比例不太高。
B.各类信息中夹杂谬误,会增加公众的恐慌。
C.主流的科普传媒能力不够,未充分发挥作用。
D.抗疫中新技术、新媒体没有得到有效地应用。
根据材料一,本次疫情对于提高公众科普素养的启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科研工作者要积极承担责任,提高科普能力。
B.国家各级部门要全方位重视和应用基础研究。
C.加大对公众科普的投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D.加强青年科普推广,完善和推动科普教育体系。
根据材料二,专家消除百姓对海量核酸检测能力的疑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从不同的侧面详细地介绍核酸检测的过程。
B.向公众介绍引用详实的数据,可信度较高。
C.检测方法经实验和专家论证,具有权威性。
D.结论显示武汉市具备强大的核酸检测能力。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推断核酸检测排查结果让人放心而不恐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