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7年5月10日14时52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城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在南海神狐海域的第一口试采井点火成功,从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中开采出天然气。截至2017年6月10日,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满月”,连续产气达31天,总产气量达到21万立,方米,平均日产6800立方米,产气过程平稳,井底状况良好,获得各项测试数据264万组,为开展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这实现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历史性突破。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二:
可燃冰,是由甲烷和水分子组成的一种冰状的固体物质,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因其外观多呈白色或浅灰色晶体,外貌似冰雪,可直接点燃,故被称为“可燃冰”。它是一种燃烧力强、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卢海龙说,每立方米的可燃冰天然气产生的能量是等量常规天然气的1.43倍,明显高于煤炭、石油,燃烧污染却比煤、石油小,更加清洁环保。可燃冰资源储量丰富,大多分布在大洋海域,甲烷含量是天然气资源量的60倍,据估算,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我国可燃冰资源储存量相当于1000 亿吨石油,其中有800亿吨在南海。粗略估算,可燃冰可供我国使用一百年以上。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超过60%,可燃冰对我国能源安全及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人民政协网”) 材料三:
鉴于可燃冰的前景广阔,多个国家都在开展可燃冰研究,但目前开发可燃冰仍面临多个难题。首先,因绝大多数可燃冰埋藏于海底,所以可燃冰开采难度巨大。目前,日本、加拿大等国都在加紧试开采这种未来能源的步伐,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或达到连续产气的预设目标。其次,可燃冰开采的过程风险较大。据估算,全球海底可燃冰的甲烷总量大约是地球大气中甲烷总量的3000倍,如果开采时不慎导致甲烷气体大量泄露,将可能引发强烈的温室效应。如何安全经济地开采可燃冰,并且从中分离出甲烷气体,目前依然是各国研究和利用可燃冰的核心难题。此外,可燃冰开采面临高昂成本的问题。长江证券报告分析,当前中国南海可燃冰开采费用达20美元/立方米,折合成天然气达6元/立方米,而常规天然气开采所需费用不到1元/立方米,前者约是后者的6倍。
(摘编自《可燃冰开发面临三重难题》) 材料四:
可燃冰开采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一个国家往往限于某种条件而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国际合作,整合资源,携手并进。事实证明,国际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快了人类开发可燃冰的进程。
德国虽然是没有深海的内陆国家,但对水合物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尤其重视国际合作。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德国曾利用“太阳号”调查船与其他国家就调查西南太平洋等海域事宜进行合作,在苏拉威西海发现了与水合物有关的地震标志。1998年,德国又与俄罗斯合作,开展鄂霍茨克海水合物调查。
可燃冰在很多国家都得到了重视,各国都希望可燃冰能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并成为新的替代能源。但可燃冰的开采是否会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如果大量开采可燃冰,人为破坏这种自然调节的平衡,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很多国家都双管齐下,一方面大力进行可燃冰的勘探和开采活动,一方面加紧研究这种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摘编自网络)
下列对“可燃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可燃冰名为冰,实际上只是外貌似冰雪,它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
B.可燃冰存在于大洋海域,且埋藏在深海,开采难度巨大。
C.可燃冰的开采过程是有风险的,也需要昂贵的开采成本。
D.可燃冰本身无污染,但贸然开采可能会引发温室效应。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我国南海神狐海域第一口试采井对可燃冰的试采成功,标志着我国已拥有了成熟的可燃冰开采技术。
B.我国南海有丰富的可燃冰资源,如果能将其开采并投入使用,将大大降低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
C.现在多国在对可燃冰开采技术进行研究探索,也在研究进行可燃冰开采时可能产生的环境危害。
D.共同开采可燃冰的国际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这说明了在能源探索领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德国作为一个没有深海的内陆国家,可燃冰资源很少,为什么要致力于可燃冰研究的国际合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