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常用来形容道德分歧中的难解局面。道德分歧难以解决的根源在于,双方都认为自身的道德直觉是可靠的,所做出的道德判断是正确的,进行的道德辩护所依赖的事实清楚、理由充分,因此,难以说服对方改变原有的立场。哲学家一直都十分关注道德分歧问题的研究,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受到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以情感主义、直觉主义为代表的非认知主义立场成为道德分歧问题研究的重要路径,它们的支持者主张取消道德语言、道德判断的认知意义,然而,这样的做法面临着滑向道德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风险。近年来,伴随着对非认知主义的批判,道德分歧问题研究发生了“认识论转向”,即从认识论角度把握道德分歧的本质并寻求解决道德分歧的路径。
长期以来,尽管人们大都希望避免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的桎梏,但是关于道德分歧究竟属于认知分歧还是态度分歧这一问题并无定论。根据非认知主义的立场,道德分歧反映了人们在价值偏好、品位和情感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与道德认知无关。他们并不认为存在客观的道德事实,也对人类的道德认知能力心怀疑虑,所以非认知主义者将道德分歧理解为不同价值主体之间的态度分歧。虽然这种对道德分歧的主观主义解释与归固符合很多普通人的直觉,但无法有效回应道德相对主义的威胁。
非认知主义对道德分歧的处理不能从根本上缩小道德分歧、扩大道德共识。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人们开始重新考察道德分歧所涉及的信念、态度与意向之间的关系,希望对道德分歧的认识论基础进行刻画,阐明信念在道德分歧中的作用,克服非认知主义面临的困难,找到解决道德分歧的理性路径。
事实上,非认知主义的鼻祖斯蒂文森指出,“任何态度上的分歧都根源于信念上的分歧”。因此,将道德分歧问题置于当代伦理学和认识论的双重研究视域之下,从道德实在论、道德语言和道德认知的角度对道德分歧的类型、特征、成因和解决机制进行认识论研究,既有利于全面理解道德分歧的本质,也有利于通过信念上达成一致进而实现态度的融合、缩小道德分歧。
非认知主义过分强调道德分歧中的情感和非理性因素,所以容易陷入相对主义的桎梏,而非认知主义向认知主义的转向则意味着人们更加注重道德分歧的认识论基础,试图在实在论的背景下考察道德分歧所涉及的信念、态度、意向等因素的内在联系。因为,尽管不同价值主体之间的道德分歧具体表现为道德判断和态度方面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都根源于道德认知方面的差异。同其他类型的分歧类似,道德分歧也以价值主体关于客体的信念与判断为基础。因此,理解道德分歧应当从信念层面的分歧入手,消除道德分歧也应当从达成道德认知的一致出发。
为了克服非认知主义的局限,人们通过考察道德分歧所涉及的信念、态度、意向诸因素,在道德实在论、语义学和道德认知的框架内刻画产生道德分歧的认识论基础,并考察道德分歧的类型与特征、对比道德分歧与其他类型认知分歧的异同,提出了刻画和评估道德分歧的认识论标准。当代认识论中分析一般意义上认知分歧的“固执己见论”“折中主义”“整体证据论”立场也被用作具体分析与道德分歧相关论证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此外,人们还从信念层面出发理解价值层面的分歧,进而对分歧中各方道德判断的合理性进行评估。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从认识论角度充分理解道德认知对于道德信念、道德判断所产生的影响,才可能真正理解道德分歧的本质,缩小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分歧,扩大全社会的道德共识。
(摘编自喻郭飞《知识论视野下的道德分歧与道德共识》)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______
A.以情感主义为代表的非认知主义容易导致生活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现象的发生。
B.根据非认知主义立场,道德分歧为不同价值主体之间的态度分歧,不存在客观的道德事实。
C.认知主义更加注重道德分歧的认识论基础,认为分歧的差异都根源于道德认知方面的差异。
D.在道德实在论和道德认知的框架内,提出道德分歧的认识论标准,有助于克服非认知主义的局限。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第一段从剖析道德分歧难以解决的根源入手,引出了对解决道德分歧问题的不同路径的探究。
B.文中引用斯蒂文森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为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道德分歧提供了理论支撑。
C.本文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了认识论是解决道德分歧的有效路径,全盘否定了非认知主义的作用。
D.文章开头提出问题、然后再经过多角度论证,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条理分明,思路清晰。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非认知主义对道德分歧的处理扩大了道德分歧,无法达成道德共识,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
B.非认知主义过分强调道德分歧中的情感和非理性因素,容易滑向道德主观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
C.非认知主义的支持者否认人类具有道德认知的能力,主张取消道德语言、道德判断的认知意义。
D.只有从认识论的角度考察道德分歧中的信念,态度等因素,才能真正消除分歧,扩大全社会的道德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