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 亲
一位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小鞋,心中的思念便油然而生,我不敢相信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思念更使人眉开眼笑的了,尤其这是准备礼拜天、节日里,受洗礼时穿的鞋,连鞋底都绣着花,孩子还没有穿着走过一步路,那就更不用说了。这鞋是那样的优雅喜人,小巧玲珑,根本不能穿着走路,母亲看见它就像看见了自己的孩子。她朝它微笑,吻她,和它说话。她寻思现实中能否真有一只脚这么小,并且孩子即使不在跟前,只要有了漂亮的鞋子,她眼前就会重新出现一个柔弱的小人儿。她认为见到了她,也确实见到了她,见到她的整个身子,欢快,活泼,还有她纤细精巧的手,圆圆的头,纯洁的嘴唇,眼白发蓝的明亮的眼睛。如果是在冬天,这小人儿就在那里,在地毯上爬,吃力地攀上一只凳子,但母亲提心吊胆,怕她靠近火边。若在夏天,她爬到院子里、花园里,拔石板缝里的草,天真地看着大狗、大马,一点儿也不害怕,还跟贝壳、花儿玩耍,把沙撒到花坛里,还把泥巴扔在小路上,避免不了挨园丁一顿责备。她周围的一切也像她一样在欢笑,在闪光,在玩耍,连风儿和阳光也是在她颈后的细发环中间尽情嬉戏。这鞋把这一切都呈现在母亲面前,将她的心融化了,犹如蜡烛融化了火。
但是,孩子丢失,那聚集在小鞋周围的万般欢乐、迷人、深情的形象,顷刻变成千百种可怕的东西,漂亮的绣花鞋便成了一种刑具,永远无休无止地绞碎母亲的心。颤动着的仍然是同样的心弦,最深沉、最敏感的心弦,不过已经不是天使在轻轻抚弄,而是魔鬼在狠劲弹拨。
五月的一天早上,太阳在深蓝色天空冉冉升起,隐修女听到河滩广场传来了吱吱的车轮声、萧萧的马嘶声和丁丁当当的铁器声。她迷迷糊糊被吵醒了,把头发捋在耳边去不听,随后又跪到地下凝视着她就这样膜拜了十五年之久的没有生命的小东西。
那天早上,她的痛苦好像比以前更强烈了,从外面就听得见她单调而高亢的悲叹,实在是令人心碎。她说:“我跪着求您十五年了,膝盖磨破了,上帝呀,难道这还不够吗?把她还给我吧,哪怕只是一天、一个钟头、一分钟。就一分钟,主啊!”
不幸的女人扑向了这只鞋,多少年来使她绝望、使她慰藉的鞋,她的五脏六腑像第一天那样在抽噎声中撕碎了。因为对一个丢了孩子的母亲来说,那总是第一天,这种痛苦是不会过时。丧服虽然旧了,褪色了,然心里依然漆黑一团。
此时,从小屋前传来孩子们阵阵欢声笑语。每次看见孩子们或者听到他们的声音,可怜的母亲总是急急忙忙跑到这坟墓最幽暗的角落里,好像恨不得把耳朵钻进石头里,以避免听到这些声音。这一次正好相反,她好像猛然惊醒,一下子站了起来,聚精会神地听着,有一个小男孩仿佛说了这样一句。“今天要绞死埃及女。”
我们曾经见到过蜘蛛在蛛网颤动中突然一跳扑向苍蝇,隐修女就这样一跳,就跑向窗洞口,看官知道,那窗口朝着河滩广场。的确有一架梯子倚立在终年竖立的绞刑架旁,执行绞刑的刽子手正在调整因为风吹雨打而生绣的铁链。四周站着一大群人。
那群欢笑的孩子已走远了。麻衣女用目光搜寻她能问讯的过路人。她发现就在她住处旁有一个神甫像在念公用祈祷书,可是他对铁网栅栏的祈祷书远不如对绞刑架那样关心,他不时朝绞刑架投去了阴暗、可怕的一瞥。她认出那是副主教大人——一个圣洁的人。
“我的神甫,”她问,“那边要绞死谁呀?”
教士看了看她,没有回答;她又问了一遍。他才说:“我不知道。”
“刚才有些孩子说,是一个埃及女人。”隐修女又说道。
“我想,是吧。”教士。
此时,花喜儿帕盖特发出险恶地狂笑。
“嬷嬷,”副主教说,“这么说,您一定痛恨埃及女人啦?”
“我岂能不恨她们?”隐修女大声嚷道,“她们都是半狗半人的吸血鬼,偷孩子的贼婆!她们吞吃了我的小女儿,我的孩子,我的独生女儿呀!我的心也没有了,她们把我的心给吃光了!”
她的样子可怕极了。教士冷冰冰地看着她。
“其中有一个我非常恨,我诅咒过。”她又说,“这是个年轻女人,如果她的母亲没有把我的女儿吃掉的话,她的年龄正同我的女儿相仿。这个小毒蛇每次经过我房前,我的血就在翻涌!”
“得啦!嬷嬷,这下您开心啦,”教士冷漠得像一座墓地的雕像,说道。“你马上看到绞死的就是那个女人。”
他的脑袋耷拉到胸前,慢慢地走掉了。
隐修女快活地扭动着双臂,叫道:“我早就向她说过,她会上绞刑架的!谢谢您,神甫!”
她披头散发,目光像火,肩膀撞着墙,在窗洞栅栏前大步走起来,就像一只笼子里饿了好久,感到用餐时刻快到的母狼那样。
(郑克鲁译,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纤细精巧的手,圆圆的头,纯洁的嘴唇,眼白发蓝的明亮的眼睛”,这是女儿给隐修女最初也是最终的印象,寄寓着母亲对女儿的深爱与挥之不去的痛苦。
B.“哪怕只是一天、一个钟头、一分钟”表现出隐修女希望见到女儿,她似乎不敢奢望相见时间之长,因为她下意识里女儿已进入了天堂,不可能再与其相见。
C.隐修女不经意听到“今天要绞死埃及女”就表现异常,像蜘蛛扑向猎物一样凶猛,这既表现出她对埃及女的成见,也让作品的故事由此发生一个巧妙的转场。
D.作品中写到的这个所谓“埃及女”年龄和隐修女的女儿年龄相仿,而且每次见到她都会血液翻涌,这暗示她们有某种渊源,这也体现作品结构编织很精巧。
“小鞋”在选文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读过《巴黎圣母院》,你应该知道文中“埃及女”实际上就是隐修女的女儿。这样写隐修女希望绞死她,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