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名作。
    《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描写一个清白无辜的年轻妇女--窦娥,在流氓、贪官的重重迫害下,蒙冤至死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元代封建统治的黑暗现实。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第三折是唱功戏,关汉卿选用的音乐“宫调”是“正宫”。虽然当时演奏的曲谱已经失传,但是,从古代有关的音乐书籍中可以推论到,“正宫”乐调的声调和感情,一般是用来表达惆怅和悲壮的。这就从戏曲音乐的角度为第三折打下了悲剧的基础,而这又是第二折“南吕”宫调伤悲感愤声情的继续。因此,第三折是在鼓、锣、拍板、笛等乐器制造的悲剧气氛中开场的。监斩官随即上场,三言两语就把行刑付斩前阴森恐怖的特定环境勾勒出来,鼓三通,锣三下,震撼人心的悲剧气氛造足了,带枷的窦娥才被推出场。这时候,观众急于要知道的是窦娥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窦娥也必定要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顺应了中国戏曲的特点,以唱段刻画人物内心,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窦娥以“正宫”为宫调的第三折的套曲唱段。开口呼唱出的[端正好]起势就很不凡。用“没来由”三个字领起全曲,既概括了第一、二折的故事情节,又为下面字字悲愤、滴滴血泪的唱词作了铺垫。……当唱到“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时,对封建社会无比憎恨的思想力量爆发出来。
    思想力量的表达借助于艺术形式的完美。[正宫•端正好]这个曲调的字可以不拘泥于原谱而有所增减,而句却不能增减,只能是五句。从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上我们可以发现,诗词曲讲究偶句对称,也就是句子成双。但是,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我们却经常碰到单句,关汉卿的这一曲[正宫•端正好]正好是只有五句。这是词曲才独有的现象,虽然古曲谱大多数已经失传,不过,从古代有关的戏曲理论书籍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这种现象是由于音乐与感情高度交融而产生的。或者是拖腔行吟代替了一句,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平声字押韵时,因为平声韵脚可以拉长,不变音,便于行腔拉音,造成余音不绝的气势。或者是因为感情的蕴藉难以言传,而以音乐代替,这种音乐替代与造成跌宕效果的戏曲过门音乐不同,它必然是上句思想感情的发展,是后面感情爆发的酝酿,也是以歌代言的替代。前一种现象在元曲中比比皆是,后一种现象在今天的戏曲中还能见到,这一曲[端正好]和下一曲[滚绣球]就是前一种现象的例子。[正宫•端正好]的谱式规定了,每句的定格字数是三、三、七、七、五字,但在每句中可以加衬字。这样,句式就会有变化。像这一曲[端正好],前两句加上衬词后,变成了三三的六字句式,节奏就变成了“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这种句式的节奏短促、激烈。又由于《窦娥冤》第三折的用韵,选用了元杂剧使用的《中原音韵》中的先天韵,这个韵相当于现代诗歌十三韵辙的言前辙。韵母是鼻韵母,发音时声带颤动,所以,开口唱的这两句,首先把人带入到一个冤屈、悲怆而又无可奈何的凄凉境地中,使观众对无辜的窦娥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心,紧接着转入第三句“叫声屈”--“动地惊天”。这种句式的节奏较前两句三三句式的六字节奏缓慢,更由于在平声韵“天”字处拖腔行吟,裂石惊天的唱腔不仅催人泪下,也把窦娥愤怒怨恨的心情倾泻无遗,在音乐的拖腔行吟中促使观众产生联想。


    《窦娥冤》第三折一开场的环境描写,作者认为“震撼人心的悲剧气氛造足了”,是什么造足了这种气氛?

    第三段说“这就顺应了中国戏曲的特点”,中国戏曲的特点是什么?

    第四段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这种现象是由于音乐与感情高度交融而产生的”一句中“这种现象”指什么?

    第四段中说的“开口唱的这两句,首先把人带入到一个冤屈、悲怆而又无可奈何的凄凉境地中”的原因是什么?
  •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