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较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仓顿之初作书,益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叙》中的这段文字说明:汉字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文”的阶段和“字”的阶段。“文”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其形成的多是独体字;“字”的造字方法是相益,即组合,其形成的是合体字。这表明汉字构形在独体字发展到一定数量后便不再走独体发展的道路,而是以现有的独体字形为构件,采用相互组合的方式产生新字。造字方式的这种改变本质上体现的是建立群体合作机制的思想。
    后期用“字”来表示汉字,与“字”的本义有关。《说文•子部》:“字,乳也。”《说文•乙部》:“乳,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所以“字”最初是生子的意思。男女结合才能孕育下一代,两个独体字结合才会产生新的合体字,因此就用“字”表示汉字后期的造字方法,也用来指称汉字。用“字”表示汉字有重大寓意,它表明的是组合造字已成为主流,即会意、形声已成为汉字构字的主要发展方向。就现有文献看,用“字”指称汉字最早出现在秦初的琅琊台刻石,其文曰“同书文字”,这个“文字”是“文”和“字”的意思,即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名称的出现一般晚于观念的出现,所以,至少在战国时期汉字的造字方法已经是组合造字为主了。
    组合构字的构形结构多是有层次的。如“骑”字,其构成起始于“口”与“丁”的组合,其后是“大”与“可”的组合,再其后是“马”与“奇”的组合。“骑”的构形过程经过三次组合而完成,形成等级性的三层结构形式。组合构形的结构包括形体和功能两个方面,“骑”字形体上是“马”与“奇”的组合,功能是“马”表义、“奇”表音的音义组合。由此可以看出,形体层次的升级是形体成分不断增加的过程,形体各层间是包容关系,处于各层的构字成分都可出现在单字形体中,也就是说,虽然增加了一个单字形体,但构字成分的数量并未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字构形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与形体层次间的包容关系不同,功能层次间的关系是生成关系。所谓生成是指功能的组合不是组合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创造出一个内涵远远超出原组合成分的新的功能。如“休”字,从人从木,在形体层次上是“木”与“人”相加之和;而在功能层次上,“人”“木”与“息止”却没有必然联系。功能层次间的生成关系所形成的功能组合的特点是:新功能一经产生。旧功能即刻消失。虽然有时旧功能也会部分地保留在新功能中,但由于总体关系的不相同,并不能影响新功能的新生性。形体层次的包容关系,能够展示每个成员的存在。而功能层次的生成关系,相当于一加一大于二,如此构形,能够发挥成员及组织结构的最大能量。在有限成员及简单结构的前提下,创造了新成员无限发展的可能。
    (摘编自王贵元《汉字构形中的思想和智慧》)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文”和“字”两个阶段,其造字方法分别是象形和组合。
    B.象形造字法形成的多是独体字;会意、形声是组合造字法,形成的多是合体字。
    C.“字”产生之初即被用来表示“形声相益”的造字方法,这与“字”的本义有关。
    D.用“字”指称造字方法的记载,最早出现在秦初琅琊台刻石碑文“同书文字”中。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在阐述观点时,多次引用《说文》这样的权威文献来佐证,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第三段举“骑”这个字例,是为了证明汉字发展后期组合造字已成为主流。
    C.文章三四段从汉字形体层次间关系与功能层次间关系两方面论述,层次分明。
    D.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等说法,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以独体字为基础组合造字至少在战国时期已成为主流,由此推知合体字在汉字中所占比例更大。
    B.汉字的形体层次越多,则该汉字构字成分的数量越多,它在功能层次上创造出的新功能也越多。
    C.“从”字在形体层次上是“人”与“人”相加之和,在功能层次上却创造出内涵超出原组合成分的新功能。
    D.汉字兼具包容性与生成性的构形方式为新汉字产生创造了无限可能,这是汉字构形的智慧所在。
  •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