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儒家的天下观不是人对世界本然样态的无条件接受,而是来自自然向人文的生成。《周易•贲卦》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天文”与“人文”的分野,也是先秦道家、阴阳家与儒家天下观的差异所在。《礼记•礼运》讲:“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正是讲儒家的天下建基于人道并对其进行人文(审美)再造的特性。
           所谓儒家的天下体系,是以人文之美彰显价值的体系。按照其圣王谱系,黄帝、尧、舜之后的接续者是周公,他一方面通过制礼作乐使中国远古人文命脉制度化,另一方面则开启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礼乐传统。至此,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命题,则被具体化为以礼乐重塑一个美好世界的问题。
           在现代学术话语中,礼乐是一个与文明、文化、政治制度产生广泛关联的概念,但在根本意义上,它却是一个美学问题。礼,在个体层面涉及人行为的雅化,在社会层面涉及群体行为的仪式化,在礼器层面涉及器具审美,均具有美和艺术的意义;乐则是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形式,其审美属性自不待言。以此为背景,自西周以降,传统中国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定位贯穿了以美为核心的精神。据此理解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人文之美作为礼乐的同义语,明显成为文野、夷夏之别的最重要标志,所谓“用夏变夷”则无非是将儒家崇尚的礼乐之美从中央之地向四方不断推展。
           由于有预在的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作为先导,儒家所讲的天下,不是它“原本是什么”,而是“应该是什么”;不是自然世界,而是人文世界。相关的人文实践,则首先是以中邦、四海、九夷、八蛮规划为天下勾勒轮廓,然后是圣王“治天下”“教天下”以及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种种努力。按照儒家的规划,这种努力主要分为四种,即礼、乐、刑、政。但是在礼乐刑政之间,礼和乐具有优先性。中国社会自西周始,就建立了体系化的礼乐教育制度,一种基于礼乐人文教化的天下格局也就自然形成。到战国时代的思孟学派,将礼乐内化,从心性的深度重建人与天下的关联。如《礼记•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样,个体心性的诚敬,就成为士人最终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孔子之后,儒家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这种被人道限定的礼乐补天道,从而赋予了它更完备的形式。它在内在心性与外在天地之间拉开了一个张力空间,使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一个上通下达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内,它一方面化自然为人工,化禽兽为人类,化蛮夷为华夏,化野蛮为文明,体现了可贵的实践品格;另一方面,它强调“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就此而言,儒家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注入了有为精神和理想主义格调,使相关的人文和审美之思超越了认知,成为一种为人而在的价值。

    (摘编自刘成纪《论中国美学的天下体系》,有删改)

    材料二:
           “天下”观是中国人的卓越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天下”,包括了古人所知的人类整体,代表着已知的全部文明世界,即“天下一体”。如《尚书•立政篇》所谓“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小雅•北山》宣称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就典型地说明了中国文化对“天下”的这种认识。早期的世界各民族普遍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看作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但是由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发展为“普天之下”的理念,并由此产生独特的政治文化理念,如“大一统”意识等,则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
           商朝时期,“天下”已经是一个相当完备的概念。商人将天下分为“四方”和“中央”两个部分,形成中国人“天下”观的基本要素。秦汉之后,夏、商、周三代松散的天下“共主”局面,为大一统的政治体制所取代,“天下”观逐渐贯彻到政治理念中。经过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中国传统的“天下”观理念及其所形成的政治统治秩序日臻完善。这其中,儒家“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等观念,道家“抱一为天下式”等主张,法家“为天下治天下”等观点,墨家“一同天下之义”等思想,莫不以治天下为对象来构建学说,为实现天下“太平”“大同”提供着思想支持。
           中国人称理想的世界是天下“为公”与“大同”。在古人眼里,“天下”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很早就确立“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观念。如《吕氏春秋》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天下为公”的认知,成为中华文化天下观的重要基石。《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描绘了人类理想生活与秩序图景。无论是“天下为公”,还是“世界大同”,都反映了中国人历来主张“天下一家”的深厚情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已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古代的大同理想,在当今的最新表达就是“中国梦”“世界梦”;古代的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天下一家,在当今的最新表达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共圆世界梦。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结晶。

    (摘编自王杰《中国文化中的天下观》,有删改)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在进行圣王“治天下”“教天下”以及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种种人文实践活动时,礼乐具有优先性,其中贯穿了以美为核心的精神。
    B.思孟学派突破了前人礼乐人文教化的格局,从人与天下的关联这一崭新的角度把个体心性的诚敬作为士,人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
    C.不同于早期世界其他民族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看作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形成了独有的“大一统”等独特的政治文化理念。
    D.“天下”的概念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夏、商、周天下“共主”的局面取代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后,“天下”观逐渐贯彻到政治理念中。
    ​​​​​​​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天下观建立于人道并对其进行人文再造,儒家的天下体系是以人文之美彰显价值的体系,其“天下”不再是个地理世界,而是个人文世界。
    B.儒家的人文实践主要规划为礼、乐、刑、政四种,推崇圣王“治教天下”以及士人“以天下为己任”,往往以传统的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作为先导。
    C.中华文化建构出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天下”观,缘于中华文化莫不以治天下为对象来构建学说,为实现天下“太平”“大同”提供着思想支持。
    D.正是心怀“天下一家”的情怀,中国人民有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也才有了今天的“中国梦”“世界梦”。

    材料一中说“传统中国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定位贯穿了以美为核心的精神”。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其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左传•定公十年》孔颖达释“华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B.《礼记•少仪》云: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翔翔;祭祀之美,齐齐皇皇;车马之美,匪匪翼翼;鸾和之美,肃肃雍雍。
    C.《礼记•乐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D.《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

    概括材料一中的主要观点,并梳理其论证思路。
                                                                               
                                                                               


    在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两则材料所阐述的“中国的天下观”有什么积极意义?
                                                                           
                                                                           

  •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