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道通为一(节选)
王蒙
中华文化很注重中庸之道。国家太大,治理需要依靠精英,这样的精英有一个特点,在孔子那里就是讲求“中庸”,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我称之为中庸理性主义,既不要过于峻急,也不要过于迟缓,应当恰到好处,掌握分寸,留有余地。《论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恰如其分。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他只是说“如浮云”,像浮云那样一晃而过,并没有说其他丑恶的词,这体现了孔子语言的分寸感。在孟子的时代,认为精英就当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庄子是从另外的角度说的,他强调有至人、有真人。
中华文化很早就提出“化”的观点,《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什么事情碰到钉子,无计可施了,这就是“穷”,穷就要变,变了才有出路,才可维持下来。到了庄子的时代,更喜欢用的字是“化”--与时俱化。“化”与“变”相比,有些悄悄发生变化的意思。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中华文化讲仁义道德、一和同、天下定于一、吾道一以贯之,似乎很呆板。其实中华文化一点儿都不呆板,比如中国人承认有多种多样的选择性。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我没有条件,我就把自己管好了,如果我有条件了,我就为天下百姓与君王效劳。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充分理解战争的人,永远不会让自己变成殉葬者。孟子评价孔子,说他是“圣之时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千变万化,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孔子如果不随时调整自己,把握分寸的话,他早就灭亡了。
在中国,不同的思想理论可以想办法走通。老庄主张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无胜有。老子甚至主张,柔弱是生命的特色,坚强是死亡的特色。当然,这个说法我们是存疑的。但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僵硬的文化。20世纪后半期,当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入改革的时候,西方的一些政要,比如撒切尔夫人、基辛格等人都对某些国家的改革不看好,而上述这些人却说,改革唯一可能成功的是中国,原因之一是中国有独特的文化,该坚持的继续坚持,该改革的就改革,化之于无形。全世界能够迈开这么大步子进行改革开放而又保持稳定局面的,只有中国。我们当然不能无原则地自我吹捧,但中华文化适应调整、变化的能力,统筹兼顾、面面俱到的能力,世界上罕有其匹,这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特点。
如今,我们更可以在中华文化传统和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当下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时势,推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我们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建设我们美好的生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选自2018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要治理好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就必须依靠具有“中庸”这种人格的精英。
B.作者认为,“中庸”就是不要过于峻急,也不要过于迟缓,做到恰到好处,掌握分寸,留有余地。
C.中国文化讲仁义道德、一和同、天下定于一、吾道一以贯之,虽然很呆板,其实是体现了“变”的。
D.撒切尔夫人、基辛格等人认为20世纪后半期纷纷进入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唯一可能成功的是中国。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本文论述了中国文化十分注重中庸之道与穷通变化,并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来加以证明,说明这种文化具有世界上罕有其匹的巨大优势。
B.文章引用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话,证明孔子在“义”和“利”上,是把“义”放在首位的。
C.作者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了老庄的主张,从而说明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僵硬的文化。
D.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通”,根据论证的需要,文章采取了引证法,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在中国古代,要治理这样一个泱泱大国,需要依靠讲求“中庸”的君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和达到“至人”“真人”境界的人。
B.孟子认为,孔子生活在千变万化、民不聊生、国无宁日的春秋时代,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他能够随时调整自己,注意把握分寸。
C.中国有着包容的文化传统,各种不同的思想理论可以相互走通,外国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可以为我所用。
D.只要做到该坚持的继续坚持,该改革的就改革,化之于无形,我们就一定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