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似乎有些“平淡”,一个表征就是能够引起公众广泛热议的作品并不多见。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情形。因为无论是传播手段还是营销方式,当下都要 远胜历史上任何时期,并且伴随着高等教育渐趋普及,读者受众群体也大幅度增加。按照常理,如果品质过硬的作品出现,不敢说产生轰动效应,至少在某个阶段会成为引发公众热议的话题。然而,这样的情况并不多。是我们时代的文学作品数量衰减、质量衰退了吗?显然也不是。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汲取现代以来各种文学流派、思潮、方法与观念的滋养,较之 20 世纪文学,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从手法更新上都已取得长足进步乃至超越。在纸质期刊、出版和网络介质上,作品的发表数量更是呈指数级攀升。
    那么,为什么文学热门作品反倒少了呢?这意味着一定有某种文化格局和结构发生变化。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内部、外部以及文学与生活之间的交互作用探讨此种现象的原因。 从文学内部发展而言,新时期文学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向内转”之后,逐渐形成一套“纯文学”话语,倡言文学的自律性和主体性。这本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至其极致和新世纪以来的末流,则出现三种较为突出的特征:专事注重技巧的形式主义,与 公共性脱离的个人主义以及娱乐取向的消费主义,它们共同指向思想性和主体性价值的缺失。这无疑会导致对重大社会议题的忽视乃至无视,使一部分创作者日益走向半封闭的圈 子,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从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的外部环境来看,无疑也在发生持续性裂变。以媒体而言,从口头文学形态的人际互动,到超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书面印刷文学,再到全媒体时代全 球范围内“全民写作”式的即时交互,传统认知中的“小说”在这种语境中只是人类抒情、达意、叙述、反思的诸多方式之一,不再处于审美艺术形式的中心地带,更多新型表述方 式已经出现。
    从文学与生活的互动而言,现实社会生活无疑决定文学的形态。其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无疑是人,随着生产、传播和阅读样式的改变,创作者和接受者在交互语境中发生移形换 位或者说互为主体,作者的权威在消失;读者的参与和介入,让文化消费的自由度和多样 性得到彰显;读屏时代的到来,让沉潜涵咏具有反刍意味的阅读方式转向快捷、直观、感受体验主导的阅读方式。当然,作为精神性产品,文学具有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 们的文化观念、美学趣味、伦理道德和价值立场。但它持续受到来自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多方挤压,除非真正意义上叙述新的经验,发明新的形式或者说树立新的价值,否则不可能从中胜出。
    (摘编自刘大先《文学也期待静水流深》,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趋于“平淡”,这和传播手段的变化、读者受众群体增加、文学作品数量衰减、质量衰退等有密切关系。
    B.新时期文学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逐渐形成一套“纯文学”话语,表现出三种突出 的弊端,即形式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消费主义。
    C.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的外部环境在发生持续性裂变,新型表述方式已经出现,传 统“小说”不再处于审美艺术形式的中心地带。
    D.从文学与生活的互动而言,读者的参与和介入,导致作者的权威消失,从而彰显了 文化消费的自由度和多样性。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先提出问题,分析背景,再探究其原因,由表及里,论证深入,论证结构清晰。
    B.文章从文化格局和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了文学热门作品反倒变少的原因。
    C.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文学热门作品不多见的原因,并就三个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D.文章最后一段阐述了一系列社会生活的变化,旨在论证现实社会生活决定文学的形态。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如果创作者忽视乃至无视重大社会议题,走向半封闭的圈子,作品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B.在新的语境中,传统认知中的“小说”只是人类抒情、达意、叙述、反思的诸多方式之一。
    C.随着生产、传播和阅读样式的改变,创作者和接受者在交互语境中可以移形换位,互为主体。
    D.读屏时代,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文学作品注定不敌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
  •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