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人治”和“法治”最关键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以及所根据的规范性质的差别。
B.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虽然“无法”,但是不代表没有规则,并不影响社会运行的秩序。
C.在乡土社会中,最基本的事务我们不必事事费心,这与传统息息相关,因此好古是生活的保障。
D.道德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如果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选文重点围绕“礼治”展开论述,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
B.第二段以“杀人来祭旗”为例,目的是证明礼即便残忍,只要符合社会公认行为规范,便是对的。
C.第三段中,作者认为传统得以在乡土社会里发挥极为重要作用的前提为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
D.选文善于运用对比论证,将“礼治”与“人治”“法治”进行比较,突出乡土社会中“礼治”的特点。
“礼”这一概念,在《乡土中国》中有多篇章节提及,下列对“礼”相关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乡土社会中的“礼”的形成是从经验到传统、从传统到仪式。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依靠礼加之于人来限制人的行为的。
B.差序格局秉承“克己复礼,修身为本”的儒家观,背后的大山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价值标准不能超越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C.长幼有序是礼治秩序发生效力的体现,是稳定中国乡土社会家庭、亲人之间关系以及稳定延续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种方式。
D.“无讼”指的是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讼解决问题,而是利用传统礼治秩序来调解,此调解方式至今依旧有意义。
阅读下文,结合选文,谈谈你对“曾子易箦”这个故事的理解。
病危的曾子认为自己的身份不适合使用大夫才能享用的席子,不顾弟子的劝阻执意更换。他回到自己席子上,还没躺安稳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