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一些作家开始反思、追问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学即发轫于此。中外生态文学均致力于探寻生态危机的根源,在创作中蕴含着作家的伦理观照、审美追求和社会担当,对重塑心灵生态、建设生态文明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后,人类获得了物质满足,却远离了心灵家园。在物质主义肆虐和消费狂欢中,物役性生存占了上风;当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路高歌时,人们“疯狂追新”,痴迷于“物件升级”。与此相伴随的是,生存环境遭遇重创、危机四伏,人心日益被简化,与诗意渐行渐远。因此,不少作家开始批判工业文明的冷漠,反思人性的异化及人类生存的痛苦。他们深知,要治愈这种精神顽疾,人心需要亲近大地、回归自然。而生态文学恰恰能够给人一种亲切的生存体验。
    在西方文学中,以威廉•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湖畔诗人开始坦诚地看待自然,歌咏自然,寄情山水。在自然日志《瓦尔登湖》中,“生态文学先驱”亨利•梭罗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主张善待自然,强调人应回归自然,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部分,由此获得感官上的亲和,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则体现着人对土地的本能依赖。
    中国作家对生态情怀的展现是全方位的。其中,徐刚的《伐木者,醒来》等守望家园系列、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等边疆书写、于坚的《哀滇池》等生态诗歌,以及姜戎的《狼图腾》等优秀作品,均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表现,共同昭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出路,对人们未来如何走上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生态文学发出的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心灵诉求,其核心就是要恢复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对危及人类生存的种种困境给予审美的解答,以期通过对话的方式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很显然,生态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有助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生态文学在关注人类生存、探究人性危机、谋求人类合作及构筑人类共同价值基础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人类应树立生态世界观,从生态学角度来把握世界的总体联系和发展规律。在中西文化间,生态思想资源是互相交叠的,尤其在生态伦理方面,这在中西生态文学及相关著述中有着极为丰富的表征和阐述。
    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一书中正式提出“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将伦理学范畴由人类扩展到自然界所有生命。“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大地伦理。他在《沙乡年鉴》中指出,大地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应当是平等的,人类应当放弃征服者的角色,对每一个大地成员保持尊重乃至敬畏。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则把目光投向荒野。他从自然价值论出发,在《哲学走向荒野》中提出了“荒野转向”的概念,认为作为生态系统的荒野是一个呈现着美丽、完整与稳定的生命共同体。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哲学理念和智慧已内化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这在古代叙事文学、隐逸文学和当代书写中均有着丰富的呈现。如陶渊明的诗文,以大量的田园文学实践彰显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悟。在小说领域,文人对“天人合一”之境的摹写与刻画也很多,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价值诉求及与自然相亲的诗意愿景。
    生态文学是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回应,是文学对现实责任的自觉担当。生态文学以生命伦理为基础,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找寻人类的精神归宿。尽管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观念及生活方式。它以自觉的责任意识引领人们反思当下的问题,思索人类未来的命运,其意义已远远超越文学本身,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王玉明、冯晓英《生态文学的当代价值》)材料二
    以文学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内容要从一个个具体领域入手,从解决一些世界性难题的探索切入,提供引发启迪、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比方说,近年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塞罕坝沙地不再是“飞鸟无栖树”,库布其沙漠不再是“死亡之海”,九曲黄河也不再是“万里沙”,这一系列“绿色奇迹”让人刮目相看。与此相对应,文学的眼光也转向生态,关注自然,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当下,方兴未艾的生态文学已经进行了探寻,尽管初期不可避免地受到《瓦尔登湖》《沙乡年鉴》等国外经典作品的影响,但短短数年时间,中国生态文学就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创作愈加活跃,内涵不断拓展,将生态意识和自然伦理精神深深嵌入民族文化,主题涵盖草原、森林、动植物、荒漠化、湿地、水土流失等方面,创作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范、中国格调的生态文学作品。
    (摘编自罗铮《壮大文学表现人类共同情感的力量》)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环境问题在工业文明时代开始出现,引起了一些作家对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生态文学因此产生。
    B.不少作家认为人心应亲近大地、回归自然,而阅读给人亲切生存体验的生态文学,就可治愈人性异化等精神顽疾。
    C.生态文学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观念及生活方式间接改变生态状况,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D.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就,与中国生态文学蓬勃发展和创作更加活跃等有关。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在重塑心灵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不妨多了解一些中外生态文学,它们能给我们不少启示。
    B.与中国作家相比,西方作家对生态情怀的展现是不够全面的,这必然会降低其生态文学作品的价值。
    C.当下,生态文学创作与传播的作用不能低估,生态文学可以让人类认识到树立生态世界观的重要意义。
    D.中国生态文学在初期受到国外经典作品的影响,近年来则更注重以文学的方式讲好中国自身的故事。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文学作品中不属于生态文学范畴的一项是 ______
    A.陈桂棣《淮河的警告》
    B.黄仁宇《地北天南叙古今》
    C.韩少功《遥远的自然》
    D.郭耕《荒野之鼬与荒野之忧》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生态文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