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如水稻
陈甲元
①和一季水稻的收割一样,父亲走了再不回来。父亲躺在他亲手打造的木门上,木门上垫着稻草,柔软、温暖。这是老家的习俗,像喜欢睡暖和芳香的稻草床一样。这令我慰藉,也令我不止一次开始审视水稻,这样一种伴随我们终生的植物,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②农村的伢子,有几个没亲手侍弄过水稻呢?懵懵懂懂,清明下种,三起三落,浸种催芽。本县种子公司制种的威优46,是父亲最信任的品种。用父亲的话说,稳产,饭好吃;老朋友稳当,靠得住。春夜魅人,经常要更换的25瓦的葫芦形白炽灯泡被一根花线连着,吊在青黑瓦屋厨房的横梁上,灯泡泛着黄光,照亮厨房门前泥浆色的大木桶。父亲晾晒两天的稻种拆了包,用强氧精消了毒,加温水泡着,长着厚茧的老手不时捞起轻浮的秕谷,手掌摊开着对看热闹的我们说:“看这就是秕谷,没用的家伙!”
③我一直怀疑父亲和水稻处久了,身上也秉承了稻子身上的一些东西。比如每年的稼穑,春种秋收,他都安排得像稻粒一样饱满;穗期,他扛一把头,为稻子的抽穗扬花保驾护航;冬天,天气寒冷,间或会有小雪,打湿院落的矮墙和柴火,通红的炭火旁,父亲使劲搓着稻草绳,身后的墙壁挂着他前些年亲手搓成的草鞋、草绳、草帽。只是稻草的手工成品经过岁月的淘洗,已有了沉郁的褐色……父亲躺在稻草上多年后,我不经意间想起,对父亲,对父亲亲手摩挲了一辈子的植株,就怀有难以名状的心绪。
④于是,我习惯了回去。想父亲,想从前的时候,我就一次次往回走。回老家看山岭,看老屋,看稻田,看稻子。
⑤老家本身是稻区。不是山岭房屋环绕青黄相间的稻田,就是或青绿或金黄的稻田环抱着山岭房屋。很多时候,田畴无言,却又千言万语、欲说还休,这种亘古千年、内蕴深沉的姿态,是天底下最朴实和厚重的无华。站在旷野的田畴深处,我总能感觉到自己的卑微和轻小。那么多的农人,祖先的祖先赤脚走在田埂上的远远近近的身影,没有隔膜般素朴和亲切。
⑥而躬耕田垄一辈子的父亲,对稻田更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他不但靠田垄四季常新的稻子,养活了一家人;而且,祖母说过,我家六兄妹,有两个的出生就和田垄和水稻紧密相连。
⑦一个是二哥。正是插秧季节,正是插秧竣工那天的黄昏时刻,家门口的田垄里刚刚插下青绿秧苗,母亲挺着大肚子兴致勃勃地在青黑瓦屋的灶房间忙碌,突然间下身一热,连忙呼唤炉膛前烧火的小脚祖母。添丁之喜,大好兆头。脚上还沾着新泥的父亲,紧张局促地抱着哇哇叫的二哥,只知道咧着大嘴对着帮忙插秧的亲友们傻笑。
⑧还有小妹。小妹来到这个世界时是中午时分,稻子收割的季节,田野一片金黄。人力打谷机在父亲脚下嗡嗡地晌,父亲和大哥两人轮流给稻谷脱粒。二姐一路小跑来到田埂对父亲说:“妈妈让我告诉你,她生了。”父亲手里捂着要脱粒的稻穗,大声说:“知道了,告诉你妈妈,我们打满这一担谷就回家吃中饭……”前面有了五个崽女,父亲对又一个新生命的来临已然淡定,四十不惑,小妹来临的时候,父亲的思想是不是已渐趋成熟?他看生命是不是也像看他手中的稻子一样,一茬一茬,心里有了新的内容?
⑨应该是有了一茬一茬新内容的。父亲耕作了一辈子水稻,睡了一辈子稻草床,在稻草的拥绕下离去以后,我也开始从事一项和水稻相关的职业,更近距离地走近和了解水稻,也更深刻地了解父亲。天生万物,相辅相成,从一万余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湖南道县的玉蟾岩发现和种植水稻后,人类的文明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千百年来,人们不停地观察、改良、提炼,期望这喂养我们躯体和灵魂的作物在灌满海水的盐碱地也能赐予我们食粮。
⑩催芽,播种育秧,除草,施肥,收割;萌芽,分集抽穗扬花,结实。一次生育,一段旅程。临了,稻桩化成基肥,哺育又一季新的生命。这样的轮回,和父亲这样的农人个体的生命又有多少差别?每年水稻成熟季,那如黄缎子一样铺陈在华夏四野、铺天盖地的水稻厚毯,又何尝不是为生命打底的最好成色?
⑪又一年冬天,又一年稻子收割后的空旷来临。记得当年稻草垛,转眼又是白头翁。我身在城市的高楼以当年在田野依偎草垛的姿势躺倒想:原来和父亲一样,像水稻一样活着,到最后,都活成了大地不悔的精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父亲种了一辈子水稻,睡了一辈子稻草床,最后又在稻草的拥绕下离去,这令作者慰藉,也让作者审视水稻对庄稼人的意义。
B.父亲将秕谷从稻种中挑出来给我们看,是为了教育我们做人不能像秕谷一样,无益于人,而应像稻子一样,有益于世。
C.朴实无华的稻区孕育着生活在这里的祖祖辈辈,作者面对旷野的田畴,不仅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也联想到祖辈在田埂的身影,感到素朴和亲切。
D.作者在第⑩段中先后列出了种植水稻的过程和水稻的生命历程,既表现出作为“农村的伢子”对水稻的了解,也表达出对生命轮回的感慨。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第②段“经常要更换的25瓦的葫芦形白炽灯泡”“青黑瓦屋”“泥浆色的大木桶”等环境描写,重在表现农村家庭的贫困。
B.第④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上文对父亲的回忆,也开启了下段对老家的山岭、老屋、稻田等的描写。
C.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第⑦段“脚上还沾着新泥”“紧张局促”“咧着大嘴”“傻笑”等生动地表现了父亲的喜悦之情。
D.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审视父亲与水稻的亲密关系,表达了对人生的认识,结尾深化了文章主旨。
文章记叙二哥、小妹的出生,有何用意?
请根据文章,分析标题“生如水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