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毛泽东书生外表,走路像葛亮“山人”的派头
长征之初,毛泽东四十岁。书生外表,儒雅温和,走路像诸葛亮“山人”的派头,而谈吐之持重与音调,又像村中学究,面目上没有特别“毛”的地方,只是头发稍微长一点。他双颊深陷,憔悴消瘦,黑发长得几乎齐肩,两眼炯炯发光,颧骨高耸,看上去很难受。他患疟疾,经常复发,一病数月。尽管教会医院出身的傅连医生使尽了浑身解数,他还是处在半恢复状态,感到虚弱和乏力。
自桐梓经良村至赤水县之土城,均系大路,地势均向上,中间有几段筑有汽车路基。但这种汽车路,确为中国最难行之汽车路。如值下雪,路上湿而且滑,行路之难莫甚于此。毛泽东亦手拄竹杖,步行上山,两脚污泥及膝,且满身沾泥,系滑跌于污泥中所致。
当红军行经剑河县附近之某村落时,毛泽东见路边有老妇与一孩子,身穿单衣,倒于路边,气息尚存。询之,始知为当地农家妇,秋收之后,所收获之谷米,尽交绅粮(地租),自己则终日乞食,因今日气候骤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卧路旁。当时毛即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条,赠予老妇,并命人给以白米一斗。老妇则连连道谢,含笑而去。
朱德看上去不像一个军事指挥员,很像红军的父亲
红军在遵义休整期间,红军总司令朱德曾亲至总卫生部之病房,慰问伤病兵,与参加乌江战役的红军受伤士兵谈话半小时,叮嘱他们安心静养。
马海德医生回忆朱德在会宁会师时的情景:“他瘦得像个精灵,可是身体强壮结实,长得满脸胡须,穿着一身破烂皮袄”“朱德最令人惊异的是,看上去根本不像一个军事指挥员,倒很像红军的父亲。他两眼锐利,说话缓慢、从容,总是露出和蔼的笑容。他随身带着一支自动手枪,枪法精良。烟抽得很厉害。他五十岁,可是显得老得多,满脸皱纹;但他动作有力,身体结实”。又回忆当时对张国焘的印象:“政治委员张国焘是个又高又大的胖子,满脸红光。我真不了解,人人都瘦下来,他怎么还能那样胖。”
刘伯承元帅回忆说,朱德涵养好,度量大。长征途中,张国焘再三再四逼朱总司令反对毛主席。朱总司令呢,不管你张国焘说什么,他总是不动气。总司令说:北上的方针,我是举了手的。朱毛、朱毛,朱是不反对毛的。
周恩来亲手把伤员轻轻扶上担架,唯恐别人用力太重
毛泽东对于每个决定都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力图使自己的观点占上风。周恩来偶尔也表示反对意见,但他不是固执地坚持己见。他在1934年夏也曾提出从中央苏区突围的建议,但因“三人团”中的多数--博古和李德--表示反对,他就让步了。
长征中任红四方面军36军262团2营教导员的周纯麟回忆首次见到周恩来、毛泽东的情景说:周恩来穿着破旧灰军装,脸上长着浓密的大胡子,拄着木棍,后面跟着牵着马马的警卫员。周恩来自我介绍说:“我是周恩来!”即问:你们很辛苦!你们是哪部分的?”“你们部队现在粮食怎么样?”周纯麟说,周恩来和蔼可亲,话语坚定有力。毛泽东身材魁梧,头发很长,脸庞瘦削,也拄着根棍子。他显得有些疲劳,后面警卫员拉着马匹,还跟着挑子。
周恩来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对人和蔼可亲。长征途中,他亲手把伤员轻轻扶上担架,唯恐别人的手用力太重。
1936年10月10日,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任荣将军回忆说:在此期间,周恩来骑马到“红大”看望学员。他精神抖擞,满脸大胡须,是名副其实的美髯公。我们自动站在路旁欢迎他进村。他一下马就向我们问好,说同志们辛苦了,我代表党中央来迎接你们,大家热烈鼓掌。
(节选自“人民网”)
文章以翔实的材料、细腻的文笔,真实地再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伟人的风范。请就其中某一位领袖的个性进行简要的分析。请分条陈述。
本文在材料的组织安排上颇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文章没有全景式地描写波澜壮阔的长征,而是撷取长征途中一个个细节,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透视这段伟大历史的概貌。有人认为,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历史,决定了长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就此谈谈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