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较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文明国家,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有许多民族,他们共同创造了绚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的文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了一系列演变发展的阶段,即使十分熟悉现代汉字的人,没有特殊训练也不能通读古文字。在许多人心目中,古文字是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实际上古文字有其本身的规律。研读这种规律,释读古文字,借以揭示古代历史文化奥秘的学问,就是古文字学的重要任务。
    从古文字到今天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应该上溯到文字的萌芽,我们一般以秦代统一文字作为下限,也就是说古文字学研究的是秦统一文字以前的文字,即先秦文字。不过,在最近一些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好多秦代到汉初的文字材料,发现其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先秦文字的一些特点,适合用古文字学的方法去整理研究。这样看来,也许我们可以把古文字学的范围放宽,把汉武帝以前的文字包括在内。
    今天的古文字学与考古学、古代史、语言学、文献学都有密切联系,是一门成熟的,有自己的范围和方法的独立学科。古文字学是成熟的学科,本身已具有几个可以独立的分支。大体说来,古文字学有以下四个分支,每一分支都可称为专门之学。不难看出这四个分支是各以古文字发展的一定阶段为基础的。
    夏代以及更早时期的文字,目前仍然是有待探讨的课题,可称之为中国文字起源问题。由于可资探究的材料较少,这方面的研究尚未成为一种分支学科,有待于未来的考古发现。
    商代的文字材料较多,有青铜器、陶器和一些玉石器上的文字,但最主要的是占卜用的甲骨上面的卜辞,即所谓甲骨文。甲骨文基本上都是安阳殷墟出土的,时代属于商王盘庚迁殷后的商代后期。甲骨文的研究构成古文字学的分支之一,通称为甲骨学。青铜器的研究,是古文字学的另一分支。商代的青铜器已有铭文,不过商代的铭文一般较简短,到西周才发现可与《尚书》比美的鸿篇巨制。而且,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古文字材料主要都是青铜器的铭文,此外只有数量很少的甲骨文、陶文和石刻,所以研究这一时期文字,基本上要依靠青铜器的研究。
    战国时代的情况便有所不同。这个时期的古文字材料,除青铜器铭文外,陶文、玺印、泉币等都相当丰富。不仅材料种类繁多,文字的分歧变化也比较复杂,需要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来专门考察。由于这样的原因,从20世纪50年代起出现了古文字学的又一分支,即战国文字研究。
    古文字学的第四个分支是简牍、帛书的研究。简帛在近些年有大量发现,其时代早的属于战国时期,多数则属于秦汉至晋代。简帛尤其独特的性质,在国内外都已作为专门的学问来研究。当然,根据我们对古文字学涉及年代下限的规定,汉武帝以下的简牍已超出古文字学的范围了。
    文字包括形、音、义三方面。古文字学的研究总是从辨明文字的形体着手的,因此有些学者主张古文字学应以字形的研究为主,甚至只限于字形的研究。其实,文字的形、音、义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只研究形而不兼顾音、义,会为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局限性。
    (摘编自《文字考古和继承传统文化意义的理解》)材料二:
    古文字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比如,古文字资料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需要依靠现代考古学;古文字的辨识和解读需要立足于对先秦语言文字发展历史和规律的整体认识,也就是古汉语知识和文字学基础;古文字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涉及古代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古文字资料与传世文献的结合,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和前景。
    古文字学作为交叉学科的鲜明特点,自然也决定了古文字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古文字学家唐兰曾说:“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当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谈道:学习古文字的方法时,特别强调“如果想学好古文字,必须掌握古文字学之外的很多知识。”这些意见既是他们自身的经验之谈,也说明了古文字学习所具有的学科特点。与一般学科相比,古文字学人才成长周期更长,培养难度也更大。正因如此,目前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虽然成就突出、涌现出多位学术大师和一批学术骨干,但是总体上看研究力量不足、后备人才匮乏依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古文字研究和队伍现状还不能很好适应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战略需要。
    针对当前古文字学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需要突破常规,改革现有招生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符合古文字学科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次将古文字学列入“强基计划”,选择若干所具备条件的高校,从本科生培养抓起,建立本科、硕士、博士衔接的培养模式,是对古文字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创新。在招生上,通过改革招生录取方式,选拔一批真正对古文字学有志向、有兴趣、有能力的青年学生。在培养上,通过科学设计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实行分阶段动态选拔培养等措施,加快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有志于奉献古文字学研究的后备优秀人才。
    相信“强基计划”的实施将为加强我国古文字研究力量、积聚后备人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独特和重要作用。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链接】
    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2020年起取消高校自主招生,在部分高校推行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选择若干所具备条件的高校,从本科生培养抓起,建立本科、硕士、博士衔接的培养模式,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古文字学有四个分支,其中第四个分支主要研究战国时期、秦汉至晋代的简牍和帛书。
    B.古文字常人很难读得懂,只有形、音、义兼顾起来,这样才有利于掌握古文字的规律。
    C.传统古文字学研究力量不足、后备人才匮乏,所以“强基计划”把它列入招生范围。
    D.古文字学与很多相关学科联系密切,有自己的范围和方法;它还具有四个独立的分支。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强基计划”将古文字学专业列入招生和培养范围,是在培养古文字学高层次人才方面迈出的坚实一步。
    B.古文字学被教育部列为重点基础学科,这对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国家软实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C.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推行“强基计划”,实行本、硕、博衔接培养,就是为了防止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流失。
    D.“强基计划”取代自主招生,是教育部在招生改革领域聚焦于国家战略需求的一次重大的创新性改革。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一谈国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加强古文字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