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留弃的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真正意义的考古学研究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这些成果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中华文明能持续数千载不衰且日益光大,其中一定有着其他文明不可比拟的优秀传统,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于这一宇宙观的探索也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工作。
天文学的起源与文明的起源大致处于同一时期。有关天文作为文明之源的思考,古人理解得相当深刻。《易•乾•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些认识从根本上建立了天文与人文的固有联系。唐孔颖达对“文明”的解释是:“天下有文章而光明。”这里所说的“文章”意在强调文德的彰显,体现了中国先民对德行修养的普遍追求。事实上,文德的根源在于天文,这一思想在上古文献中已有清晰的表述。
龙是上古时观象授时的重要星象。龙本源于中国传统二十八宿天学体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六宿星官所构成的形象,而“见龙在田”所描述的则是龙星伏没之后,位于龙角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重新升起的天象,民谚习称其为“龙抬头”,又称“农耕节”,原始历法以其为一年中新的农事周期开始的标志。那么龙星的重现与文明的诞生又有怎样的因果关系?
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在于确定时间,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长期的观象实践使人们懂得,先民虽和时间从无约定,但其每每如期而至。如果龙抬头可以作为立春节气的标准天象,那么人们发现,这个标准天象和标准时间的对应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稳定不变的。具体地说,假如人们在某年的立春观测到见龙在田,那么百年甚至几百年后,仍然可以在同一时节观测到同一天象。假如先民通过立表测影决定时间,那么这种对应关系将更为固定和持久。一年中正午最短的表影当在夏至,人们发现,如果他们在某天正午测到了夏至,那么经过三百六十五天就一定还可以测得夏至,十年如此,百年不变,千年如一,从无爽差,于是人们通过这种对时间的长期观测逐渐形成了“信”的思想。先民以为“至信如时”(战国竹书《忠信之道》),“天则不言而信”(《礼记•乐记》),可见时间最能体现“信”的德行。
诚信观念源于古人对时间的认识,并成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涵,其后人们以文信修心,立身立命,从而建立起了最早的文明。
就人而言,文明是以文信修心之道德观念,此足以使人区别于动物;就社会而言,文明则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礼仪制度,此足可使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这一对于自身文明的认知无疑来源于观象授时的天文实践,天文作为文明之源的事实表现得非常清楚。
天文学的起源与文明的起源大致处于同一时期。因此,追寻天文学的起源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握文明诞生和发展的脉络。事实上,对于重建前文献时代的上古文明,天文考古学研究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的文明创造并没有因时间的悬远而失去价值,在工业文明的今天,几千年前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更突显出其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理念,这对于重塑中华文明,重树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非常重要。
(摘编自冯时《观象授时与中华文明起源》)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那些被考古学研究的先民的物质遗存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
B.古人很早就对天文与人文的联系有了认识与思考,并对德行修养有了普遍的追求。
C.作为上古时期观象授时的重要星象的龙与文明的诞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D.追寻天文学的起源,把握文明发展脉络是天文考古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围绕“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也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工作”这一问题作了深入分析。
B.文章第四段论证了人们通过对时间的长期观测逐渐形成了“信”的思想这一小论点。
C.文章引用《易•乾•文言》《忠信之道》《礼记•乐记》等名言,阐述了天文学与文明的关系。
D.文章末段论述了工业文明中的“天人合一宇宙观”更加突显其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理念。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华文明有着其他文明不可比拟的优秀传统,对于这些传统,中国考古学需要做大量工作。
B.对古人而言,一些标准天象和标准时间的对应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稳定不变的。
C.对于社会而言,文明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礼仪制度,它需要人们拥有以文信修心的道德观念。
D.诚信观念已成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涵,这一文明来源于古人观象授时的天文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