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缅想军号
章熙建 徜徉于淮北的三山九水之间,最令人遐思神往的音律之美,无疑当属《广陵散》,嵇康将毕生的精神与文化追求倾注于其中,从而造就了这旷世奇葩。虽然时逾千年,斯曲已失,但其无以复原的韵律长久而空灵地盘桓于天地之间,引后人痴迷而不倦地追寻。
而我之不辞疲惫地追逐寻觅,则是让思想的目光穿透时光的隔阻,细细地考虑这片广袤原野上一座座披染过抗战硝烟的城池和圩堡,临涣、岳集、南坪,还有濉溪老街……时光如梭,岁月流转,尽可触可摸的战争遗痕已难觅真迹,但我却常常萌生一种奇特的缅想,似幻觉又如身临其境,那是一曲嘹亮而不屈的旋律,贯穿于江淮大地抗击日寇的整个历史时空。
时光回溯69年。1944年8月15日,新四军四师隆重举行西征誓师大会,彭雪枫师长向全师将士发出“打回路西去,解放豫皖苏”的战斗号令。21日凌晨打响了西征第一战,即小朱庄战役。小朱庄位于萧宿边境,扼守着通往淮北腹地的要冲,盘踞小朱庄的是以王传绶为司令的顽军四十纵队,曾与四师将士数度交手,极其顽固反动。21日夜间,四师参战的四个团全部进入预定战斗位置。然而,小朱庄圩墙高筑、堑壕环绕,圩内依房筑点、碉堡林立,壕外还犬牙交错地构筑着鹿砦等障碍物,整个防御体系可谓严丝密缝、固若金汤。鉴此,彭雪枫双眉紧蹙,伫立在地图前苦苦思索着作战方案。21日子夜时分,彭雪枫召集旅团指挥员召开最后一次作战会,刚坐定,一阵急遽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彭雪枫闻声立刻站立起身。是骑兵团两个执行特殊任务的战士夤夜返营,他们身上各挂了10把崭新锃亮的黄铜军号。
毕竟,抗战时期共产党麾下的军队,装备还处于热兵器的初级阶段,于是,冷兵器时代的作战妙招在排兵布阵中仍然占据着重要位置。作为一员饱读史书的儒将,彭雪枫自然深谙其道,就在定下打小朱庄决心时,他就悄悄派出两个骑兵携30块银元,赶赴濉溪老街的铜匠铺连夜赶制20把铜号。当彭雪枫在作战会上亮出锦囊妙计时,旅团指挥员脸上积淤的愁云一扫而光。22日暮色降临后,28个司号兵分布在小朱庄四个方位上,集结号、冲锋号此起彼伏地吹了一整夜,零星小分队佯攻的枪声则成为绝美的伴奏。这一夜,让龟缩小朱庄的王传绶胆战心惊、魂飞魄散,顽军忽而向东增援,忽而向西集结,圩堡四面告急。待到拂晓时,圩堡守军已乱成一团,心理防线崩溃,弹药消耗无数。23日正午四师发起总攻,激战四小时后,以牺牲104人的代价,全歼顽军近2000人,其纵队司令王传绶被周纯麟率领的骑兵斩于马刀之下。
四师西征首战告捷,奇兵奇策成震江淮,西征通道就此打开,对津浦线及豫皖苏的日伪占领区形成战略进攻态势。于残酷的战争岁月,激荡于一代战将血液中的这份儒雅与浪漫,看似为不经意的随兴而发,其实恰是他们革命英雄主义情怀的真诚袒露。于此,我脑海深处不禁油然浮现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神来之笔——“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我怀着一种至诚的膜拜,细细地端详着披染着浓烈传奇醇香的铜质军号,它的尾端被剧烈撞击扭成了麻花状,前端则留下了两个弹孔,也许正是这两颗抑或其中一颗罪恶的子弹,夺去了机智勇敢的新四军战士壮美的生命。半个多世纪时光的浸淫,铜号由金黄幻变为深褐色,通体泛出冷峻而深沉的青光,缠裹于号管上的红色绸布,许是穿行山林时荆棘撕挂所致,几乎成为缨条状,却仍然喷吐着鲜亮炫目的艳红。瞩目这件民族解放战争的圣物,我禁不住长久地驻足凝思,深切地缅想英雄穿越荆棘峭岩辗转诱敌的细节和险厄。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日月时光陡然停顿的静寂,有种无声的倾诉和低吟天籁般地直达我的心灵——军号已不再是一个纯物质的铜制品,抗战硝烟的熏陶和英雄鲜血的浸染,早已赋予了它鲜活的生命和特有的灵性!
时至今日,信息科技引发战争形态全方位的嬗变,军号作为非信息时代传递作战信息的指挥工具,已逐渐淡出军旅序列。然而,从角质到金属,军号毕竟贯穿了整个冷兵器时代的全过程,并楔入热兵器时代达数个世纪。缘此,我始终坚守于一种情怀:军号,一如功勋卓著的英雄战士,永远走不出军旅人的情感疆界。它将永久而显赫地典藏于中华民族的史册,那束悠扬和壮美也将日渐强烈地拨动爱国赤子的心弦,启迪人们永不忘却命运多舛的岁月,国运与命运、生命与物质那种丝丝入扣的关联,细致真切地洗炼战争所蕴藏的精神养分,并深刻而永久地打烙在心底。
(有删改)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将军号和《广陵散》进行类比,给予军号一种穿越时空长河的厚重感。
B.对小朱庄整个防御体系特点的描写,突出了小朱庄的易守难攻,揭示了这次战役所面临的困境。
C.《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的处险不惊、神安气定、帷幄运筹,正是抗日名将超然风采的写照。
D.冷兵器时代在排兵布阵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军号,由于信息科技的发展而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本文以“军号”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有评论者认为,章熙建擅于“导引人走进新四军历史的深处,让其笔下的故事和人物活生生地走进入的内心并在那里长驻”。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借由“军号”导引读者以达到上述效果的。