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等,其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决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道”表现为内涵;“技”表现为姿容,“道”表现为意态;“技”表现为工巧,“道”表现为神妙……比如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的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的则入“道”……
    究竟如何才能超越“技”的层面,更上一层楼而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蔡元培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我国,自古以来,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水乳交融、相互渗透。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
    “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生活,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真真切切地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体悟社会中的美与丑、清与浊、正与邪、真与伪,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在当今这样一个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只有善于不断从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才能在创作时文思泉涌、得心应手,“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将风云之色”,才能拥有一种“天马行空的大精神”,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摘编自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创作者重“道”还是重“技”往往决定了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文艺创作境界的高下。
    B.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水乳交融,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君子人格。
    C.艺术的形式和内涵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所以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
    D.想要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必须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在分析文艺“技”与“道”的区别的基础上,提出了由“技”而“道”的途径。
    B.文章举出画“深山藏古寺”的“技”与“道”的例子,旨在强调“道”比“技”更重要。
    C.文章引用蔡元培的话强调了美育与情感的关系,指出人能通过美育获得全面发展。
    D.文章认为要从社会生活和优秀文化遗产这两个方面中去体察、感悟艺术创作的“道”。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创作者只要拥有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就能达到“道”的境界。
    B.美育是培养人的情感的教育,也是文艺创作超越“技”抵达“道”的化境的唯一路径。
    C.新时代要求文艺作品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文艺工作者要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D.“技”和“道”对文艺创作都很重要,重视“道”的体悟会比重视“技”的训练成就更大。
  •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